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别平江扬元鼎二首 其一

别平江扬元鼎二首 其一

宋代 陈藻

染指鼀羹有子云,乃能留客话皇坟。不知造化何悭甚,遣出平江要别君。

诗人陈藻的古诗

适武林途中作

宋代 陈藻

道途奔走固然非,閒坐真空度岁时。
谁解胸中无窒碍,两随造化不相识。

伯温索诗贺令姊夫生朝

宋代 陈藻

一生开读度残年,纠者劳劳与办钱。
恰似丛林充化士,历多世态得真禅。
忽教衰老亲题疏,也且低垂敢自贤。
随顺却遭开眼白,屈伸谁识草经玄。
官催租赋鞭笞急,家乏憔苏色语煎。
节序酒肴虽可废,妻孥沟壑恐将填。
不成底事空归去,别问良媒解倒悬。
乐内太深颜氏子,生朝索贺郭郎篇。

别平江扬元鼎二首

宋代 陈藻

染指兽羹有子云,乃能留客话皇坟。
不知造化何悭甚,遣出平江要别君。

十月一日毗陵作

宋代 陈藻

听得常州多彩色,到来市井亦安然。
今朝正值焦糟节,车马翩翩上墓田。

过建剑饮食

宋代 陈藻

卖食鲜虽少,开酤贱却醇。
不知天地里,何处享全珍。

题静江

宋代 陈藻

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
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

咏子诲门外荷花

宋代 陈藻

门外芙蓉未肯花,西风弥月露多华。
我来为客如相约,细沼同时十一葩。

讼田行

宋代 陈藻

乐轩世俗文不工,场屋此生难遭逢。
百年饿死真可惜,人命只在田亩中。
远行直到西融州,客装收拾来归休。
江滩象窟百无忧,却陷人心危险头。
海上曾琚直亭户,日在公门骋词诉。
下乡老妪何大娘,小郎遗业孤女当。
主婚老妪贪聘资,将女嫁与曾琚儿。
女将三十年及格,依法卖田何所疑。
乐轩信已因信人,岂识两家俱不仁。
曾琚文约只要钱,钱被何偷反讼田。
牙绯县宰坐县亭,官是堂除岂不精。
老胥代判为纵横,知县依书那得平。
却监媒人宋五九,备钱还我钱何有。
提点八州刑狱使,重念八州冤曲事。
许人越诉榜通衢,有状不禁拦轺车。
轺车晓出平旦归,千人百人周四围。
车中呼入使者笑,观感人多涕沾衣。
笑者笑何意,吾不聪明渠不至。
感者泣何为,赴愬容易殊曩时。
文书山积难稽考,胥吏依前颜色好。
乐轩辞说如直弦,外台判下不改前。
州府监钱何妪还,吏人掌客生艰难。
因循六十日,公事无了毕。
胥徒去复来,索酒需财食。
乐轩一片杞菊怀,遂令奔走生尘埃。
春雨吹散春风回,奇花异奔相迎开。
百千阿堵何足道,呜呼何媪岂人哉。
叱散胥徒吾不取,抱琴横膝眠空斋。

元日平江作

宋代 陈藻

草粿京团要贺年,玉融风俗不同天。元正卯醉长洲市,又忆浮家厌海鲜。

冬至寄行甫腾叔

宋代 陈藻

江浙羁栖怕雪霜,早年听得晚年尝。
生涯败意多谙历,节序随缘少感伤。
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汗阻家乡。
二千里外寻君话,今日那堪各一方。

卢子俞幼孙晬日

宋代 陈藻

我与良翁似有缘,命名与述战龙天。
事忙不记垂弧旦,恰到渠家遇晬筵。

归入福建界作

宋代 陈藻

行旅名虽恶,游山兴亦深。
酒无官榷价,松有道傍阴。
鹅鸭豀浴,蜩蝉树树吟。
逍遥俦侣怪,骂我失常心。

渔溪西轩

宋代 陈藻

千寻好景群峰起,一抹寒烟半壁留。
日影渐高鱼网晒,雨声长响桔槔休。
种麻卖布皆贫妇,伐蔗炊糖无末游。
狂客寂寥贪看月,初旬已看月如钩。

叔清留饮座上感怀

宋代 陈藻

十夜不相见,一见又如初。
兄弟无人在,交朋却我余。
矢弧皆后挂,铭旐竞先书。
有酒堪留客,悲怀且扫除。

城山

宋代 陈藻

云雾成佳景,天明又几回。
忽携诗句入,别放画图开。
远树沉如立,行歌去似来。
小舡冲雨过,高柳接湖栽。
月自孤青月,台呼怪石台。
故园无梦想,近拟筑岩隈。

过盖竹祠

宋代 陈藻

人心有想自然灵,梦寐之间兆眹成。
盖竹山前英惠庙,暗中赢得四方名。

赠故乡人

宋代 陈藻

我家已破出他乡,如连如卓方阜昌。
岂料囊金随后散,一齐开铺鬻文章。
我今滨死祗如许,二友犹堪望轩翥。
从头借问向来谁,十室九人非旧主。

新村阻水

宋代 陈藻

前途闻火整装回,又向新村值水灾。
纵道人生为客好,这般风味稍关怀。

清晖行

宋代 陈藻

主翁不解饮,安事园池游。从知莲社侣,所乐在清修。

我忆少壮日,未多禅悦优。独醒对佳景,愁纹上眉头。

四方观唱礼,文辞旨趣幽。我膝固不屈,弥陀暗相投。

叶吹光乱转,花覆实泉流。此外无国土,静中反身求。

湛然真赏妙,谁肯寻糟丘。

壶山二首

宋代 陈藻

万古凌空孤拄轩,百年那得此身存。
醉醒欲扫云开眼,兴逸谁归月掩门。
走遍莆阳随处有,游观天下见人论。
细瞻五岳神来舍,旁耸诸山势更尊。
陈藻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 204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