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寄田拒山宪副 其二

寄田拒山宪副 其二

明代 朱浙

千里迢迢访敝庐,分携已是十年馀。空山老去长相忆,前月人来不得书。

川上风光原自好,林间心思近何如。江梅未得春消息,赠汝云安双鲤鱼。

诗人朱浙的古诗

山中赠别田拒山宪副 其二

明代 朱浙

露洗青天百尺台,山灵预报使君来。入门怪我头颅变,见面令人心眼开。

草径谁当知仲蔚,鹅湖正自想东莱。海天佳处行须遍,且尽明年二月回。

题西渠水亭 其二

明代 朱浙

矮作垣墙小结庐,一泓春碧湛西渠。花间醉唤客尝酒,竹里卧听儿读书。

登壶山宿灵云僧舍纪怀 其一

明代 朱浙

似与名山有宿缘,行行误入八壶天。老僧结屋层霄上,稚子开门落照边。

野桂香幽风细细,庭蕉影静月涓涓。空堂听罢无生话,为借南窗一榻眠。

题双寿手卷

明代 朱浙

城东两株树,亭亭恰相向。枝叶覆闉都,半落青云上。

故老传来七十秋,清风琴瑟鸣相酬。有时青天吐明月,珊瑚拂镜当空流。

只今颜色无衰改,傲雪凌霜镇长在。坐令邑里生辉光,那羡蟠桃隔沧海。

寄尤溪刘子洁 其一

明代 朱浙

不见平生刘子洁,秋风迢递寄书来。交游寥落几人在,展读摩挲双眼开。

碧树羁栖深水陆,紫云梦想旧楼台。夕阳西眺双峰远,别意临高未易裁。

送郑于藩春试

明代 朱浙

浩然一笑辞知己,万里青天更北行。避暑起先红日出,问程望入綵云横。

腾凌海岱孤怀壮,盥濯江河双眼明。此去功名须入手,施为莫遣负平生。

代八峰寿田拒山

明代 朱浙

壮志何人便赋归,高堂深恋老莱衣。百年光景春方半,万里无云月正辉。

寿域图开青嶂远,仙厨馔送紫芝肥。华觞细度瑶池曲,行乐从今愿不违。

与马子师山夜酌月岩楼联句奉相教和亦见野人近况也 其一

明代 朱浙

斜月高楼话二更,迟回往事寸心惊。明河半落星辰迥,远吹微闻蟋蟀鸣。

万事只赢丝两鬓,百年已许醉深觥。青山草屋谁频访,共是逃虚不受名。

乙巳春夏间民饥更甚老农述此 其三

明代 朱浙

归燕飞飞海上村,晓晴那复散鸡豚。枫林社日无香火,风雨潇潇暮打门。

送王在曾春试

明代 朱浙

天上迢迢白玉京,少峰兼侍笔峰行。长江五月南风迅,大野三更北斗平。

晓日担头明剑气,蛰龙动处殷春声。青云贤达无书久,莫漫逢人说姓名。

和郑山斋梅陇信宿叙怀二首 其二

明代 朱浙

御前新乞得归休,云水真邻结小丘。世事那堪供一笑,人生至此更何忧。

偏怜梅陇宜明月,浩有诗怀敌素秋。回首古来多宦达,功成谁向赤松游。

奉寄汀州太守

明代 朱浙

夫君近作长门守,千里相思有素书。挥洒正当公事暇,缄题兼惠俸金馀。

自怜失路偏多感,深愧故人不作疏。岁晚荒山何所有,聊凭回使致双鱼。

题刘宪副翠竹山房手卷 其一

明代 朱浙

世人见竹不解爱,自是参差自得时。地近尖星谁是宅,溪环碧玉此君宜。

乾坤独禀清虚操,霜霰群芳剥落时。遥指关山何处是,临风洒翰寄新诗。

乙巳春夏间民饥更甚老农述此 其十一

明代 朱浙

欢情旧事空回首,死别生离愁奈何。多少邻姬随贾客,瘦容枯眼泪痕多。

题九霄深红菊

明代 朱浙

几朵深红篱畔栽,幽香刚对一尊开。江村秋色凉如水,五柳先生归去来。

禾稼在野人有更生之望喜而赋此 其二

明代 朱浙

低田美禾稼,高田饶黍菽。丰歉昧前期,苦乐易翻覆。

贫者嗟已流,死者不可复。何当忍须臾,待此岁时熟。

题张教授必学慈孝永思小卷

明代 朱浙

生别何草草,死别何悠悠。霜落荆门树,萧然天地秋。

携孥一万里,禄养为亲谋。兹事已不及,钟鼎将奚求。

妇姑平生欢,瓶罍千载羞。蓼莪不忍读,洒泪满山丘。

题邓旂山掌教奖劳轴

明代 朱浙

考德久崇钦世业,抡材端合应时须。典司风化宁卑秩,教授苏湖是巨儒。

天马山庄纪兴奉怀马君 其二

明代 朱浙

坐爱山中白日长,毁誉不日水云乡。苔封石磴芒鞋滑,花扑罂瓶村酒香。

老去一丘聊自足,古来万事定何常。自怜坐久青山客,十有九番春草芳。

钝斋杨老先生八十初度外孙张大章友人也持此为寿某敬为题数句共致 ...

明代 朱浙

东风吹庭著花枝,钝斋先生初度时。帘栊光射日杲杲,笙歌声暖春迟迟。

人生富贵何须早,岁晚苍松看更好。清阶十转帝恩深,五马归荣身未老。

乾坤赋予何太偏,栽培善庆理宜然。甲子重番又廿载,嗣来星纪无穷年。

齐眉内子鬓双白,扶藜相对如宾客。诸儿鹄立内外孙,莫是神仙真眷宅。

瞳清气健好容颜,留与后人作画看。共说香山诸老者,如翁五福定应难。

朱浙

朱浙

(1486—1552)福建莆田人,字必东,号损岩。嘉靖二年进士,授御史。帝亟欲尊生母,而群臣必欲帝母昭圣皇太后,浙亦上疏力争。帝怒,立捕至内廷,除名为民。有《天马山房遗稿》。► 14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