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徐积
昨霄梦看六龙渊,鹤御惊回坠晓鞭。万顷落花春晚后,一床清水月明天。
门无黄雀张罗地,室有玄熊应梦年。入竹好鸣寒玉佩,寄梅兼附白云笺。
杨妃绣段披方稳,李逸乌纱裹更鲜。避色莫投妆妇指,弄香须扑舞蛾肩。
群乌噪过巢无树,一兔奔归猎有旃。溪叟正如翘苇鹭,山翁弥似出尘仙。
僧檐鸟伺斋馀饭,客灶猫栖爨后烟。且报漫翁来掘壁,墙閒便是我家田。
又水仙 其三
我是江湖都一掬,海水虽深不濡足。待教平地产明珠,但恐世人更多欲。
戏答何楚才酒肆
身在尘埃气在云,丈夫贫贱岂须论。且为韩信淮阴事,休著相如犊鼻裈。
寄裴守
高丽亭下张帆日,引首将心送画船。本恨无因到夔国,谁知有梦向澶渊。
情逾旧物非徒尔,义等高山合使然。料得政成公事少,冬温常在北堂前。
早朝仙 其二
紫府真人朝玉京,三千玉版先进名。叩头欲跪紫烟合,但闻玉佩玲珑声。
复明经
上欲求稽古,天书下四溟。儒风久湮郁,诏意乃丁宁。
削剥因唐久,源流自汉庭。春秋披日月,易象炳丹青。
礼乐搜潜奥,诗书抉杳冥。今焉拘注疏,何谓复明经。
杏花 其二
一点胭脂淡染腮,十分颜色为谁开。残灯欲尽书帏闭,犹有清香半夜来。
苏子瞻挽词 其二
白玉棺无价,青囊葬有书。奔星来启路,走电去随车。
官是修文号,人同上行居。峨嵋山下客,谁是跨鲸鱼。
答颖叔
大使莫忧淮上叟,万事付之诗与酒。若问我家何所营,为比陶潜少三柳。
华阳山和查教授 其三
险物背阴弥炅矗,奇峰当午更呀牙。须知南地饶春色,安得北风吹雪花。
紫府真人来最近,红尘俗客到弥赊。因何占得多阳地,莫是南方火帝家。
赠查宣教
晚来閒共秋风约,惟有黄花莫吹却。有人怀抱似陶潜,待向东篱共花酌。
赠别仙
平日忠言薄万金,此时何惜赠君行。好名不是真人事,莫向人閒留姓名。
寄蒋大漕
大使莫忧淮上老,无山可望梅花少。梅花可种山奈何,日中枕上山更多。
不开两眼行一步,悬崖绝磴青嵯峨。岂无閒僧坐林下,亦有樵子持斧柯。
起来恍惚从万里,便买玄猿栽薜萝。人閒流水寓之意,天外白云来者歌。
寄吕帅 其二
师屯十万建牙旗,大纛森森重使威。燕颔将军宜绣帽,龙骧战士爱犀衣。
银鎗作队行春去,蜡炬成林校猎归。更看铃斋凭几处,文如布阵翰如飞。
一般花下饮一盏
一般花下饮一盏,但是花开不须拣。乱红乱翠已迷人,犹望桃源回醉眼。
寄道原 其一
好笑李诗翁,寄身明月中。饥肠吞白露,醉口吐清风。
时时跨霜鹤,步步凌秋空。相呼且相待,略住白云峰。
谁把閒愁付绿杨
谁把閒愁付绿杨,我疑浑是别离肠。每教啼鸟呼春色,更共平芜送夕阳。
山下人行云惨惨,渡头船去水茫茫。高楼亦有思归客,莫望天涯寻故乡。
和吕秘校 其五
我谓君才似楚骚,文章自可作清曹。但持古道徐而待,莫顾时人毁与褒。
水以源深流自远,竹因根老节弥高。如今且作东山卧,万事纷纷比一毛。
寄豫之
掘地须臾便得泉,主人劲直使之然。此水埋藏千万年,岂无勃勃气冲天。
主人意气蛰亦久,不知谁是掘泉手。最好盐场作选人,面目心肠无所苟。
长春花 其五
枝上疏疏花启房,轻绡重锦迭为裳。更分深浅两般色,不作寻常一面妆。
蕣有红华须斗艳,兰虽清节亦交香。吟翁未畅先投笔,为与东君咏海棠。
送李光道
忆昔见子时,我在西关住。顾我已衰朽,爱子特明悟。
其后十数年,于此数见之。气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
貌者德之表,精神气所为。气无所不适,其本在养颐。
所养得其正,其美充四肢。子是名公孙,家法能自持。
子学有旧业,尤富礼与诗。重之以所养,何适而弗宜。
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夫以子之明,岂惑于多歧。
修鞭与长辔,逸驾无停时。古人亦何人,勿问皆可追。
昨见子笔札,老人为子喜。其言逊而恭,贲然有文理。
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语。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辅。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609篇诗文
无累仙
和汤令
琼花歌
和吕秘校 其八
中秋月 其一
渔者 其二
酬李道源弹琴之句 其二
答倪令挑战之句
赠余进士
寄路倅洪泽阻水 其一
麻姑 其二
题扇 离妇扇
谢存中云四花并酒
题扇 妆妇扇
吊屈平
赠徐彦
九月九 其六
和路朝奉抽居 其五
清虚台题华州崔氏园
赠张敏叔
俊老行送林次中赴都司
赠李通直
谢皇华使者
和倪敦复 其一
阎博士挽词 其一
赠倪敦复
上林殿院次公 其三
赠蔡子骧二子
和路朝奉新居 其三
送吕清叔 其一
送王潜圣 其一
赠颖叔
送乔司法
西山高寄崔刑部
姚黄
赠陈留逸人 其一
长春花 其三
送王潜圣
寄吕秘校
呈敦复
无奈何 其二
柳上见莺
代人进太皇挽词 其三
和杨守清容堂
送吕明府
哭彦规 其三
泣谢陈德任
雪 其三
虞姬别项羽
谢叶祖洽
项羽别虞姬
和蹇受之 其三 醉
无知仙
赠吕帅
夜赏春寄敦复
和吴奉议
观草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