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周大祫歌 登歌

周大祫歌 登歌

南北朝 庾信

神惟显思。
不言而令。
玉帛之礼。
敢陈庄敬。
奉如弗胜。
荐如受命。
交于神明。
悫于言行。

诗人庾信的古诗

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 二

南北朝 庾信

秋光丽晚天。
鹢舸泛中川。
密菱障浴鸟。
高荷没钓船。
碎珠萦断菊。
残丝绕折莲。
落花催斗酒。
栖乌送一弦。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诗

南北朝 庾信

大夫参下位。
司职渭之阳。
富平移铁鏁。
甘泉运石梁。
跨虹连绝岸。
浮鼋续断航。
春洲鹦鹉色。
流水桃花香。
星精逢汉帝。
钓叟值周王。
平堤石岸直。
高堰柳阴长。
羡言杜元凯。
河桥独举觞。

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 一

南北朝 庾信

游客重相欢。
连镳出上兰。
值泉倾盖饮。
逢花驻马看。
平湖泛玉舳。
高堰歇金鞍。
半道闻荷气。
中流觉水寒。

周祀圜丘歌 登歌

南北朝 庾信

岁之祥。
国之阳。
苍灵敬。
翠云长。
象为饰。
龙为章。
乘长日。
坯蛰户。
烈云汉。
迎风雨。
六吕歌。
云门舞。
省涤濯。
奠牲牷。
郁金酒。
凤凰樽。
回天睠。
顾中原。

就蒲州使君乞酒诗

南北朝 庾信

萧瑟风声惨。
苍茫雪貌愁。
鸟寒栖不定。
池凝聚未流。
蒲城桑叶落。
灞岸菊花秋。
愿持河朔饮。
分劝东陵侯。

弄琴诗 一

南北朝 庾信

雉飞催晚别。
乌啼惊夜眠。
若交新曲变。
惟须促一弦。

正旦上司宪府诗

南北朝 庾信

诘旦启门栏。
繁辞涌笔端。
苍鹰下狱吏。
獬豸饰刑官。
司朝引玉节。
盟载捧珠盘。
穷纪星移次。
归余律未殚。
雪高三尺厚。
冰深一丈寒。
短笋犹埋竹。
香心未起兰。
孟门久走路。
扶摇忽上抟。
栖乌还得府。
弃马复归拦。
荣华名义重。
虚薄报恩难。
枚乘还起疾。
贡禹遂弹冠。
方垂莲叶剑。
未用竹根丹。
一知悬象法。
谁思垂钓竿。

拟咏怀诗 五

南北朝 庾信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常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

南北朝 庾信

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

阶下云峰出,窗前风洞开。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

平时欣侍从,于此暂徘徊。

赠别诗

南北朝 庾信

藏啼留送别。
拭泪强相参。
谁言畜衫袖。
长代手中浛。

奉和初秋诗

南北朝 庾信

落星初伏火。
秋霜正动钟。
北阁连横汉。
南宫应凿龙。
祥鸾栖竹实。
灵蔡上芙蓉。
自有南风曲。
还来吹九重。

春日离合诗 一

南北朝 庾信

秦青初变曲。
未有逐琴心。
明年花树下。
月月来相寻。

反命河朔始入武州诗

南北朝 庾信

轻车初逐李。
定远未随班。
受诏祈连返。
申威疎勒还。
飞蓬损腰带。
秋鬓落容颜。
寄言旧相识。
知余生入关。

周宗庙歌十二首 其二 昭夏

南北朝 庾信

永维祖武,潜庆灵长。龙图革命,凤历归昌。功移上墋,德耀中阳。

清庙肃肃,猛虡煌煌。曲高大夏,声和盛唐。牲牷荡涤,萧合馨香。

和銮戾止,振鹭来翔。永敷万国,是则四方。

咏画屏风诗 十二

南北朝 庾信

出没看楼殿。
间关望绮罗。
翔禽逐节舞。
流水赴弦歌。
细管吹藂竹。
新杯卷半荷。
南宫冠盖下。
日暮风尘多。

春望诗

南北朝 庾信

春望上春台。
春窗四面开。
落花何假拂。
风吹会并来。

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

南北朝 庾信

春余足光景。
赵李旧经过。
上林柳腰细。
新丰酒径多。
小船行钓鲤。
新盘待摘荷。
兰皋徒税驾。
何处有凌波。

周五声调曲 角调曲 一

南北朝 庾信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
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
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
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
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
茫茫禹迹车轨未幷。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
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
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和王内史从驾狩诗

南北朝 庾信

冬狩出离宫。
还过猎武功。
涧横偏碍马。
山虚绝响弓。
更嬴承落鴈。
韩卢鬬蛰熊。
犹开三面网。
谁肯一山重。

咏画屏风诗 二十

南北朝 庾信

三危上凤翼。
九坂度龙鳞。
路高山里树。
云低马上人。
悬岩泉溜响。
深谷鸟声春。
住马来相问。
应知有姓秦。
庾信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297篇诗文

南北朝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