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王舍人赴明州过阙二首 其二

送王舍人赴明州过阙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庭圭

当年玉殿校群材,名占枢垣北斗魁。曾入翰林批凤尾,每瞻云气想蓬莱。

前驱候吏千军肃,遥望天门九扇开。咫尺龙颜应入奏,紫霄东畔晓班催。

诗人王庭圭的古诗

次韵酬刘遂卿

宋代 王庭圭

夜郎逐客东归日,倾盖江边侧帽时。雾豹隐山宜自养,弓蛇落盏莫生疑。

古今得失棋千局,湖海飘零酒一卮。期子崭然出头角,名场何患少人知。

读唐遗录六绝 其五 安审信

宋代 王庭圭

入阁趋班最后时,崇元御史合弹之。如何进奉二十万,便逐台中乞索儿。

和罗思武作子房孔明二诗见赠 其一

宋代 王庭圭

子房夜半参黄石,手握豹韬挥八极。苍黄忽起振长流,天地风云皆动色。

欧阳公制粮尽扣门索米戏书绝句送之

宋代 王庭圭

闻道瓶中无积粟,不忧甑里有尘埃。饥时且就我索食,更恐胡奴送米来。

次韵常德府葛倅见寄

宋代 王庭圭

武陵节钺控湘西,通守仍兼把一麾。玉帐静谈千里月,铜符遥镇五溪夷。

漂流欲识荆州面,饥渴正如桑下儿。仰止门墙诉羁旅,穷愁那复有佳词。

次韵段季裕惠诗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庭圭

谪堕西南海角边,是中乐事亦天全。渐闻长乐钟声近,正遇巫阳敕放年。

客过茅蓬非率尔,诗如锦绣益飘然。一樽岂尽平生话,咫尺高楼起暮烟。

胡邦衡北归先寄诗二首次韵迎之 其一

宋代 王庭圭

无何真是本来乡,莫遣闲愁犯肺肠。会见栋梁扶大厦,不将文字吊沈湘。

挥毫未辩银为管,沽酒奚须玉作觞。双竹端能作奇瑞,衡人宜护竹间堂。

访清首座观蔷薇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庭圭

花开花落春何在,宴坐高僧总不知。空色难谩禅伯眼,蔷薇应待老夫诗。

送刘克强再赴殿试

宋代 王庭圭

闻道田西刘克强,年来犹自读书忙。生平万卷非无用,岁晚一官聊足偿。

曾捲笏袍还圣主,重携笔札试明光。汉庭射策推诸老,更看公孙独擅场。

次韵周希稷饷耕三绝句 其三

宋代 王庭圭

莫厌行春马足劳,弹琴吟咏节弥高。尽驱赤子持田器,勿使潢池烦贼曹。

鉴达观画像赞

宋代 王庭圭

寂然其容,万法不起。色固无求,不怒不喜。人自即之,其门如市。

忽然探囊,辄起人死。本自无生,死亦何理。公能起之,如月在水。

应物现形,本无作止。我复赞之,亦游戏耳。

外孙刘子野游学南安才归数日又告行匆匆赠以一诗为别且以勉之

宋代 王庭圭

九十庞眉老舅翁,暂时见汝又西东。举头共看天边月,刮目知非吴下蒙。

学至超然应自解,诗唯穷者乃能工。太阿锻尽山中铁,始得光芒倚碧穹。

妇人挽词

宋代 王庭圭

奔月姮娥魂已清,锦囊空贮诰封荣。穆家酥酪盈门贵,谢氏芝兰满砌生。

风散采云吹碧落,霜飘寒菊堕红英。佳城万古凄凉地,陇水东流猿夜声。

题罗畴老家明妃辞汉图

宋代 王庭圭

明妃辞汉出宫门,丰容靓饰朝至尊。至尊左右皆动色,明妃欲语咽复吞。

三千蛾眉塞天阍,帝独不识王昭君。顾影徘徊复良久,尚冀君王一回首。

当时自倚绝世姿,不将赂结毛延寿。可怜朱网画香车,却来远嫁呼韩邪。

不如归州旧村女,三幅罗裙两髻丫。陌上花开大堤暖,细雨春风归缓缓。

宁从禁籞落胡沙,长路漫漫碧云断。忽看汉月照毡裘,泪湿弹丝锦臂韝。

龙眠会作无声句,写得当时一段愁。

游湖头观桃花行数里弥望不绝有僧新开兰若于万花之中 其二

宋代 王庭圭

城内僧来城外住,寺边花隔寺中篱。花开花落春如许,宴坐深房总不知。

次韵酬国子生赵秀才四绝句 其三

宋代 王庭圭

羡君将入银蟾窟,容我归耕谷口村。遥想明年春殿下,胪传先出九重门。

赠写真刘琮 其二

宋代 王庭圭

布袜青鞋倚瘦松,我生骨相真生穷。烦君画著渔船上,刺入卢江烟雨中。

和黄元授送赵敦本赴万安宰

宋代 王庭圭

欲救斯民病久尪,想君家谱有奇方。但须去恶犹去草,要使牧人如牧羊。

正值彫残经寇乱,还思激烈咏时康。当年手种闲桃李,今日成阴总类棠。

刘美中自翰苑归追怀平昔之游再过唐兴寺陈迹依然辄成长句奉呈

宋代 王庭圭

重寻古壁旧题诗,林竹萧森上翠微。但见晓猿惊蕙帐,应无山鸟怪儒衣。

野僧忽自云中出,阁老新从天下归。拍手相欢同一笑,可能长伴钓鱼矶。

寄赠王保躬求小山石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庭圭

岩蟠蛟虎石骨瘦,地饱霜风山脚寒。我欲借君修月手,为持玉斧劈烟峦。

王庭圭

王庭圭

(1080—1172)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号卢溪。徽宗政和八年进士。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绍兴中,胡铨上疏乞斩秦桧等,谪新州,庭圭独以诗送行。绍兴十九年,坐讪谤编管辰州。桧死,许自便。孝宗即位,除国子监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阁。博学兼通,工诗,尤精于《易》。有《卢溪集》、《易解》、《沧海遗珠》等。► 664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