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鹭浴

鹭浴

明代 庞嵩

方塘净云影,碧水涵天光。鹙梁已潜伏,鸥机亦浑忘。

于焉白鹭见,爰浴清涟央。志匪窥鱼在,心期附凤飏。

肯以皎玉质,而污青泥湘。澡身事高洁,振羽任徜徉。

波摇动素月,粉落凌秋霜。发梳孤帜白,爪弄双茎苍。

晞日忻回照,乘风纳晚凉。沚荇回疏叶,汀兰袭异香。

自得盘涡性,宁饥螾蛭肠。一水中分地,群飞太剧忙。

拟向西雍渡,还从駜乘翔。冯夷欣击鼓,瀛女罢吹簧。

但希离蚌祸,敢复恋鹓行。我有旧氅衣,复制新荷裳。

浴沂集童冠,濯缨歌沧浪。岂知岁月老,同适水云乡。

诗人庞嵩的古诗

答巾石翁赠别

明代 庞嵩

千里游遨得再同,共看新月坐光风。有言话到无言处,归棹嬉游自在中。

至安庆谒忠宣余公祠

明代 庞嵩

风雨鸡鸣彻晓晨,一门忠义见斯人。撄城报主终殉国,为父从夫尽杀身。

天地纲常应尔系,家庭模范岂无因。凭高几阅江河变,水自清流山自峋。

闻常邑诸耆老为建惺庵弟生祠复有啧啧以善政告予者答之

明代 庞嵩

大君即吾父,百姓为吾儿。天下本一家,爱敬无二歧。

尽心尽吾职,岂敢他求知。吾祖耕鹿门,颇识民之依。

愿推衣与食,忍见啼寒饥。虽有尧舜心,敢谓无其咨。

偏反常棣华,愧乏甘棠枝。昔予忝京兆,民乃留生祠。

惺弟按全浙,生祠重见之。兹予过常邑,行道传口碑。

见予问同姓,述旧喜以悲。不有按治良,何以安流移。

为建长生位,以系吾民思。徐氏实倡义,民心同秉彝。

民风足徵厚,岂以笑貌私。寄谢诸父老,种德弘镃基。

发江浒留别古林丈并呈同社诸公

明代 庞嵩

苍生已切台端望,白发谁怜岭外游。三教正迷趋圣路,一肩同负救时忧。

粤山社集诸英会,珠海蓬飘一叶舟。肯为分携怅歧路,万山同峙水同流。

客有剧谈三教同异者折之用韵

明代 庞嵩

阖辟乾坤阴复晴,动根原向静中生。腔含一掬诸天阔,印落千川孤月明。

掌上指南应有准,耳边诐说更谁撄。问津拟欲乘槎去,共浣银河一派清。

罗容所

明代 庞嵩

地僻天分太液池,两涯寒碧蘸涟漪。浮云万里归青琐,列巘三城展翠眉。

罍罄急呼邻市酒,彩高仍喝胜觥棋。橘中剩有商山奕,勿剪横斜蔽芾枝。

登石鼓

明代 庞嵩

合江通彬江,仅仅五里许。昨始见暄晴,风寒遽牴牾。

风逆水顺行,天意岂偏与。上下往来舟,莫更相嗔语。

题赠湘潭舟子

明代 庞嵩

此舟即兰舟,棹拂天香游。贤人与之俱,如在天上头。

相逢有三老,能辨薰与莸。世固多贤者,意气来相求。

和箕仙

明代 庞嵩

碧天如洗月华开,紫府骖虬下玉台。清路跸传仙佩迥,隔云声袅洞箫哀。

驽骀志国惭公识,诗礼传家任后来。山馆岂堪留夜话,漫同诗酒且徘徊。

清泉汲古

明代 庞嵩

鸿濛分地脉,一六启渊泉。谱重清泉里,名誇越国天。

万家悬兔辘,九窍引龙涎。倘际明王会,功收勿幕全。

书王大尹腾欢册

明代 庞嵩

单父政成原有象,康衢民咏本无心。未论化雨留苗犊,且看中庭伴鹤琴。

过小金山登妙高台

明代 庞嵩

自惜驰驱地,遨游今独閒。不因筵祖道,已破利名关。

适意鸢鱼外,忘形天地间。德云苏老逝,休更问回环。

访史燕峰时练乡兵防倭

明代 庞嵩

剡溪岂漫携诗舫,风雨相期话对床。嘉义当年开讲院,救荒千古记名庄。

宣楼逸兴人同五,国士吁谟老复强。愿得东南洗尘障,赓歌熙皞揖虞唐。

和何古林闻报述怀二首 其二

明代 庞嵩

昌期千载会,圣政一时新。访落追遗诏,耕莘起逸民。

生成天共远,优渥海重仁。宿学欣逢展,龙颜日见亲。

赠司鹾陈太湖课最北上兼寄乃弟绍虞参军

明代 庞嵩

尊翁翰苑宗文史,令伯虔台肃宪纲。奕世清风原有范,百年交谊未相忘。

书香重拟增华国,鹾政今看颂惠商。翘首绍虞高万丈,太湖千顷共汪洋。

咏荔二首 其一

明代 庞嵩

贝叶琼枝万颗丹,累垂当户压雕栏。炎天冰碗浆沉玉,相对浮瓜午共閒。

粤秀山阻雨还集黎氏园亭

明代 庞嵩

赏春却怕春归去,策马出门休问晴。不向峰头穿险滑,直从园馆坐凄清。

疏云漏日花移影,密树鸣飔鸟和声。对境可无佳客伴,邺中才子洛中英。

望白云山

明代 庞嵩

矗矗连天万马奔,垂缰直出羊城会。垂峰叠叠起白云,白云飞去青山在。

青山玉骨来几时,芙蓉削出天边奇。九龙泉引西来佛,鹤舒展翼腾安期。

安期已去惠能老,秋风落地凄寒草。白衣苍狗时变更,閒云翠壁云谁扫。

龙泉突出甘泉居,鹤舒今已为著书。白云三变亭台异,太虚万古终如如。

本来面目谁能识,云去云来俱尘迹。丹梯蹑上五层楼,飘然四顾真无极。

欲将插羽凌天风,翱游八表无何垂,万有万劫都成空。

游社渚塌山四首 其四

明代 庞嵩

百里携书向此山,紫尘门外碧云关。夹川花草寻常伴,捧月长歌带月还。

狂风二章

明代 庞嵩

狂风倏起,埃霾障天。阻我中路,微亦有缘。

狂风且恶,摇摇我衣。我脚则定,岂风动则移。

庞嵩

庞嵩

广东南海人,字振卿。嘉靖十三年举人。二十三年官应天通判,进治中,屡摄尹事,治堤筑防,平反冤狱,多有善政。迁南京刑部员外郎,进郎中,又迁曲靖知府,以老罢,年仅五十。早年从学于王守仁,讲学罗浮山,学者称弼唐先生。在官常集诸生相与讲习。后复从湛若水游。有《刑曹志》。► 401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