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无衣

无衣

宋代 安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安道无衣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安道无衣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安道无衣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安道无衣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诗人安道的古诗

方丘歌四首 其三 諴夏

宋代 安道

厚载垂德,昆丘主神。阴坛吉礼,北至良辰。鉴水呈絜,牲栗表纯。

樽壶夕启,币玉朝陈。群望咸秩,精灵毕臻。祚流于国,祉被于人。

次吴仪宾韵

宋代 安道

醉袅吟鞭自唱酬,不知何处有离愁。数声啼鸟雨初霁,云影满溪春水流。

宗将军战场歌十首 其五

宋代 安道

将军空血战,中丞深闭门。桐乡城北路,流水没孤屯。

茅山杂诗七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山石荦确复荦确,入山径投元符宿。仙都宋印已见收,圭符尚宝玲珑玉。

琼都琳馆今蒿莱,前朝经藏成飞灰。巧石亭荒街夕照,濯龙池浅生苍苔。

天仙子 拟子野水调歌声持酒听原韵

宋代 安道

扶醉听歌如未听。借酒消愁难更醒。伤春长是意迷离,嫌晓镜。

憎生景。事过灯前成忆省。

卧月沙禽相并暝。池皱星摇波万影。重帘深处不关花,人语定。

钟声静。叵耐无情风扫径。

挽中书侍郎懿献傅公二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里闬推前辈,臣邻接近班。深心语默外,大节险夷间。

付托龟趺字,哀荣马鬣山。遥知济源第,风月草堂闲。

西顶

宋代 安道

四月朝西顶,纷如百戏陈。喧阗疑鼎沸,车马若云屯。

隔院闻钟磬,连楹拜鬼神。年年春社好,盛世每经旬。

水调歌头(项平甫大卿索赋武昌凯歌)

宋代 安道

忠肝贯日月,浩气抉云霓。诗书名帅,谈笑果胜棘门儿。牛弩旁穿七札,虎将分行十道,先解近城围。一骑夜飞火,捷奏上天墀。
畅皇威,宣使指,领全师。襄阳耆旧,请公直过洛之西。箪食欢呼迎处,已脱毡裘左衽,还著旧藏衣。笳鼓返京阙,风采震华夷。

偈颂十八首 其十

宋代 安道

闹浩浩,闲寂寂。不动一丝头,如对万人敌。惺惺直是惺惺,历历直是历历。

捉象亦全其力,捉兔亦全其力。

过秀水村视禾田感赋四首

宋代 安道

闭门效閒居,未能遗田亩。禾稻青油油,我愧泥涂叟!

孜孜田亩视,胜彼谋升斗。春初来一行,苗寸长如韭。

今夏偶复观,稻华秀已久。幽鸟鸣田间,老农登陇首。

林树带茅茨,出入沽村酒。田家乐事多,轩冕同敝帚。

愿寻沮溺徒,永结蓬蒿友!

修竹栏 其二

宋代 安道

老去看花兴亦偏,独怜春色异当年。无端浪与花为主,合作青皇管局仙。

王宗起城南溪屋

宋代 安道

水上小亭清更新,绿阴纨扇白纶巾。
岂无修竹娱佳客,却有清风来故人。
老树秋声凉入骨,澄江波影玉生鳞。
读书偏爱虚窗静,不管门前庾亮尘。

自太湖洞庭回棹

宋代 安道

灯火烟波认有无,天低月暗两模糊。洞庭一棹姑苏返,夜半吟诗过太湖。

微月笼云夜不开,湖烟无际水无埃。一灯远自中流见,知是姑苏城里来。

夜里波心又几桥,松陵不见客吹箫。八枝急棹灯船过,我自湖光一叶摇。

玉雪坡南月露东,石湖故迹水浮空。诗人亭榭词人路,无限烟波送小红。

尧峰远映水中央,曲港湾湾见水乡。满岸人家满船火,石湖过后过横塘。

偃月成桥水作油,一城灯火认苏州。摇船夜入姑苏市,宛在屏风镜里游。

赋得梅候宫中树

宋代 安道

积雪梅犹冷,春寒竹色沉。占年勤远虑,恶酒自高吟。

忧乐同民切,诗书味道深。光风来锦甸,生养见天心。

避雨山寺

宋代 安道

偶逐荷锄入,松关犬吠频。
山僧买药去,风雨自留人。

康熙四十四年元旦用唐太宗元日旧韵

宋代 安道

午夜占天象,平明忆岁光。旌旗旋转动,钟鼓奏玎珰。

临下开诚信,守身勿自荒。履端出宝历,正始勉岩廊。

圣道原无远,仁慈渐得昌。位高仰五帝,责重仿三王。

惜物由心俭,去华莫喜妆。常怀兢惕诫,遐迩愿梯航。

作风伯新庙

宋代 安道

周官大宗伯,槱燎祀风师。
祀典既已载,有庙非淫祠。
吾乡风伯庙,不知始何时。
庙当浮玉屿,乡人同祭之。
会席有烦言,社保成分离。
爰来作新庙,奕奕东河涯。
柱石若虎踞,瞻桷如翚飞。
香火既已分,牲牷交祝釐。
神保降嘉福,四境风雨时。
百谷总成熟,报祀千万期。

羊城秋忆 其十四

宋代 安道

日冷江空走暮烟,霏霏吹叶下平田。荒城月淡夜无色,翠幕凉生秋可怜。

铜雀台高悲楚殿,彩虹桥断咽秦川。伤心惟有香山树,作客归来一惘然。

聪仲晦古意廿一首爱而和之仍次其韵 其二十一

宋代 安道

天道有定常,推行无少忒。人心复何为,迁□莫能测。

古人贵全交,所贵在恒德。黄金百炼馀,不改当时色。

西圃

宋代 安道

依依杨柳映苍苔,满树桃花映日开。
不知燕子栖何处,此际东风依旧回。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