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戏呈孔毅父

戏呈孔毅父

宋代 黄庭坚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译文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像我这等靠执笔写文章过活的人,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了,那位孔方兄早向我发出了绝交的文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我以笔墨谋生,博取功名利禄,钻研不息的文章,但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我纵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文章也被人视为无益于世,跟蜘蛛网上缀着的露珠又有何两样。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朝廷下诏将我召入京城,却随意封我一个校书郎、著作郎这样位卑言轻的职务,我也只能登上马车问候别人身体怎么样了。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突然想到与你同在江西之时,同宿僧寺,同桌而餐,虽清贫但惬意无穷。做这贫苦清寒的官,还不如你我在梦中随那南飞的秋雁,回到东湖,过那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啊。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注释

孔毅父:即孔平仲,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治平二年进士。黄庭坚好友。
管城子:即毛笔。
食肉相:即封侯之相。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看相的人曾说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来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果然封侯。
孔方兄:即钱。暗含鄙视与嘲笑之意。
绝交书:嵇康有《与山巨源绝交书》。这里借指与钱财无缘。
经世:治理社会。
丝窠(kē):这里指蜘蛛网。
校书:即校书郎,旧掌校勘书籍。
著作:即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
诏除:朝廷下令拜官授职。
问何如:近来身体怎么样。
东湖:在江西南昌市东南。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赏析

开头两句就写得很别致。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作者不明说自己靠着一支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宫,也发不了财,而是精心选择了四个本无关联的典故,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新颖奇特的联想。笔既然称“子”,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他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
三四句承上作进一步阐述,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赏识,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构想新奇动人。
五六句转入当前仕宦生活的自白。这两句诗不单纯是记实,同时也在用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到,梁朝全盛之时,贵家子弟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却担任了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以致当时谣谚中有“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的讽刺语。这里套用成语,说他受任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也跟梁代那些公子哥儿们一样,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诗意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仕宦既不如意,富贵又无望,于是逼出了最后两句的追思。这是诗人在内心矛盾解脱不开的情况下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吞吐含茹的风韵。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而诗意更为深曲。不明了这一点,反话正听,把作者真看成一个对功名事业毫不婴心的人,则会误解这一诗篇。文字技巧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典故,不仅用得自然贴切,还能通过生动的联想,将不同的故事材料串联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创作背景

《戏呈孔毅父》这首诗是作者元祐二年(1087年)在京任著作佐郎时所作。黄庭坚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所以常有弃官归隐的念头。黄庭坚与孔毅父本为同乡,今又同事,这首赠诗就因两人关系较亲密,故题头冠一“戏”字,也通过自我解嘲的方式来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

诗人黄庭坚的古诗

万州下岩二首

宋代 黄庭坚

寺古松楠老,岩虚塔庙开。
僧缘蚕麦去,官数荔支来。
石室无心骨,金铺称意苔。
若为刘道者,拽得鼻头回。

次韵师厚病间十首 其四

宋代 黄庭坚

菹寒知园秋,饭白问米贱。妇孙劝甘旨,霜兔颇宜面。

黄花不举酒,佳句馀嫪恋。经行宴坐堂,鼠迹书几砚。

题韦偃马

宋代 黄庭坚

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
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马骑驴。
龙眠作马晚更妙,至今似觉韦偃少。
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今谁工。

还家呈伯氏

宋代 黄庭坚

去日樱桃初破花,归来著子如红豆。
四时驱迫少须臾,两鬓飘零成老丑。
永怀往在江南日,原上急难风雨後。
私田苦薄王税多,诸弟号寒诸妹瘦。
扶将白发渡江来,吾二人如左右手。
苟从禄仕我邅回,且慰家贫兄孝友。
强趋手板汝阳城,更责愆期被词诟。
法官毒螫草自摇,丞相霜威人避走。
贱贫孤远盖如上此,此事端于我何有。
扛囊粟麦七十钱,五人兄弟二十口。
官如元亮且折腰,心似次山羞曲肘。
北窗书册久不开,筐箧黄尘生锁钮。
何当略得共诗论,况乃雍容把杯酒。
意气敷腴贵壮年,不早计之且衰朽。
安得短船万里随江风,养鱼去作陶朱公。
斑衣奉亲伯与侬,四方上下相依从。
用舍由人不由己,乃是伏辕驹犊耳。

河舟晚饮呈陈说道

宋代 黄庭坚

西风脱叶静林柯,浅水扁舟阁半河。
落日游鱼穿镜面,中秋明月涨金波。
由来白发生无种,岂似青山保不磨。
胜事只愁樽酒尽,莫言争奈醉人何。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 其三

宋代 黄庭坚

系匏两相忆,极目十馀城。积潦干斗极,山河皆夜明。

白璧按剑起,朱弦流水声。乖逢四时尔,木石了无情。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宋代 黄庭坚

庞眉寂默坐空禅,万年一念无缘促。
手珠犹作奢摩他,寄迹普贤修万行。
梵天来献瑜伽具,问人亲见也尊来。
拨开眉目示梵王,诸天皆得法眼净。

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 其二

宋代 黄庭坚

主人心安乐,花竹有和气。时从物外赏,自益酒中味。

斸枯蚁改穴,扫箨笋迸地。万籁寂中生,乃知风雨至。

鹧鸪天(重九日集句)

宋代 黄庭坚

寒雁初来秋影寒。霜林风过叶声乾。龙山落帽千年事,我对西风犹整冠。
兰委佩,菊堪餐。人情时事半悲欢。但将酩酊酬佳节,更把茱萸仔细看。

雨中花(送彭文思使君)

宋代 黄庭坚

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待作新年欢计,断送春色。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
西州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归来未得,先沾离袖,管弦催滴。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会须醉倒,玉山扶起,更倾春碧。

谢赵令载酒

宋代 黄庭坚

邂逅相将倒一壶,看朱成碧倩人扶。
欲眠甚急须公去,能略陶潜醉後无。

清凉国师真赞

宋代 黄庭坚

宝月清凉,寂照法界。
以沙门相,藏世间解。
谷响入耳,性不可为。
青莲出水,深不可窥。
万象纷披,花开古锦。
启迫群氓,与甘露饮。
哲人去矣,资何所参。
即事之理,塔锁终南。

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其一

宋代 黄庭坚

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

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

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 其三

宋代 黄庭坚

都城碍飞鸟,军幕卧貔貅。紫葚知蚕老,黄云见麦秋。

接天双阙起,伏地九河流。耆老深望幸,銮舆不好游。

跋子瞻和陶诗

宋代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

宋代 黄庭坚

吾子有嘉德,譬如含薰兰。
清风不来过,岁晚蒿艾间。
古来百夫雄,白首在涧盘。
非关自取重,直为知人难。

侯元功问讲学之意

宋代 黄庭坚

金声而玉振,从本用圣学。
石师所未讲,赤子有先觉。
丝直则为弦,可射可以乐。
竹笋不成芦,白珪元抱璞。
匏瓜不能匏,其裔犹为瓟。
土俗颇暖姝,西笑长安乐。
革无五声材,终然应宫角。
木人得郢工,鼻端乃可斲。

送陈萧县

宋代 黄庭坚

欲留君以陈遵投辖之饮,不如送君以陶令无弦之琴。
酒嫌别後风吹醒,琴为无弦方见心。
去夏雨余清夜醉,黄鹂不觉报春深。
花枝柳色竞鲜好,乃是前日枯巧林。
人生用舍四时可,壮士憔悴非独今。
大夫黄绶领垂素,二十余年走尘土。
盈车载书遣儿读,不悔早为文墨误。
治声翕然先向东,古萧子国今万户。
德性忠纯吏不欺,闺门孝友民所慕。
麦陇童儿怜雉乳,冰天穷子兼襦袴。
愔愔琴意如温风,乃知不必徽弦具。
明月清河佳可游,官仓縻我不得去。
白露为霜水一篙,秋香莲荡浮轻舠。
此中亦有无弦意,相忆樽前把蟹螯。

寄傅君倚同年

宋代 黄庭坚

有情清江水,东下投豫章。
故人江上居,不寄书一行。
相思对明月,谈笑如清光。
向风长叹息,孤雁起寒塘。
倾写郁结怀,因之东南翔。
姑氏有淑质,幽林兰静芳。
愿因风箕帚,蘋藻羞烝尝。
念君方策名,要津迈腾骧。
引车入里门,观者塞路旁。
雝雝求匹好,羔雁委潘杨。
顾惟蓬茅陋,岂能屈东床。
眷言南鸣雁,七子伊在桑。
幸缘一日雅,结好永不忘。

万州太守高仲本宿约游岑公洞而夜雨连明戏作

宋代 黄庭坚

蓬窗高卧雨如绳,恰似糟床压酒声。
今日岑公不能饮,吾侪闻健且频倾。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927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