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宋代 安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安道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译文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白云山顶的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余里,把来犯的敌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国民党反动派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安道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
白云山:位于江西省东固和富田之间的一座大山,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山上树木很多,常有白云笼罩。
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
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
逼:逼近。
飞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山敌不意,被匈奴称作“飞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
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
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
赣(gàn)水:赣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闽(mǐn)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
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
千军:指大量的敌人。
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
泣:有泪无声地哭。
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
嗟(jiē)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

安道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创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作者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安道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赏析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篇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极有声势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的气氛,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杀敌的声威。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
  “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似乎自然界的草木也都愤怒而起,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接着,“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其中的“逼”和“飞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之后,“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诗人安道的古诗

和钦第读予孙吴之作

宋代 安道

少狂拂剑指天山,中岁驱驰万险艰。
射虎将军频出塞,堕茑老子晚征蛮。
莫夸兵法来圯上,但爱拿音出苇间。
风后大鸿三引首,一波长乞白鸥閒。

访李子长不以为礼诗以复之二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江门流水到官河,安乐如公见此窝。丹凤高岗徒自远,白驹空谷有人歌。

漫将鸠杖挑尘篑,肯把羊裘换钓蓑。如此柴荆春不到,风光其奈老狂何。

栖云寺

宋代 安道

出自东郊门,萝径转幽邃。
刹影入层云,鸡声落空翠。
钟响答松涛,垆烟和花气。
斜日下遥岑,残僧独归寺。

西溪水宿

宋代 安道

残月下柁楼,鸣禽破幽寐。露稀天益澄,水远星初坠。

迟明启篷窗,峭寒袭布被。时有微风来,芦苇响清吹。

水花不知名,轻盈送香气。渺矣孤客怀,于焉发遐思。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四十三

宋代 安道

鼻筒直,眼眶深。默时自觉失却口,妙处谁会相传心。

便与么,只如今,影中辨取兮户挂凋林。

题常熟曾退庵山庄图

宋代 安道

虞山文物半榛芜,神护樛枝桂二株。展卷忽然成感慨,东皋还有草堂无?

天游观

宋代 安道

琅玕瑶草满空山,月上丹台鹤未还。
夜入琼楼襟袖冷,始知身在白云间。

喜雨呈梅石赵都大

宋代 安道

久旱天地焦,酷出秦法外。
一雨中夜来,汉兵起丰沛。
万物皆吐气,昭苏脱厄会。
忧国有天人,爱民如子辈。
心香彻九关,化为云叆叇。
生意一万里,直在方寸内。
老农相与言,晓晴坐牛背。

和孟昭春兴

宋代 安道

忆过蓬莱海上家,春风长日驻韶华。九天风度瑶池乐,五色云迷玉洞花。

雷焕多情求宝剑,葛洪何处得丹砂。到来彷佛三千岁,梦落红尘隔紫霞。

盘山绝顶三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上盘绝顶俯神京,九月登山积翠晴。荒寺日高人少至,野林烟静鸟无声。

道中勒马观风景,涧下留銮爱水清。纵目徘徊犹不尽,氤氲缥缈海云轻。

题吴兴薛希贤清远诗卷

宋代 安道

闻说吴兴地,幽深远市朝。千村同泽国,一境断尘嚣。

四塞山横浦,南浔路带桥。衣冠犹尚晋,民物况逢尧。

蚕趁晴时浴,桑依沃壤条。茧丝从旧税,保障减新徭。

烟暖苔花吐,波寒芟叶销。吴姬朝掷杼,估客夜吹箫。

霜断汉多蟹,风行树有蜩。看云凭草阁,听雨卧兰桡。

野色行常挹,岚光坐可招。最怜君住处,更觉趣清标。

蘋外鸥盟狎,松边鹤梦遥。捲帘凉未度,迎扇暑先消。

逸兴诗千首,閒情酒一瓢。源开桃灼灼,门掩竹潇潇。

翠耸峦融雪,纹生浪激飘。传模停采笔,移写费生绡。

杜牧风流在,玄真逸思饶。他年容卜筑,来此老渔樵。

东坡钓矶

宋代 安道

学士南迁极海滨,曾于此地数投缗。等闲不遣风流尽,片石犹存鸟篆新。

点绛唇·背剑携筇

宋代 安道

背剑携筇,蹑径穿云过。青苔不。岚嶂松边,拂石临溪坐。酒饮单卮,一弄清音和。无不可。孰与朋俦,明月清风我。

领淳安柴墟席上留别赠行诸公

宋代 安道

长安倾盖荷先知,投赠今宵剩有诗。水国山晴舟去远,春明花早燕归迟。

坐残曙漏犹高咏,数过韶华滞去期。最是玉河堤畔柳,依依偏向别离时。

书蔡香祖掌教海南杂著后 其四

宋代 安道

孔雀朝飞桂树森,鬼门关侧日华沈。辋舆偶憩看铜柱,太息伏波战伐深。

至日信州怀寄汪石潭宗伯 其一

宋代 安道

至日题诗信州驿,泊舟虚馆近寒汀。江潭岁晚蛟龙蛰,岩壑霜馀桧柏青。

鸣玉尚思金殿直,移文深忆草堂灵。谢公正在东山畔,日对云峰看翠屏。

过东昌寿学士许龙石先生尊翁九十

宋代 安道

地是登瀛里,春当献寿辰。凤书擎诰重,鹇锦制袍新。

禄待千钟养,天扶百岁身。古松仍偃蹇,老鹤倍精神。

榴色侵琼斝,椿阴上绣茵。欲知恩庆远,东海正无垠。

梅花引·裁征衣

宋代 安道

裁征衣。寄征衣。万里征人音信稀。朝相思。暮相思。滴尽真珠,如今无泪垂。闺中幼妇红颜少。应是玉关人更老。几时归。几时归。开尽牡丹,看看到荼。

自三峡桥至栖贤寺二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高阁倚青壁,故人无相庵。山林归未得,仕宦味深谙。

何日乘轩过,他时剪烛谈。小山招隐赋,深意问淮南。

除夕全州少司徒梅轩蒋公邀集少傅敬所公之兄也致政宫傅张公泾川在 ...

宋代 安道

台阁勋名重帝家,不因荣盛有矜誇。那知守岁逢椒颂,却喜登堂咏棣华。

吟就谢池怜梦草,醉归唐苑忆看花。履端更有明朝庆,皇泽春阳总未涯。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