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采蘩

采蘩

宋代 安道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安道采蘩译文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安道采蘩注释

注释
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事:此指祭祀。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夙:早。公:公庙。
祁(qí)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安道采蘩赏析

  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把这首诗定为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更为合理。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于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没有幸福可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服劳役休息时闲唱的。山歌中第一、二段是互相问答,问答内容为采蘩的地点和目的。第三段则是奴仆们不满的牢骚怨言,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小小的僮仆也要服劳役,更不要说是成年男女了。歌中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夙夜在公侯家,昼夜服役,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表现出封建王公贵族的残酷。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这本是召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以往的服劳役中,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劳累,所以这次的服劳役便以山歌的形式留传下来了。
  此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安道采蘩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诗人安道的古诗

题焦山书藏曝书图五首 其四

宋代 安道

金石僧归忉利天,沧浪旧事有谁传。我今忽作陈农访,重结龙威翰墨缘。

西江月 南丹戍所

宋代 安道

玉垒黄尘黯黯,香闺清梦恹恹。何时重结画眉缘,应比秋山翠减。

回首西风落日,断肠衰草寒烟。塞鸿飞不到南天,消息都无半点。

懋勋挽辞

宋代 安道

即墨当交困,金城请自行。
剑方及蒲外,星遽陨中营。
遗恨羊碑沔,忠魂晋柩声。
成谋授宿将,稳为了残枰。

人有亡斧者

宋代 安道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游济渎

宋代 安道

水底微茫见贝宫,灵源直与海相通。
雪晴人立冰壶外,春暖鱼游玉鉴中。
鹤反松林巢夜月,神归蓬岛驾天风。
裴公亭上行吟处,佗日重来兴未穷。

洞仙歌·天仙

宋代 安道

三閒破屋,乐哉支离叟。大笑庭前拍双手。好花香、又得垂满蒲桃,谁更说、不是美人■酒。

何人工卖弄,驱驾风涛,东海携将袖中走。昨夜漾云旗,璀璨银台,青鸟语、问君知否。

大半世、丹炉未曾成,做不到、天仙且还閒守。

秋柳 其四

宋代 安道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七日夜女歌·其二

宋代 安道

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
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临江仙·望天都

宋代 安道

曾向九皋跨鹤去,举头遥接苍苍。盘空鹰隼共翱翔。

翠痕沾蜡屐,云影入诗囊。

回首天都青入画,渐行渐远微茫。上方仙界暂徜徉。

几人能到此,胸次不寻常。

至圣庙古柏歌

宋代 安道

夫子堂前柏树古,苍龙夭矫丹凤舞。我来展拜仲春时,灵根翠黛心摩抚。

千年益寿异天封,四时嘉荫超新甫。乔柯偃覆春复秋,霜皮磊落风还雨。

晻霭烟云衬鼎彝,逾历星霜侪石鼓,青青不改有神功,滋荣得所谢斤斧。

分行屹屹树丰碑,景仰宣圣鸿文垂。万世师表祖题额,孝弟忠信人伦基。

昔年释奠曾奉命,今则讲学礼攸宜。为人臣暨为人子,曲衷不遂空怆之。

凛承大位日兢惕,一勤莅政心孜孜。羡尔栋梁之材堪予辅,坚贞秀拔起遐思。

仙丹

宋代 安道

一朵烿云物外仙,丹珠累累映霞鲜。漫言黄母鬓花落,移种东山处处妍。

续梅花百咏 其二十四 蟠梅

宋代 安道

树曲枝环久植根,冰霜历炼几晨昏。丫杈古干形多怪,仿佛蟠龙绕故园。

出钱塘门至孤山四首 其三

宋代 安道

东南三阁剩文澜,锦贉瑶函蔚大观。我友空存奢愿在,未能复古已休官。

古意(二首)

宋代 安道

秋水凝细縠,秋月明双杵。
江南雁欲归,来向帘前语。

点绛唇·屏却相思

宋代 安道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都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山中隐者

宋代 安道

野老自童稚,看君只旧容。
清猿同啸月,玄鹤共巢松。
灵药登岸采,神书裂壁逢。
相寻不失路,仙鹿有行踪。

高粱

宋代 安道

高颗大穗有光华,万垄参差斗晚霞。贡向东都充玉食,岂惟有米号桃花。

替豆萁伸冤

宋代 安道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晓发古北口望雾灵山

宋代 安道

流吹凌晨发,长旓出塞分。远峰犹见月,古木半笼云。

地迥疏人迹,山回簇马群。观风当夏景,涧草自含薰。

喜郑大河见过

宋代 安道

僻居好友不多得,况复伊人心独劳。谢客久知从木石,怀君忽已到蓬蒿。

山川不閒自千古,日月几何成二毛。把酒放歌愁正热,挑灯同起按檀槽。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