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村行

村行

唐代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杜牧村行译文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杜牧村行注释

春半:阴历二月。南阳:地名,古称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村坞:村庄,村落。坞,四面如屏的花木深处,或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娉娉:姿态美好的样子。
回塘:曲折的池塘。
蓑:草制的雨衣。
茜裙:用茜草制作的红色染料印染的裙子。茜,茜草,多年生植物,根黄赤色,可作染料。
征衫:行途中所穿的衣服。
馈:招待。鸡黍:指村人准备的丰盛饭菜。

杜牧村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于开成四年(839)春,由宣州到长安做官时途经南阳,在南阳城西农家避雨时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有感而写下的田园村野风景小诗。

杜牧村行赏析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村行》的艺术特色,可用轻倩秀艳来总括。《李调元诗话》云:“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所谓轻倩秀艳,即轻盈巧倩,秀美艳丽。它好像是个风华正茂的女子,秋波流转,含情脉脉,秀而不媚,艳而不淫,风姿婀娜,楚楚动人。
轻倩秀艳,不仅显示在妇女形象和爱情生活的描写中,也表现在大自然的描绘中。除了《村行》以外,《汉江》、《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寄远》、《柳绝句》、《江南春绝句》等,均以轻倩秀艳见长,又各有其奇特风采。然而,它们与《村行》相比,却缺少那么一点点野趣与农村风味。《村行》一诗,在轻倩秀艳之中,显示出野逸、村朴、真挚、热情。诗人所描绘的柔桑、村坞、垂柳、塘雨、蓑衣、牧童、耕牛、篱笆、村女、主人、鸡黍等,都是美好的田园风光。
《村行》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运动着的风光图。从诗题中,就点出了“行”的特色。“行”,带动全篇,连风景也是处于流动之中的。在诗人笔下,春,不是停滞的,也不是笼统地指正、二、三月,而是指农历二月中旬。这时,春天已过去一半,故曰“春半”。这个半字,虽本身不是动词,但诗人却赋予它以动作性,它显示出大好的仲春季节的来临。此外,在诗人笔下,柔桑处处,生机勃勃,但诗人在描绘它的长势时,不用满字,而用“过”字。这个“过”字,既写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又写了柔桑长势之茂盛及其涵盖面之大。此外,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征衫半湿,且解且歇,村人好客,馈以鸡黍,给人以味觉上、触觉上的美感。诗人就是如此地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人物的动态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
《村行》这首小诗,具有轻柔秀美的特点。它与《商山麻涧》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商山麻涧》中,所写的云光岚彩,柔柔垂柳,滴滴塘雨,秀眉牧童,茜裙女儿,均富于柔和的特质。此外,诗人写竹,则“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栽竹》);写梅,则“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梅》);写鵁鶄,则“静眠依翠竹,暖戏折高荷”(《鵁鶄》);写鹭鸶,则“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这些诗句,与《村行》虽各有特色,但都具有轻倩秀艳之美。

诗人杜牧的古诗

旅宿

唐代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唐代 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唐代 杜牧

历阳崔太守,何日不含情。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
光尘义混合,擘画最分明。台阁仁贤誉,闺门孝友声。
西方像教毁,南海绣衣行。金橐宁回顾,珠簟肯一枨。
只宜裁密诏,何自取专城。进退无非道,徊翔必有名。
好风初婉软,离思苦萦盈。金马旧游贵,桐庐春水生。
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共祝中兴主,高歌唱太平。

题宣州开元寺 寺置于东晋时。

唐代 杜牧

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怀紫阁山

唐代 杜牧

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山路远怀王子晋,
诗家长忆谢玄晖。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暝投云智寺渡溪不得,却取沿江路往

唐代 杜牧

双岩泻一川,回马断桥前。古庙阴风地,寒钟暮雨天。
沙虚留虎迹,水滑带龙涎。却下临江路,潮深无渡船。

羊栏浦夜陪宴会

唐代 杜牧

戈槛营中夜未央,雨沾云惹侍襄王。球来香袖依稀暖,
酒凸觥心泛滟光。红弦高紧声声急,珠唱铺圆袅袅长。
自比诸生最无取,不知何处亦升堂。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唐代 杜牧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兰溪(在蕲州西)

唐代 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唐代 杜牧

雪涨前溪水,啼声已绕滩。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闻君亦多感,何处倚阑干。

寓题

唐代 杜牧

把酒直须判酩酊,逢花莫惜暂淹留。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赠终南兰若僧

唐代 杜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宿东横山濑

唐代 杜牧

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溪雨滩声急,岩风树势斜。
猕猴悬弱柳,鸂鶒睡横楂。谩向仙林宿,无人识阮家。

池州废林泉寺

唐代 杜牧

废寺林溪上,颓垣倚乱峰。看栖归树鸟,犹想过山钟。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唐代 杜牧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
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
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长安雪后

唐代 杜牧

秦陵汉苑参差雪,北阙南山次第春。
车马满城原上去,岂知惆怅有闲人。

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因成十六韵

唐代 杜牧

南指陵阳路,东流似昔年。重恩山未答,双鬓雪飘然。
数仞恩投迹,群公愧拍肩。驽骀蒙锦绣,尘土浴潺湲。
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貔貅环玉帐,鹦鹉破蛮笺。
极浦沈碑会,秋花落帽筵。旌旗明迥野,冠珮照神仙。
筹画言何补,优容道实全。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
紫凤超如电,青襟散似烟。苍生未经济,坟草已芊绵。
往事惟沙月,孤灯但客船。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
故国还归去,浮生亦可怜。高歌一曲泪,明日夕阳边。

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

唐代 杜牧

矜红掩素似多才,不待樱桃不逐梅。春到未曾逢宴赏,
雨馀争解免低徊。巧穷南国千般艳,趁得春风二月开。
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唐代 杜牧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41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