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和林士济移居诗用陶韵 其一

和林士济移居诗用陶韵 其一

明代 韩日缵

閒居寡俗鞅,时过杨子宅。问奇恣玄搜,把酒或竟夕。

已谢尘嚣累,颇为楮墨役。岂无素心人,卜居未煖席。

庭树多清阴,蛩响顿非昔。遘兹物候殊,凉飙已析析。

诗人韩日缵的古诗

上丁分献

明代 韩日缵

嵯峨千仞自宫墙,槐市疏星肃祼将。礼乐相传元□□,□□□许共升堂。

两楹缥缈当年梦,六佾舒□□□□。□□□□□□□,□□趋步可能忘。

出山 其二

明代 韩日缵

林居懒性正相宜,况复高堂鬓似丝。欣际乾坤新定位,敢将丘壑竹清时。

阿谁径竹频供笋,无奈庭荆故恋枝。欲去踌躇千万绪,深情惟有白云知。

夹沟道中

明代 韩日缵

迢迢烟莽路,村落几家馀。山鸟迎征盖,溪云上客裾。

松声风里度,柳眼雪中舒。把耜谁家妇,蒿莱半不除。

舟中经月雨雪乍晴志喜

明代 韩日缵

积阴处处云依浦,舣棹朝朝雪打窗。犹见危峰飘素练,忽看霁影下澄江。

蛟龙戢浪不复怒,鸥鹭亲人时自双。呼酒乍惊波底月,已悬清汉照开缸。

德安道中大雪 其二

明代 韩日缵

霏霏寒絮色,平野入空冥。鸟道皆成素,虬松独露青。

溪边迷鹭影,云际失峰形。借问庐山道,褰帷且暂停。

闻辽事有感

明代 韩日缵

飞檄才徵土汉兵,旌旗又换贰师营。但惊庙算从天下,便道妖氛不日平。

推毂已承专节镇,借筹何事问书生。探骑昨夜边城到,烽火河东寇未轻。

閒閒馆

明代 韩日缵

古桑三两树,对此亦閒閒。沃叶偏沾露,疏枝不碍山。

居然村野意,来入户庭间。十亩同归者,披莱共往还。

送洪元泰年兄谪关中

明代 韩日缵

驱车朝出蓟门行,握别那堪百感生。漫道浮沈淹宦迹,还从磊落见交情。

防胡遍历壶关险,绝塞遥临广武城。何限壮游消不得,秦中原自汉西京。

题赵州柏林寺古壁画水

明代 韩日缵

万顷沧波古壁深,霏霏烟雾散丛林。自应神物能长护,疑有蛟龙堪一吟。

澎湃即堪纾远目,清漪聊借涤尘襟。凭将造化丹青手,好与行云施作霖。

施羽王以书附乃弟卫幕枉讯兼闻其迁南司业赋此却寄

明代 韩日缵

十载联翩白玉除,故人千里怅离居。莺声尚忆宫中树,雁字遥传岭外书。

我自榕溪休沐后,君从璧水拜恩初。列槐市上横经地,不羡风流六代馀。

明月行

明代 韩日缵

长安八月天宇清,西山日落佳气生。纤云尽敛尘不起,团圆明月悬高城。

城头一望长空碧,恍若冰壶濯皓魄。南陌烟消万井寒,中衢露冷千门白。

星河耿耿正流辉,夜静风高雁不飞。滴残玉漏更偏永,何处砧声自捣衣。

绣幕齐褰珠帘起,家家台榭秋如水。最是中宵急管弦,尽属侯门与戚里。

纷纷急管与青丝,何似清辉对玉墀。御沟波上光来往,鸡树枝头影合离。

花砖几见月华上,天禄閒吟应共赏。此夕金茎出汉宫,月光还照仙人掌。

寿张瀛海尊公

明代 韩日缵

夔龙班里忝追陪,扶侍荣看拥传回。凤诏旧颁云五色,芝函新简日常开。

遥瞻赐杖分藜照,旋舞斑衣借锦裁。纶阁即今推世美,少微含曜映中台。

振衣亭

明代 韩日缵

独上乾坤一草亭,振衣千仞入穷冥。仰空长啸真孤绝,只有天垂四面青。

望天池寺

明代 韩日缵

杳霭天池寺,庐山第几峰。御题丹碣重,荒径紫烟封。

鸟没云无迹,僧归雪有踪。不辞屐费齿,惆怅隔林钟。

饮张钟石户部安德署中 其二

明代 韩日缵

主人情未惬,移席小龙湫。龙去知何代,尊开及早秋。

云从虚砌起,水向绮筵流。坐对□□暮,清言足献酬。

洙水桥

明代 韩日缵

千寻松桧肃萧森,洙水回萦古阁阴。分派长流君子泽,寻源还到圣人林。

环桥异代频留碣,筑室当年忆治任。一自太牢隆汉祀,泉边几度翠华临。

六长林丈偕犹子姬命至自秣陵枉诗为赠赋谢一律

明代 韩日缵

轩轩韶举美仍都,负笈行游亦壮图。燕子矶头江月净,粤王台畔岭云孤。

君来喜共阿戎语,我见频将小友呼。倒屣不妨时问字,门前三径未荒芜。

冬日杂咏 其六

明代 韩日缵

呜珂枫禁切,视草玉阶青。冷署从萧散,玄心豁杳冥。

琴樽因雪胜,齿颊为诗馨。休沐长无事,双扉镇日扃。

夏日王虞石侍御招同曾元鲁大参镇海楼宴集即席分韵

明代 韩日缵

几载天南挹惠风,千秋玄赏竟谁同。自公暇日诗偏丽,与客登楼筵不穷。

翠浪当筵浮绿蚁,白云拂槛系花骢。干旄过处儿童舞,喜见祥乌绕碧丛。

双鹤 其三

明代 韩日缵

徘徊阶下去仍还,清响遥传碧落间。曾伴裴公栖紫阁,更从处士立孤山。

风标玉立凝霜洁,朱顶砂明映日斑。刷羽非无霄汉意,幽情但爱主人閒。

韩日缵

韩日缵

明广东博罗人,字绪仲。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检讨。累迁至礼部尚书。时宦官用权,人皆畏其凶焰,独日缵坦然处之。后充经筵讲官,得熹宗称善。卒谥文恪。► 32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