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集禧谢雨

集禧谢雨

宋代 欧阳修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
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诗人欧阳修的古诗

秀才欧世英惠然见访于其还也聊以赠

宋代 欧阳修

相逢十年旧,暂喜一樽同。昔日青衫令,今为白发翁。

俟时君子守,求士有司公。况子之才美,焉能久困穷。

读张李二生文赠石生先

宋代 欧阳修

先生二十年东鲁,能使鲁人皆好学。
其间张续与李常,剖琢珉石得天璞。
大圭虽不假雕瑑,但未磨礲出圭角。
二生固是天下宝,岂与先生私褚橐。
先生示我何矜夸,手携文编谓新作。
得之数日未暇读,意欲百事先屏却。
夜归独坐南窗下,寒烛青荧如熠爚。
病眸昏浊乍开缄,灿若月星明错落。
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千年佛老贼中国,祸福依凭群党恶。
拔根掘窟期必尽,有勇无前力何荦。
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独词坚由志确。
朝廷清明天子圣,阳德汇进群阴剥。
大烹养贤有列鼎,岂久师门共藜藿。
予惭职谏未能荐,有酒且慰先生酌。

凉州令(东堂石榴)

宋代 欧阳修

翠树芳条飐。的的裙腰初染。佳人携裙弄芳菲,绿阴红影,共展双纹簟。插花照影窥鸾鉴。只恐芳容减。不堪零落春晚,青苔雨后深红点。
一去门闲掩。重来却寻朱槛。离离秋实弄轻霜,娇红脉脉,似见胭脂脸。人非事往眉空敛。谁把佳期赚。芳心只愿长依旧,春风更放明年艳。

秋怀二首寄圣俞 其一

宋代 欧阳修

孤管叫秋月,清砧韵霜风。天涯远梦归,惊断山千重。

群物动已息,百忧感从中。日月矢双流,四时环无穷。

隆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

和刘原甫平山堂见寄

宋代 欧阳修

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

万井笙歌遗俗在,一樽风月属君闲。遥知为我留真赏,恨不相随暂解颜。

嵩山十二首·玉女捣衣石

宋代 欧阳修

玉女捣仙衣,夜下青松岭。
山深风霞寒,月杵遥相应。
露踪杳可寻,片石秋光莹。

戏答仲仪口号

宋代 欧阳修

弊居回看如蛙穴,华宇来栖若燕身。
敢望笙歌行乐事,只忧无米过来春。

赠梅圣俞

宋代 欧阳修

黄鹄刷金衣,自言能远飞。
择侣异栖息,终年修羽仪。
朝下玉池饮,暮宿霜桐枝。
徘徊且垂翼,会有秋风时。

解仙佩

宋代 欧阳修

有个人人牵系。泪成痕、滴尽罗衣。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梦里似偎人睡。肌肤依旧骨香腻。觉来但堆鸳被。想忡忡、那里争知。

芙蓉花二首

宋代 欧阳修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

招许主客

宋代 欧阳修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明月放清光。
楼头破监看将满,瓮面浮蛆拨已香。
仍约多为诗准备,共防梅老敌难当。

三日赴宴口占

宋代 欧阳修

赐饮初逢禊节佳,昆池新涨碧无涯。
九门寒食多游骑,三月春阴正养花。
共喜流觞修故事,自怜双鬓惜年华。
凤城残照归鞍晚,禁御无风柳自斜。

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

宋代 欧阳修

虎头盘绶贵垂绅,青组名郎领郡频。
画鵧千艘随下濑,听鸡五鼓送行人。
楚波漾楫萍如日,淮月开舲蚌有津。
千里壶浆民咏溢,樯乌旟隼下汀苹。

虫鸣

宋代 欧阳修

叶落秋水冷,众鸟声已停。
阴气入墙壁,百虫皆夜鸣。
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
时节忽已换,壮心空自惊。
平明起照镜,但畏白发生。

奉答子履学士见寄之作

宋代 欧阳修

忆昨初为亳守行,暂休车骑汝阴城。
喜君再共樽俎乐,怜汝久怀丘壑情。
累牍已尝陈素志,新春应许遂归耕。
老年虽不堪东作,犹得酣歌咏太平。

拒霜花

宋代 欧阳修

芳菲能几时,颜色如自爱。
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蕙兰殒秋香,桃李媚春醉。
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
莫笑黄菊花,篱根守憔悴。

嵩山十二首 其三 二室道

宋代 欧阳修

二室对岧峣,群峰耸崷直。云随高下起,路转参差碧。

春晚桂丛深,日下山烟白。芝英已可茹,悠然想泉石。

春帖子词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宋代 欧阳修

御水冰销录,宫梅雪压香。
新年贺交泰,白日渐舒长。

和江邻几学士桃花

宋代 欧阳修

草上红多枝上稀,芳条绿萼忆来时。
见桃著子始归後,谁道仙花开落迟。

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

宋代 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
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
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