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伯兮

伯兮

宋代 安道

伯兮朅兮,邦也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也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也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安道伯兮译文

伯兮朅兮,邦也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伯也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
焉得谖草,言树也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安道伯兮注释

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英武高大。
桀:同“杰”,杰出的人。
殳(shū):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适(dí):悦。
杲(gǎo):明亮的样子。
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背:屋子北面。
痗(mèi):忧思成病。

安道伯兮鉴赏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也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也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也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也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也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也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这一点是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也情的基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卫风·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 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也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平,充满辩证色彩。

安道伯兮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题旨、背景,《毛诗序》解释为:“《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意思是说:理想的政治不应该使国人行役无度,以至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实际所谓“刺”在诗中并无根据,不过作者所表达的儒家政治理想,却是符合诗中女主人公的愿望的。

诗人安道的古诗

灵岩禅寺

宋代 安道

晓入灵岩寺,灵踪一一穿。
天聪踪混沌,龙鼻滴潺湲。
不雨山长湿,微风谷竞喧。
参旗开障日,鳌柱仰擎天。
雁异灵山鹫,蒲非华岳莲。
重台疑魏载,卓笔岂张颠。
夜月连千嶂,晴云画一川。
净名常宴坐,行亮昔安禅。
共乐仙游胜,都将世事捐。
双鸾知可跨,拟把石碑镌。

雁字三十首次韵 其十九

宋代 安道

霜雪犹呵欲冻毫,湘江镇日注《离骚》。罡风汹涌心花怒,湿雾模糊笔渍高。

云沜玲珑排小隶,烟丝珍重绕灵璈。衔芦更负藏身哲,始信书生富《六韬》。

斋中閒居 其二

宋代 安道

绿树侵檐竹绕庐,萧然还似野人居。霜棱梅吐千条白,露冷枫飞几叶疏。

雁阵冲寒过极浦,雪花带雨落前除。地炉松火钟敲夜,斗酒孤灯读汉书。

闻雁二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不作悲秋意,关山一路春。似将消息报,看取再来宾。

祖道赋诗

宋代 安道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

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

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

沈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

书园契上赵尚书

宋代 安道

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
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明月冷看人。
兰亭禊事今非晋,桃洞神仙也笑秦。
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身。

李将军射虎石二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老将威名震北平,却教顽石落魂惊。笑他试剑原儿戏,未必吟成猛虎行。

大江东去 午日和韵

宋代 安道

端阳重遇,可应是、辗转天高难越。炫日葵榴疑是泪,触景偏增呜咽。

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孤负芳时节。五丝续命,寸肠应被千结。

休问鼓吹谁家,龙标何处,风鹤成警怯。魂梦飞扬旁人须,讶道鬓斑形劣。

渔父忘言,汨罗留恨,醉醒凭人说。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

瓢乐斋为陈医士赋用韵

宋代 安道

陋巷箪瓢乐所居,雅情真与世情疏。杏村雨过春丸药,竹户晴开昼读书。

题梅坛毛庆甫道士云悦楼

宋代 安道

白衣苍狗无情物,翻手悲欢变古今。
输与道人长快活,看渠起灭不关心。

扈跸作

宋代 安道

丹诏香传紫禁泥,九重台殿晓云低。碧桃露重初莺语,青草风微去马嘶。

剑佩元依新日月,旌旗惯识旧山溪。野人扈从惭无补,空落诗名在陇西。

闺情集古 其四

宋代 安道

暑往寒来春复秋,故人别后阻仙舟。世间美事难双得,自古英雄不到头。

豆蔻难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欲知此后相思处,海色西风十二楼。

青玉案·七夕

宋代 安道

青霄不见银盘满。问玉漏、宵还短。天气清寒犹带煖。

人閒快听,广寒箫管。久阔鸳鸯伴。

年年此夕输情款。清浅银河与同盥。离绪欢悰缠不断。

打开乌鹊,空中鸡唤。只嘱天船缓。

寄长吉孙二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别尔忽经岁,言归欣好音。神清率更瘦,学苦郑玄心。

竹径依山远,沙溪过雨深。世科思汝父,即已御祥琴。

咏白莲七首 其三

宋代 安道

仙葩簇玉凌波出,白羽摇风翻翐翐。主人好事集宾僚,明朝有意还来不。

春日游柏谷山寺(二首)

宋代 安道

腊屐堪乘兴,徘徊扪薜萝。
天临丹岭近,山入白云多。
鸟道无方轨,龙湫有暗波。
何时值野老,长啸出重阿。

全孝堂为刲股年孝子赋

宋代 安道

剪落红鲜缕,调和作肉糜。供来香满室,尝处雪盈匙。

母愈儿增喜,儿瘢母不知。潘舆还旧里,萱砌日迟迟。

长沙三绝句(三首)

宋代 安道

定王台上关中土,西望长安多白云。
贾谊才高空有赋,河间博雅更无闻。

满江红 示众

宋代 安道

一点灵光,因形降、来居心窍。本玄玄幽微,朗朗晃耀。只为贪生多爱欲,渐教习性忘真妙。算不如、直下早收头,回光照。悟真机,存三要。炼银铅,烧金铫。这复命归根,虎龙吟啸。海底风生铁马驰,山头月落金鸡叫。三年九载整工夫,超尘表。

南浦月 闻杜鹃

宋代 安道

月冷黄昏,声声啼断春无信。泪痕红印。界破桃花晕。

惹得深闺,幽怨愁芳讯。眉尖嫩。怎禁春尽。锁住千般恨。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