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林鸿
绿槐宫树一蝉声,歧路相看万里情。对酒谩因愁远别,临流还可濯长缨。
孤帆夜火洲边驿,澹月疏星柳外城。遥想溪山更乘兴,閒居独羡子云名。
赠弹琴吴生
之子蕴秀气,能弹绿绮琴。坐来秋月下,如听水龙吟。
一曲动天籁,七弦传古心。他年江海上,勿谓少知音。
行脚僧
朝衡暮复嵩,那却白云踪。度碛逢驯象,浮河亢毒龙。
衲经何限雪,山过几多峰。年老无觔力,方怀故院松。
琼林宴
柳暗百花鲜,琼林设绮筵。玉箫仙岛月,银烛紫微天。
坐列龙池畔,名题雁塔先。醉归扶上马,袖惹御炉烟。
宿逆旅闻泉声
练瀑飞空作雨声,楼虚月白旅魂惊。相思不道无归梦,自是离人梦不成。
怀李郁
李君本是清狂者,十载畋渔向原野。梅生岂厌官位卑,闵子由来宦清寡。
自言濩落可终身,谁知尺组能縻人。朋游失路各分散,妻孥寄食家仍贫。
荒凉廨宇炎江表,椎髻山氓语如鸟。地隔三苗洞穴多,天连五岭人烟少。
三年无书增我忧,忆君翻令怀旧游。开元寺里猿鸟暮,洞天岩前木叶秋。
襟期相遇每如此,魂梦悠悠共千里。白发关山自月明,青山茅屋空流水。
八月江南鸿雁飞,天边谁寄早秋诗。不如饮酒且安命,振翼云霄尚未迟。
出塞曲 其五
骊马画弰弓,生为北塞雄。探兵千里外,捉骑万人中。
虎帐秋悬月,龙旂暮飐风。归来领旌节,立在未央宫。
绿阴啼鸟
日上高林宿雨晴,绿阴深处一禽鸣。落红尘外偏多恨,远翠梢头更有情。
绣倦玉窗闻处巧,酒停芳席听来轻。繁弦急管空撩乱,白发梨园按未成。
初出秣陵赋得 其一
生离死别已声吞,淮水东流万古冤。今夜石头城下月,何人把酒酹诗魂。
苏武慢 其四
家本儒流,身穿逢掖,出入义途仁里。洞鉴机心,冥搜海岳,博得一贫如洗。
作赋南宫,吟诗北苑,万句不如杯水。问先生、何苦如斯,秖是好之不已。
最爱是、竹寺秋眠,花楼夜饮,醉倒不知天地。礼法之徒,是非评论,看得不如蝼蚁。
勘破兴亡,超乎流俗,莫怪不营生理。吐胸中、万斛珠玑,有几个富人能比。
题海上天竺寺
登舻浮海邑,陟峤访禅天。经室行山鸟,香厨逗涧泉。
尘踪孤岛外,夜梵一灯前。幸沐无生话,秋襟自飒然。
感秋 其九
威凤志八表,鸷鸟思远击。志士徇苦节,秉心犹铁石。
黔谷恤齐饥,饿者嗟辍食。朝歌墨回车,胜母曾不入。
悲哉表旌日,行矣申屠狄。世无成子高,畴能掩真迹。
对菊咏 其一
独对秋风感客怀,南山旧业半蒿莱。浮生想被微名绊,知得花前醉几回。
春日陪车驾幸蒋山应制 其四
笳鼓云中动帝京,六龙移处彩云轻。三天日色临仙仗,八水波光接帝城。
宝域幡摇银烛影,香山泉送玉弦声。侍臣此际承恩泽,愿述歌章颂治平。
出塞曲 其三
玉关秋信早,未雪授征衣。王者应无敌,胡尘不敢飞。
三河兵气盛,五道羽书稀。日晚笳声发,将军射猎归。
题宋故宫御屏芍药
雨晕霞绡粉绘香,品流应得亚花王。五侯池馆春如梦,无复䌓华似洛阳。
驱车篇送张志道奉亲柩归清潭
驱车出东门,我车已载脂。况此苦寒月,歌此陟岵悲。
夙驾指晨星,日入不遑栖。道路岂不遥,筋力亦云疲。
飞鸟为我吟,孤禽为我啼。浮云结为旆,回风亦凄其。
引领望故山,丘垒何累累。感彼首丘志,怀哉蓼莪诗。
宿黄梅五祖寺
送侯官张少府调青田
少府移官日,春城正熟梅。露涛侵画舫,海月近离杯。
舄化双凫去,琴同一鹤回。括苍山水好,不减粤王台。
秋日同诸公至洽师房
洽公兰若宿云阴,上客何频此盍簪。幔捲云山邀逸兴,楼标霜月喻禅心。
空阶雨过閒花发,绝涧风来落叶深。今夜上方期共宿,一灯竹里对君吟。
送郑孝廉之京
天书下紫宫,星象动璿穹。丹穴象鸣凤,青冥起渐鸿。
弹冠千里别,倾盖一樽同。风雨情何极,云沙路不穷。
津桥迎彩鹢,驿树引嘶骢。曙月关河迥,晴芜楚泽空。
交情怀契阔,直道任穷通。知遇期皇鉴,君毋叹转蓬。
林鸿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 327篇诗文
赋得垂杨送客
出塞曲 其九
同林秀才敏郑生烱游末山寺
题徐濆湘潭离思图
忆龙门高逸人
同郑二宣江上泛舟
题秋江渔钓图
春日陪车驾幸蒋山应制 其一
海天跨鹤
浮亭风雨夜集忆郑二宣
经绮岫故宫
拟李谪仙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初出秣陵赋得 其二
天王寺烟萝洞
送李通守归镡上 其二
无诸钓龙台怀古三首 其三
秋日登石壁精舍
浮亭夜集赠黄二
夏日登宿云台有述寄霜月上人
春日金陵酒肆别故人
苏武慢 其二
苏武慢 其八
将之镡城留别冶城诸彦 其五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
首春同周大登冲天台有怀王六彻郑二宣黄一玄林六敏
谪居寄冶城同志
春日首阳怀古
感秋 其十一
沧江秋思图
沧海云帆歌送张少府之京
镡上送僧归衡山
题白莲 其一
送周生往雷州
感秋 其十三
游秦川龟湖寺
投赠张红桥
绿杨燕 其一
重游宿云台忆肃上人
枇杷山鸟
无诸钓龙台怀古三首 其一
苏武慢 八首
送尚抱灌往闽南采诗
义象行
九仙山楼观
月夜乘舟图
题草泽遗书
访邵隐君所居
送李通守归镡上
感秋 其十七
送郑二宣之交州
题任生水南山房
樵上逢黄逸人
挽沙阳朱氏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