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鹿鸣

鹿鸣

宋代 安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安道鹿鸣译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安道鹿鸣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安道鹿鸣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安道鹿鸣注释

注释
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视:同“示”。恌:同“佻”。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旨:甘美。
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安道鹿鸣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安道鹿鸣创作背景

  这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庆红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

诗人安道的古诗

西江月·一望朱楼巧小

宋代 安道

一望朱楼巧小,四边绣幕低垂。个人活脱似杨妃。倚遍阑干十二。最苦两双情眼,难禁四只愁眉。无言回首日沉西。不道一声安置。

闵仆

宋代 安道

峻阪摧轮雨雪雾,萧奴从我在他乡。乾糇冷店同朝暮,此亦贫交不可忘。

阅河堤作

宋代 安道

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

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翠蛟亭呈孙元素鍊师

宋代 安道

剡剡星虹白日寒,山香一曲落云端。
乘虬道士排空去,怒雨声摇碧玉峦。

十六字令 其四 分题作

宋代 安道

山。晓起开门雪里看。苍松影,装点翠云鬟。

摊破江神子·春意

宋代 安道

江头弱柳晓烟笼。怨东风。想东风。纤手一枝,玉笛画楼中。

天又忒寒人又远,雁声起,望来书,只碧空。一年一年闭房栊。

双泪浓。一心冲。死也死也,若死去、何处相逢。纵使蓬头,犹是旧时容。

盼断天涯还地角,山影外,更蓬山,几万重。

送僧归豫章省亲

宋代 安道

宾茧风枝梦不宁,夜堂思对老人星。
夜心归去事萱草,千里相求鸣鹡鴒。
树树丹枫金堕叶,丛丛黄叶雪浮汀。
西山秀骨濯秋雨,窗户卷帘分远青。

蝶恋花 其一 黄牡丹,倬盦和师曾韵,叠韵报之

宋代 安道

不信参差真象凤。巷陌华镫,照彻寒梅冻。一度华春成断梦。

无双有二催归鞚。

洛谱呈身春藉重。绢妇辞多,叠韵花间送。春去未忘人影共。

罗衫尘壅金泥缝。

少师桂翁寿诗

宋代 安道

德以精灵降,贤为邦国珍。商岩先梦说,崧岳会生申。

帷幄开黄阁,冠裾上紫宸。垂衣逢上圣,调鼎寄元臣。

温室承颜密,明光起草频。圭璋才独擅,鱼水契无邻。

掀揭鹏图大,翱翔鷟羽振。泰阶扶景曜,鳌极握洪钧。

礼乐回三代,丝纶畅八垠。岩瞻擎国柱,寿历纪庄椿。

佳节传朱夏,长庚耀紫旻。恩波天上洽,云物望中新。

履集南宫盛,觞连北斗醇。美徵池浴凤,祥协绂随麟。

骑拥平沙曙,花留绮席春。王褒应有颂,千载庆兹辰。

与白表白

宋代 安道

密室分灯光焰焰,空壶著月影沈沈。
谁言古殿今无佛,只在其时来梵音。

赋得荆轲诗

宋代 安道

函关使不通,燕将重深功。长虹贯白日,易水急寒风。

壮发危冠下,匕首地图中。琴声不可识,遗恨没秦宫。

热河三十六景诗 其十三 南山积雪

宋代 安道

图画难成丘壑容,浓妆淡抹耐寒松。水心山骨依然在,不改冰霜积雪冬。

续梅花百咏 其四十一 宫梅

宋代 安道

未经霜雪学宫妆,雨露恩承体自香。自笑清姿尘不染,冰肌玉骨侍昭阳。

喜雨和郭司业

宋代 安道

入秋忽听翻江雨,长夏空瞻落槛云。顿失尘熇净如洗,乍迷山翠杳难分。

民情正望仓箱富,神荐犹凭黍稷芬。更喜清凉慰幽独,简编遥夜坐膏焚。

生查子 垂柳,呈外

宋代 安道

春丝难自持,殷勤动檐马。檐马未停声,郎马嘶花下。

归鞭笑语迎,共入荼蘼架。嗔柳太无情,薄幸教伊打。

赠邬其山

宋代 安道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风流子 次周清真韵

宋代 安道

玉带绕回塘。凝无语,陌路泣残阳。忆千尺画阑,早湮尘土,一帘秋雨,凄碎宫墙。

又却道、劫灰还锦绣,流水转笙簧。天末断鸿,久沈芳信,树间新月,犹照离觞。

悽然重回首,难堪处,遥认夜柝邻厢。忍了故园,曾挥别泪成行。

慨少年歌酒,烟消宿粉,老来情味,花萎余香。残醉人扶,上车下马多妨。

花魂

宋代 安道

花容一霎黯然收,凭吊芳魂到九幽。凭影凭形空有恨,和烟和雨不胜秋。

佩环月下怜卿瘦,风雨宵深替尔愁。我赖一枝香在手,众香却被此勾留。

赋得千人座送沈寅仲

宋代 安道

林下盘陀石,山中不记春。地看无一亩,客坐仅千人。

云护平如砥,苔封厚似茵。祖筵从座设,欢会在逡巡。

熙宁以后祀高禖六首 其六 送神用《理安》。

宋代 安道

礼奠蠲衷,祭仪竣事。丕拥灵休,蕃衍皇嗣。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