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382篇诗文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235篇诗文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649篇诗文
马戴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154篇诗文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 7篇诗文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称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1篇诗文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81篇诗文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 31篇诗文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118篇诗文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102篇诗文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 99篇诗文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766篇诗文
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46篇诗文
周密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 446篇诗文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195篇诗文
司空曙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唐时广平府辖区为现在的广平县和永年县等。依《永年县志》记载,司空曙为今天的永年县)人,唐朝诗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他的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诗中常有好句,如后世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147篇诗文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0篇诗文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785篇诗文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325篇诗文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121篇诗文
至节前二日
张楧仲实见惠江阴丘本
栅堰二叹
赠相干蔡槐
赠李得甫寄拙轩
赠孙元京近以诗见示二首
赠綦大将军
赠医士清溪居士丘通甫
赠徐瓢翁二首
赠寿昌墨客叶实甫
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
赠鲁至道
赠牟仲启存斋尚书之曾同,献之提刑同
赠滕君必绍
赠江东李提学
赠存古杨茂盛卿
赠地理齐君龙吉
赠五星梅獬孙
赠吕肖卿三首
真定路教授鹿泉李君丁亥五月十二日已时生紫
赠方太初三首
燥溪晓行
赠牟仲启存斋尚书之曾孙,献之提刑孙
赠沈雷阳
赠送鹤田李元晖
赠胡直内并寄夏自然
赠管氏三昆仲罗汉保大闾官孙
赠方童子
赵氏鄮山书院诗
赠郭澹溪
赠范君用笔工五首
再用前韵呈元煇二首
赠叶宗贵一山
赠相士雷月篷
再六次韵徐子英江楼
再用恢大山韵三首
再读存心书
再赋春寒
再哭无竭禅师
再赋典半宅
赠朱师裕
早风未顺喜晴
赠程山人
赠善画龙虎吴伯原杂言
再次韵赋飞雪数片
赠相士王秀溪
杂兴十二首
赠地里周国祥
再送王圣俞戴溪
赠淳邑风水山人何君
赠笔工冯应科
袁兴国挽词二首
再送罗云叔
赠笔工杨日新
再赋倚梅观雪以前诗太哀故
再赋惜小骢二首
元夕晴
元夕前雨不已二首
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仲实
再次韵谢吴遁翁
秋怀六首
秋日漫兴二首
上丁余膰置酒招绰中德粲逢年
上清宫
剩溪别墅
诗约范直夫游万叶寺观瀑泉
十一月十九日与仲猷大年绰中美中饮於南台
书栟榈院壁
秀川馆联句
野处亭
谒吴公路许借论衡复留一日戏作
用绰中韵送正臣正臣欲归隐而无资故广其意以
用前韵答翁子静
游山光寺
游郑圃
自鸣山
有怀大兄正字
次韵梦得见示长篇
夏日集西园分赋得宜字
高斋桂窟
浔阳留别
登九江希庾楼
游君山值大风
赴召荆南道中偶成
宿赵州
真定值雪有感
东湖书院为都宪吴公作次东塘侍御韵
黄鹤楼次西涯阁老韵简中丞秦公
戏答禽语二首 其一 秦晋山中有鸟鸣曰得过且过遇深冬毛羽落则云 ...
叶县过沙河
和答二山中丞见怀 其二
重到新亭用前韵
寿祁道民年伯七十一
贺祁东园进士锦旋为九旬令祖母暨两尊人寿
寿王梅孙先生七十初度
贺彭芳尚游泮
伏睹三兄文会之乐皆见于诗不肖屏居山间颇以不获陪末从为歉辄继高 ...
宁海五咏 其一 崇教寓居
宁海五咏 其二 对客隐几
宁海五咏 其三 晚晴读书
宁海五咏 其四 窗下独酌
宁海五咏 其五 书斋夜坐
立秋日诸公过敝庐得秋字
晚泊口占
题水陆院矮棕榈
游太宁院林英预焉
山矾
奉陪方从教泛东湖
梅仙观
跋山谷帖用其韵 其一
跋山谷帖用其韵 其二
题总持院
题冯川驿壁
题龙兴观胡道士壁
河上二绝 其一
河上二绝 其二
师川赋梅花
大母生日
示鸿父
和答驹父见寄二首 其一
和答驹父见寄二首 其二
代简答师川
题大梵院小轩
次韵元乐登南楼
宿范氏水阁
报国寺藏经院小阁同师川驹父作二首 其一
报国寺藏经院小阁同师川驹父作二首 其二
上巳南池作
堂下芍药花盛开而芜秽不治太夫人课奴芟夷草莽饰以丹槛焕然一新感 ...
春飔
立秋日诸公过敝庐赋诗
梦中所作
答友
述古 其一
述古 其二
述古 其三
送潘端州出殡以风甚渡江中流而不济有作
寒泉
和答陈明信兼简王立之
题章江院
北寺小阁戏作呈广心诸公
七峰阁作呈广心从
又示海会老子
同鸿父游南寺
同诸人西寺避暑
同徐师川登秋屏阁观雪
奉陪李安上主簿游秋屏阁
南渡邹大舟中作
寄题胡公祠堂
樊上丈人歌
读吴天章诗集歌
蓬莱仙人歌
相从歌呈次元子真师川
戏作公子歌送宣明府
醉中作桐乡歌别王明府
小麦青青歌
潘氏园引
答李广心见赠
和答师川
和郭子骏见寄
和驹父大雨雹
春雨戏赵立之
戏汪汲
燕子虚赠李清墨乞予诗试墨作七言谢之
岁莫
得戎州书
杜十归自海堧别业说夜行一段事令予与徐十长短调书之
李夫人偃竹歌
春寒即事二绝呈教授 其一
春寒即事二绝呈教授 其二
次韵惜春二绝 其一
次韵惜春二绝 其二
观雪六绝 其一
观雪六绝 其二
观雪六绝 其三
观雪六绝 其四
观雪六绝 其五
观雪六绝 其六
季冬同鸿父登西寺阁观雪时晴日片云雪复乱下鸿父请予赋之
同玉父鸿父看池边梅
寒松
戏作呈广心
戏呈王立之
赠林徐二生
示海会道人
游天宫寺上方瑜道人出漫题
游南汰寺
和元乐教授南轩
过师川偶行
即事三首 其三
走笔寄师川三绝 其一
邃清阁分韵得洪字
天宫寺
寄题刘山人战胜轩
绝句五首 其五
绝句五首 其三
题刘真君祠
玉父赋倦壳轩韵得壳字
即事三首 其二
奉诸同人饯潘氏兄弟赋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为韵得凰字
绝句五首 其一
绝句五首 其四
上巳日南池作
偶咏
绝句五首 其二
题藏春谷壁
大母诞日赋岩桂
戏效吴语
挽潘端州
晚登秋屏阁作示杜氏兄弟
写韵亭
独步怀元中
次韵徐使君观刈禾宴集二首 其二
送谢德夫
正月十八日登报国寺小阁绝句
挽仁和君胡夫人二首 其一
戏简
荐福院
送谭生
漫游二首 其二 北天王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