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点绛唇·金谷人归

点绛唇·金谷人归

宋代 姜夔

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
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

姜夔点绛唇·金谷人归译文

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
金谷丽人归来相聚时,门前绿杨垂地,临风摇曳,绿荫深浓,街巷歌吹弹唱声声不息。树上鸟儿声声鸣唱,仿佛学着人们在倾诉相思之情。
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
时序更替,潮起潮落,折磨得刘郎日渐衰落。淮南的合肥真是个好地方,但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到达那里?只见原野上芳草萋萋,令人伤感。

姜夔点绛唇·金谷人归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晋石崇在此建金谷园,成为历代著名景点。
掇送:犹断送。刘郎:指东汉刘晨。相传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淮南:淮水以南,指合肥一带。

姜夔点绛唇·金谷人归创作背景

据《淡黄柳》词序,词人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年)到合肥;据《浣溪沙》词序,词人于第二年辛亥正月二十四日离开合肥。又据一些词看,辛亥年他似乎再到过合肥,经秋再次离去。这首《点绛唇》就是再到合肥又离去时的作品。

姜夔点绛唇·金谷人归赏析

这首词上片说聚首的欢愉,下片写离别的痛苦。上下片内容不是同时。欢聚或在春晚、夏初。离散似是冬季。
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自从“当初不合种相思”,这种刻骨铭心的思恋便成为白石心灵深处一个拆解不开的“情结”,终白石之一生,虽九死而不悔,真是天地至性,人间至情。
首句“金谷人归”,金谷除普通以代指园中多美人以外,还有三种可能:(一)或暗示琵琶女姓梁。《岭表录异》上云:“石崇以明珠三斛换绿珠于容州,本姓梁氏。”(二)或赞美其人妙解音律。干宝《晋纪》云:“石崇有伎人绿珠,美而工笛。”与此词下句“吹笙”疑有连系。白石他词中写合肥情事时,也多写到乐器。(三)或意在引起一极美好的宜于美人的环境的想象。庾信《春赋》云:“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白石《凄凉犯》词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但合肥当日不过一荒凉边城。“出城四顾,则荒野烟草,不胜凄黯。”(《凄凉犯》词序)“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淡黄柳》词序)。如此城郭,岂宜为美人居止?幸其多柳,故不惜重笔渲染,比于金谷,亦略为伊人居处增色。
白石写情,不在于情事本身,故对情人的容妆和行动很少着笔,而重在对情事的独特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故以下三句,都只写景。
本来,世间情人相对,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直见深心,更不容一语表白,何况文字?这就是写情常寓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心理根据。张玉田《词源》卷下“离情”说:“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近人王国维亦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故所谓写景,不过是词人把自己的感情喷射向外物,与物“一化”,就是庄子所谓“物化”。这也是所说的美学上的移情作用。这里的绿杨啼鸟,实际是词人对吹笙人的整个灵魂的拥抱。还不仅此,不仅是词人化身为自然来“庄严”自己的情人,而且,尤其是,在词人眼中,她俨然就是宇宙的中心,她飘然莅临,成为万物的主宰。中国传统文学中此例颇多,如曹子建的《洛神赋》。当写到人神心通的时候,洛神感动了,于是“屏翳(雨师)收风,川后静波,冯夷(河神)鸣鼓,女娲(这里用为音乐女神)清歌”。洛神就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主宰,因为她就是美和爱。但创造的魔杖还是握在诗人(或词人)的手中的。诗人是可以驱遣鬼神,促使万物,创造一个再造世界。韩愈说李白、杜甫“陵暴万象”,当作如是解。
此词虽分两片,却非平列。上片是追忆聚首的欢愉,似水的柔情,如梦的深永。下片是词的现实世界,是诀别的痛苦。“月落潮生”,语出元稹《重赠乐天》:“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刘郎”,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刘晨自比。“天若有情天亦老”,何况自知无分再见神仙的刘郎呢。同时也暗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诗意。“淮南好”三句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芳草兮萋萋。”这和《江梅引》结韵说“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意境相同。此词“陌上生春草”五字截断众流,顿时使上片的“小得团囫”(玉溪句:“小得团囫足怨嗟”),尽成愁绪,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杜牧之诗:“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题安州浮云寺楼……》),可以题此词。白石词善于后路作结,即歇拍处化情为景,篇终接混茫,无限深情,千般感慨,都在一种迷离凄凉的意境中深化升华,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诗人姜夔的古诗

呈徐通仲兼简仲锡

宋代 姜夔

斯文准乾坤,作者难屈指。我从李郭游,知有徐孺子。

春风橘洲前,白月太湖尾。怀哉来无期,玉唾炯在纸。

去年识仲氏,何啻空谷喜。合并忽自天,颠倒见底里。

维君天下士,竹箭东南美。胡不在石渠,诸公当料理。

千岩今林宗,泉石助风轨。示疾不下堂,有句高八米。

此老笔砚交,诚斋古元礼。毫端洒秋露,去国词愈伟。

属闻都门别,回首即桑梓。独怜苕溪上,垂榻俟行李。

烟波肯寻盟,归棹为君舣。

平甫放三十二鸥于吴松余不及与盟

宋代 姜夔

桥下松陵绿浪横,来迟不与白鸥盟。
知君久对青山立,飞尽梨花好句成。

次韵鸳鸯梅

宋代 姜夔

晴日小溪沙暖,春梦怜渠颈交。
只怕笛声惊散,费人月咏风朝。

汉宫春·次韵稼轩蓬莱阁

宋代 姜夔

一顾倾吴。苎萝人不见,烟杳重湖。当时事如对弈,此亦天乎。大夫仙去,笑人间、千古须臾。有倦客、扁舟夜泛,犹疑水鸟相呼。
秦山对楼自绿,怕越王故垒,时下樵苏。只今倚阑一笑,然则非欤。小丛解唱,倩松风、为我吹竽。更坐待、千岩月落,城头眇眇啼鸟。

答沈器之二首

宋代 姜夔

江汉乘流客,乾坤不击舟。
玉琴虚素月,金剑落清秋。
野鹿知随草,饥鹰故上韝。
风流大堤曲,一唱使人愁。

暗香·旧时月色

宋代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征招

宋代 姜夔

篷方底,舟师行歌,徐徐曳之如偃卧榻上,无动摇突兀势,以故得尽情骋望。予欲家焉而未得,作徵招以寄兴。徵招、角招者,政和间,大晟府尝制数十曲,音节驳矣。予尝考唐田畸声律要诀云:徵与二变之调,成非流美,故自古少徵调曲也。徵为去母调,如黄钟之徵,以黄钟为线,不用黄钟乃谐。故随唐旧谱,不用母声,琴家无媒调、商调之类。皆徵也,亦皆具母弦而不用。其说详于予所作琴书。然黄钟以林钟为徵,住声於林钟。若不用黄钟声,便自成林钟宫矣。故大晟府徵调兼母声,一句似林钟均,所以当时有落韵之语。予尝使人吹而听之,寄君声于臣民事物之中,清者高而亢,浊者下而遗,万宝常所谓宫离而不附者是已。因再三推寻唐谱并琴弦法而得其意。黄钟徵虽不用母声,亦不可多用变徵蕤宾、变宫庆钟声。若不用黄钟而用蕤宾、应钟,即是林钟宫矣。余十一均徵调傲此。其法可谓善矣。然无清声,只可施之琴瑟,难入燕乐。故燕乐阙徵调,不必补可也。此一曲乃予昔所制,因旧央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故足成之。虽兼用母声,较大晟央为无病矣。此曲依晋史名曰黄钟下微调、角招曰黄钟清角调
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
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洪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

陈口华侍儿读书

宋代 姜夔

绎句寻章久未休,花房日晏不梳头。
谁教郎主能多事,乞与冥冥千古愁。

送左真州还长沙

宋代 姜夔

吴儿牵挽醉蓴鲈,今日西归略自如。
别路冷云散驿马,望乡乔木记吾庐。
湘中花月偏怜酒,淮左儿童待拥车。
凡我旧游君更历,橘洲相见讶无书。

鹧鸪天 其五 元夕不出

宋代 姜夔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东堂联句

宋代 姜夔

金风凉夜深,吹我萧萧发。起折丹桂枝,惊落花上月。

昔游诗 其十三

宋代 姜夔

既离湖口县,未至落星湾。
舟中三两程,程程见庐山。
庐山遮半天,五老云为冠。
朝看金叠叠,暮看紫巉巉。
瀑布在山半,仿佛认一斑。
庐山忽不见,云雨满人间。

次石湖书扇韵

宋代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登乌石寺观张魏公刘安成岳武穆留题刘云侍儿

宋代 姜夔

诸老凋零极可哀,尚留名字压崔嵬。
刘郎可是疏文墨,几点烟脂污绿苔。

寄俞子二首 其二

宋代 姜夔

郎罢才名今白发,佐州亦复坐穷边。甚欲出手相料理,东南风高难寄笺。

昔游诗 其十二

宋代 姜夔

濠梁四无山,坡陀亘长野。
吾披紫茸毡,纵饮面微赭。
自矜意气豪,敢骑雪中马。
行行逆风去,初迹略沾洒。
疾风吹大片,忽或乱飘瓦。
侧身当其冲,丝鞚袖中把。
重围万箭急,驰突更叱咤。
酒力不支吾,数里进一斝。
燎茅烘湿衣,客有见留者。
裴回望神州,沉叹英雄寡。

长亭怨慢·渐吹尽

宋代 姜夔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鹧鸪天(丁巳元日)

宋代 姜夔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宋代 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送王简卿归天台二首 其二

宋代 姜夔

雠书虽不愿,治粟亦何为。夜月同游处,春潮独往时。

无心资造化,任运有成亏。护冷加餐食,幽居且自怡。

姜夔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247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