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献琴

明代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刘基工之侨献琴译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刘基工之侨献琴注释

注释
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琴,指弹奏古琴。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让。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弗:不。
谋:谋划。
诸:兼词,之于。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匣,装在匣子里。而,递进连词,并且。诸,兼语词,之于。
期(ji第一声)年:第二年;满一年。
适:到……去。
贵人:大官。
易:换,交易。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传视:大家传递看着。
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岂:难道。
独:只。
莫:没有什么。
然:如此。
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其:代词,代指工之侨
珍:珍宝。

刘基工之侨献琴赏析

  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人们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

刘基工之侨献琴感悟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诗人刘基的古诗

感怀三十一首 其二十四

明代 刘基

客有持六经,翩翩西入秦。衣冠独异状,谈舌空轮囷。

献纳竟何补,焚坑祸谁因。昂昂采芝士,矫矫蹈海人。

龙骧九渊外,岂复叹获麟。

金钱子  五月五日作

明代 刘基

云淡风微,江雨欲来还去。倚阑干、鬓霜千缕。白水青芜,是征鸿归处。

望尽天涯,夕阳犹在深深树。艾叶榴花,又上阿谁门户。

悄空梁、燕雏自语。王谢亭台,杳不知何许。独立苍茫,乱鸦啼、满城钟鼓。

九叹九首 其二

明代 刘基

我发种种兮飒如其稀。我心伥伥兮忽若有遗。过吾不能改兮德吾不能知。往者不可悔兮来者不可期。

进无益于世兮退将安归。呜呼巳矣兮吾宁不悲。

九叹九首 其九

明代 刘基

秋天泬漻兮百草黄。蟪蛄悲吟兮朝荣有芳。屣履起兮独彷徨。心悠悠兮怀故乡。

原有粟兮隰有禾。桂花红兮兰紫芽。凉风动兮松柏馨。流潦落兮水泉清。

蔬可茹兮秫可酒。集乡里兮会亲友。坐白石兮荫苍筠。玩明月兮思古人。

鱼韪渊兮狐首丘。终余生兮安所求。

上清词三首 其二

明代 刘基

天上月,影悠悠,似镜看看又似钩。自是嫦娥甘寂寞,桂华相对度千秋。

题揭伯洪山居图

明代 刘基

黄埃晦城市,赤日焮逵道。荣华能几何,未若山居好。

启扉对平林,辟径入芳草。丹崖翠萝映,青嶂白云抱。

世事幸见遗,幽趣堪独讨。新晴景物佳,缓步随野老。

倚岩听鸣弦,息阴憩华葆。蜂乱觉春暄,鸿惊信秋早。

无荣谢驰驱,有酒任倾倒。但愿长儿童,稼穑以为宝。

癸巳正月在杭州作四首 其四

明代 刘基

锻铁当用椎,析薪当用斧。拔蓼而植荼,去辛还得苦。

峨峨九阳门,卫以豹与虎。微微蝼蚁忱,郁郁不得吐。

三洲曲 其一

明代 刘基

三洲洲上花柳春,三洲浦里多商人。酒旗红袖明江阁,客船只望洲边泊。

春夜一首

明代 刘基

春夜迢迢,微风不兴。六合无氛,银河欲冰。月流素波,星回玉绳。

孤坐不寐,忧思相仍。壮年巳谢,昔非莫惩。如彼老马,心念超腾。

道路崎岖,劢不可能。俯拨红炉,仰剔青灯。欲与晤语,谁其我应。

风流子  咏草

明代 刘基

雪尽水平津,萋萋处、风景最愁人。想金勒未归,绣帏深闭,玉颜自老,芳意徒新。

送日挽烟千万里,迤逦际苍旻。蜀魄叫迷,楚魂思殢,碧云如梦,眉黛空颦。

凄凉长门殿,飞花与清泪,共滴华茵。惟有乱萤时来,夕砌相亲。

恨此身不化,柔条弱蔓,暗随灵雨,得到枫宸。窗掩黄昏,一生几度青春。

紫虚周道士还俗多年而贫老如故元帅石末公怜其无依复令归观就养

明代 刘基

白鹤栖青松,愿与人世违。松高风露寒,却向人间飞。

江湖无稻粱,岁莫将畴依。稽首浮丘公,涕泪洒毛衣。

浮丘怜老鹤,解悟既往非。浴以丹池泉,照以若木晖。

翛然骨髓清,还向青松归。松叶烟茸茸,松华雾菲菲。

可栖复可食,其乐天下稀。如何从雁骛,喋呻图身肥。

送普颜子寿赴广西宪幕

明代 刘基

离维荆衡南,逦迤走蛮徼。民风杂徭蜑,地势带蒙诏。

迢迢商周前,风水绝纤窍。后王务广土,怀柔倚攻剽。

羁縻非本情,疲痾复谁疗。大明侔日月,幽裔靡不照。

化育之所加,欣荣及蓬藋。宪府绳百司,选择自廊庙。

偏方异习俗,赋性实同调。培养自殊途,激扬贵知要。

游凉溪上龙,鲰鱼困罾钓。高风吹霜鹘,缥缈集海峤。

愿言崇令业,以继南国召。

卜算子  咏雨

明代 刘基

搣搣度莲池,漠漠昏松陇。却过西园拂紫尘,柳媚花矜宠。

泥润燕衣沾,粉腻蜂须重。极目沧江不见人,波浪兼天涌。

感时述事十首 其八

明代 刘基

八政首食货,钱币通有无。国朝币用楮,流行比金珠。

至今垂百年,转布弥寰区。此物岂足贵,实由威令敷。

庙堂喜新政,躁议违老夫。悠悠祖宗训,变之在朝晡。

瞿然骇群目,疑怪仍揶揄。至宝惟艰得,韫椟斯藏诸。

假令多若土,贱弃复谁沽。钱币相比较,好丑天然殊。

譬彼絺与绤,长短价相如。互市从所取,孰肯要其觕。

此理实易解,无用论智愚。矧兹四海内,五载横戈殳。

赤子投枳棘,不知所归途。一口当万喙,唇缩舌亦瘏。

导水必寻源,源达流乃疏。艺木必培根,根固叶不枯。

慎勿庸迩言,扬火自焚躯。尚克诘戎兵,丕显厥祖谟。

九叹九首 其八

明代 刘基

履霜思裘兮燠则弃之,临河号则兮济而置之。不网胡鱼兮不弋胡鹄。

剪薙杞梓兮索灌莽以取木。捕猫乳鼠兮佥以为仁。

吠笱宵警兮行者怒瞋。弹鸾养枭兮莫知其咎。斲冰以承宫兮曷云能又。

长太息兮有所思。林木动兮巢鸟悲。山有藿兮园有葵。

心怀君兮君不知。

秋日即事 其六

明代 刘基

垂垂密雨亸脩杨,点点青苔绘短墙。不是雁声天畔过,争知今日是重阳。

菩萨蛮七首  其三 集句

明代 刘基

文窗绣户垂罗幕。江南绿水通朱阁。花髻玉珑璁。单衫杏子红。

高楼悲独守。日色浓于酒。不敢怨春风。屏帏向月空。

题山水小画二首 其二

明代 刘基

碧草桃源路断,紫芝商岭云深。高树月明啼鴂,一声一度伤心。

江上曲八首 其一

明代 刘基

数树垂杨绿水边,问郎何不系兰船?浦沙新涨青山远,半夜月明无杜鹃。

题界画金山图

明代 刘基

岷山导江入海长,金山却在江中央。下有地轴连扶桑,上有鸟道通九阳。

白波绕之如雪霜,杳然浮空或低昂。但见危楼峻阁造牛斗,一似蓬莱之锵锵。

撞金伐革殷朝夕,丹蕤翠葩相焜煌。岩崖洞谷蛟龙堂,斑鳞锦纹颏颔张,隐嶙窈窕变暄凉。

虎蹄豹迹万古不可到,海若夜出烟霞香。摩尼之珠明月光,目连持来自西方。

谓能驱遣毒沴消灾殃,转恶为善回妖祥。嗟我欲往不能翔。

画中忽见心飞扬,涉水有鼍野有狼。武陵桃花今渺茫,浩歌一曲增慨慷。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47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