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宗臣
石门草色曳春裾,愁里春花满旧庐。计吏征求那太急,苍生憔悴竟何如。
黄河北注鱼龙泣,赤壤终年稼穑虚。天上近传优恤诏,可能一夕起樵渔。
送赵子隆下第南归
阊阖天高急暮笳,一尊芳草又天涯。短衣孤剑且辞国,驻马听鸿日忆家。
淮浦当年曾桂树,楚江三月正桃花。君归好拟长杨赋,岂向西风问钓槎。
张助甫席上同吴峻伯白伯伦再饯朱主客南还赋得江飞兢渡日草见踏青 ...
北风送君去,吹我故园心。直挂广陵树,春来乱鸣禽。
得于鳞书二首 其一
重来击筑饮,偏忆和歌人。明月漳河夕,梅花碣石春。
愁难千里破,情到尺书真。谁不疑斯道,君当爱此身。
过明卿
频来春骑远,最苦夜杯传。深语江河在,雄心日月前。
千秋难自定,万事竟谁先。岂作巴渝客,常骄白雪篇。
寄李顺德于鳞
忆尔狂歌满帝京,春来紫绶寄专城。汉庭诏下二千石,良吏人传卓鲁名。
日落卢龙寒朔骑,风高涿鹿断胡缨。褰惟定有江门思,碣石青天是旧盟。
送万公子归丰城
青袍绿鬓俨琅玕,岁晏趋庭去住难。帝苑佩声天外尽,丰城剑气斗间看。
尊前明月双鸿暮,江上梅花一骑寒。共说甘泉能献赋,春风明日满长安。
席上送朱主客得萧春青西四字 其二
孤柝那堪夜,垂杨不肯春。白云何处至,吾欲赠归人。
夜立
秋风天外声,明月江中影。幽人把桂枝,露下衣裳冷。
白伯伦仪部移居夜阶助甫司封访之席上赋得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 ...
客言湘水至,绿雨泣苍梧。恐是怀沙泪,双垂问大巫。
简陆子和二首 其二
握手朱明过,惊心白露漙。江平低雁翼,潮落进渔竿。
野色蘼芜净,秋声蟋蟀寒。相思对新月,疑在异乡看。
赠吴子
广陵城西江可怜,广陵城北草芊芊。余看鸿雁歌明月,尔客昆仑今几年。
湖上一尊开橘柚,人间双泪堕婵娟。相逢揔是淮南侣,莫负秋风桂树篇。
腊月十七夜月同峻伯助甫席上赋 其一 得月字
胡霜日夜骄,吹破蓟门月。月色几时圆,待尔照春发。
主人出家醅,千酌葡萄紫。不问江南人,知是江南水。
秋塞曲
塞云垂天胡草肥,胡儿牧马向金徽。赤城刀斗日夜急,黄沙羽檄纵横飞。
汉皇立下明光诏,将军起披金铁衣。熊罴百万夜出塞,骠骑寻常朝解围。
捷音一日走千里,试问三军归未归。
塞上歌十首送王侍郎赴蓟镇 其十
山前汉使尺书飞,山外胡儿匹马稀。击鼓吹笳醉边月,今年无事着戎衣。
寒夜同助甫访子畏见盆草有岁寒之感焉遂人赋之五首 其五
已讶雪中在,况逢灯下看。酒阑相把赠,疑是翠琅玕。
西来
西来秋色满燕山,昨夜平胡使者还。白羽书传辽左捷,黄金诏赐殿中班。
竟何汉卒屯清海,难信班生老玉关。闻说单于频出猎,相逢马上看刀环。
对雪有怀于鳞子与明卿元美四子
暮雪一何急,玄云莽欲垂。谁为黄竹咏,千载有余悲。
鸿雁稍疑羽,关何骤失岐。蓟梅寒入酒,曾共故人持。
人日大雪峻伯助甫来过赋得榆愁门阳四字四首 其三
春色尚闭杨柳园,杨花柳絮何翩翻。胡奴系马庭前树,疑是玉龙来叩门。
赠施司封三首 其一
涉江见芳草,春华被远岑。薄言采其华,将以贻所钦。
顾念客游子,分符越江浔。江水东南流,波浪阻且深。
凉飙摧百卉,孤芳孰能任。置之在怀袖,无令岁寒侵。
日月忽以遒,馨香纷至今。非君垂末顾,谁能识予心。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426篇诗文
秋夜张园遇谈玄者有赠
人日东杨子
留别京洛诸游三首 其三
元美访我百花洲上夜集四首 其三
省楼春集
同诸子夜集德甫
望蜀
今夕歌 其三
再送王元美四绝 其二
湖上遇子与舟中夜酌放歌
湖上杂言二十首 其十二
东皋隐居为子与尊人赋 其一
送沈仪部子文之留都
登观音山
过采石怀李白十首 其四
九日陪祀山陵二首 其一
即事六首 其五
赠陈隐君
寄李顺德于鳞二首 其一
送徐山人还吴二首 其二
湖上送徐子与使君
再饯朱主客得动字
江上送别胡国子北上
人日大雪峻伯助甫来过赋得榆愁门阳四字四首 其二
赠余德甫奉使两浙四首 其三
出郊过陆子和草堂同太史李公文学顾丈
送叶令之蒲圻二首 其二
江上闻明卿量移南康二首 其二
峻伯夜过迟助甫不至各赋嘲之
渡江得子与书
得歌字
再得元美书
浙溪晓起
病中二首 其二
天宁寺同于鳞子与元美饯别公实各赋二首 其一
韦氏池亭四首同于鳞子与元美赋 其四
湖上晨起
省中夜直
句曲七夕大雨不得子与消息怪之
伤春四首 其二
贞白祠
荅子与见赠二首 其二
寄人一首
白马湖泛舟三首 其二
赠王元美二首 其一
春夕同舒子房子子培访陆长庚别业
湖上杂言二十首 其五
报刘一丈书
塞上歌十首送王侍郎赴蓟镇 其一
送施明府之萧山
得顾洛阳书却寄四首 其二
胡上幽栖四章为沈二丈赋 其二
又得袁三子敬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