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二十八

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二十八

明代 王夫之

花萎香檀草自忧,凭将托钵笑宾头。门东但哭耶娘饭,天际非迷贾客舟。

即遣金棺重露足,应知画饼不充喉。两堂漫为猫儿鬨,顶戴芒鞋代汝愁。

诗人王夫之的古诗

读文中子 其一

明代 王夫之

乐天知命夫何忧,不道身如不系舟。万折山随平野尽,一轮月涌大江流。

蝶恋花 其十

明代 王夫之

渺渺扁舟天一瞬。极日空清,祇觉云根近。片影参差浮复隐。

琉璃净挂青螺印。

忆自嬴皇相借问。尧女含嚬,兰佩悲荒燐。泪竹千竿垂紫晕。

宾鸿不寄苍梧信。

题芦雁绝句十八首 其四

明代 王夫之

健翮先飞下浅汀,鱼虾虽饱却馀腥。何如且带斜阳影,点缀残山一段青。

戊戌岳后辱戴晋元见访今来复连榻旃檀口占五古一首

明代 王夫之

我居双髻峰,峰云尝相护。云里忽逢君,不相潭龙妒。

荏苒十八年,梦巾时一遇。今昔非有殊,须发徒苍素。

譬如云隙月,随处时偶露。不知东升乌,何有西沈兔。

明明双眼孔,谁者为新故。薪易火居然,千秋为旦暮。

同君宿郊庵,四目还相注。回看双髻云,南飞绕湘树。

和白沙八首 其七

明代 王夫之

无云天自碧,有云天亦清。在天原不损,因尔有云名。

一极情无妄,六爻变遂成。千秋尽合辙,莫笑造车轻。

和梅花百咏诗 其十六 赏梅

明代 王夫之

徵诗檄就隔林催,鹤膝猩毡渡水来。婪尾不须倾腊酒,瓮头还有煮青醅。

水龙吟 莲子二首 其一

明代 王夫之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炫,秋光无赖。

拚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

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

自抱冰魂,海枮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读甘蔗生遣兴诗次韵而和之七十六首 其五十三

明代 王夫之

三更杀气三刀梦,七尺离魂七宝鞍。毕战分畦争铁界,宜僚弄技逐金丸。

浪斟绿醑吞蓬栗,细切黄橙脍虱肝。菡萏巳凋蜻蛚散,萧条秋色付谁看。

和陶停云赠芋岩五十初度四首 其三

明代 王夫之

有梅有梅,霜裛其荣。人恤尔寒,尔怡予情。不愆日迈,不负月征。

维仁引年,以保尔生。

拟古诗十九首 其八

明代 王夫之

梧桐生井干,桐叶落井中。结缡事君子,飞蓬附秋风。

秋风有息时,飞蓬委荒阡。间关逐君行,中道悲弃捐。

依君日苦短,别君日苦延。伤哉惊飙集,吹此雨绝天。

日没群星出,长夜未有端。

忍俊九首 其七

明代 王夫之

苦为侯城惜道穷,姚师闲泪洒秋风。螟蛉若续读书种,上计偷香是贾充。

和梅花百咏诗 其二 早梅

明代 王夫之

不遣西园久放闲,微阳烘蒂坼朱殷。南征雁过惊春色,睥睨寒汀拟北还。

山月歌

明代 王夫之

船山山半月垂湾,太白光连夕照间。白发故人愁不见,天西无数五溪山。

得须竹鄂渚信知李雨苍长逝遥望鱼山哭之五首 其四

明代 王夫之

赤壁雄风百战酣,新安碧血洒江南。大观绰板先君歇,凄绝吴江老蘖庵。

广落花诗三十首 其十六

明代 王夫之

棘罥苔缄蟢网封,还披密筱问遗踪。三山空在云千里,九处堪疑翠几重。

菡萏魂留霜粉腻,蔷薇髓滴露香浓。楚宫梦巳无寻处,祇对巫阳暮雨峰。

西冈望南岳

明代 王夫之

山行径云摇,遥山隐绝巘。巘绝群岫分,旷览得平善。

云阴逐参差,鸟没迷近远。微睇望巳盈,延观秀自衍。

登陟俨昔游,契阔仍今展。今昔无合离,流峙终缱绻。

长毂轨不迁,贞观阅巳万。天宇信若玆,子怀何歆羡。

繇恋响眺一奇石而上同夏叔直援石曲折遂得方址岿然可台

明代 王夫之

身随落叶高,足尽奇响力。同是一潺湲,泉端不可识。

陈耳臣老矣新诗犹丽远寄题雪诸咏随意和之得四首 其一 初雪

明代 王夫之

居然穿雨际,的的炫轻盈。高阁今相望,遥心一倍生。

元云光渐曙,浅水影微萦。经岁含情待,天涯已赠琼。

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 ...

明代 王夫之

闻有补衲名,学之跏趺坐。蒻叶摇森森,竹鼠穿裙过。

河田营中夜望

明代 王夫之

夜烧连山接暮云,牙旌高捲管弦闻。负恩自笑夷门客,魂断邯郸晋鄙军。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58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