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如果说天塌下来,那你我也要带着微笑-欧阳修

如果说天塌下来,那你我也要带着微笑-欧阳修

  


  庆历六年,大宋朝廷给滁州百姓派来了一位“不作为”的父母官。这位刚满四十岁的“老”太守奉行“宽简”的施政方略,把公事撂到一边,整天带着一帮文艺青年诗酒唱和,过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潇洒生活。

  滁州人民很快得知,这位新来的太守原本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之所以被贬到“环滁皆山”的欠发达地区,一定是事出有因。

  这事儿啊,还非得从十年前说起。

  身为吴越王钱俶的公子,文采风流的钱惟演一辈子都不曾放下“旧王孙”的派头,不仅生活作风奢靡、工作态度慵懒,而且还用自己的为官为人之道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在他担任西京留守时,对手下的一干青年才俊好得不得了,不但很少让他们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们吃喝玩乐,美美地挥霍青春。

  在这一帮青年才俊之中,就有担任河南推官的欧阳修。

  草根出身的欧阳修凭借自己韩柳之后第一人的文笔,在遍地学霸的科场中杀开一条血路,于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实现阶级跃升。这位日后的文坛宗师之所以没中状元,有多种解释。按时任主考官的长短句大师晏殊的说法,就是小欧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宋仁宗天圣九年,二十五岁的他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来到洛阳后,他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兼文学界老前辈钱惟演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年得志的欧阳才子工作之余谈起了恋爱,他的女朋友既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一名才貌双全的官妓。按照宋代的律法,这个可以归于“踰滥”,也就是出格的意思。大家纷纷感叹这小子有文才而无德行。钱惟演一再暗示他要注意影响,热恋中的小欧当然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天,钱惟演举行宴会,大家都到齐了,只有小欧和女友姗姗来迟。钱惟演责问她为什么迟到,她回答说是因为中暑而去休息,一觉醒来发现金钗不见了,找了半天没找到,所以迟到了。

  “如果你能得到欧阳推官亲笔作词一首,我就赔偿你失落的金钗。”钱惟演的许诺引来众人一片叫好。宋人的风雅真是深入骨髓,连交换条件都如此有格调。

  这不正是小欧最拿手的吗?钱公此举摆明了就是给他一个显摆的机会。于是,欧阳修二话不说,即席填词一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欧阳修《临江仙》

  这首《临江仙》词一经出手,“坐皆称善”。尽管是一首描写两情欢爱的艳词,但落笔清雅自然,造境精致华美,体现了小欧不俗的审美格调,已经与花间词人的浓妆艳抹拉开了距离。

  钱惟演令佳人斟了满满一杯酒赏给欧阳修,还动用公款买单,赔偿了她失落的金钗。

  一段佳话就这样产生了。这则故事,被钱惟演的族侄钱彦远写进了《钱氏私志》。

  


  在洛阳工作的第一年,欧阳修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友梅尧臣,二人诗文唱和,相得甚欢。这年秋后,梅尧臣调任河阳簿,身边缺少知己,好生寂寞。明道元年春,梅尧臣赶到洛阳与欧阳修相聚,他二人在东郊旧地同游,饮酒观花之余,免不了要发一番聚散匆匆的人生感慨,于是欧阳修挥笔写下《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

  在人生聚散无常的叹息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前程似锦的才子并没有太多的失落,只是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淡淡伤感。

  景祐元年,二十七岁的欧阳修结束了“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浪漫岁月,被一纸调令召往东京,授官宣德郎,以馆阁校勘的身份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干起了一辈子再也撂不下的文字工作。让年轻人成熟的最好方式,就是饮下爱情的苦酒。这次调动,也为欧阳修与心上人的恋情画上了休止符。

  在此期间,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写史书。

  对于薛居正所编的《旧五代史》,欧阳修是看不上的。他始终认为,“史者,国家之典法也”,写史书的目的在于“垂劝戒、示后世”,而薛居正没有做到这一点,“繁猥失实”的《旧五代史》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史书。为此,他决心以孔子为榜样,用“春秋笔法”重写五代史。

  这一写,就得罪了人。

  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一文中,欧阳修把吴越国重敛虐民的暴行揭了个底朝天。他说,钱镠领导下的吴越国“俗喜淫侈,偷工生巧”。为了满足钱家穷奢极欲的生活,该国的赋税简直骇人听闻,小到一鸡一鱼都要挨家挨户收税,无法按时缴税的纳税人无一例外要挨板子,欠得越多挨得越多。这样说来,杭州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虚假繁荣都是民脂民膏堆出来的。

  吴越国钱氏一族真的就像欧阳修说得那样一无是处吗?恐怕也未必。钱家在江南一带口碑并不坏,否则杭州城也不会留下诸如保俶塔、钱王祠这样的名胜古迹了。欧阳修为何把钱家写得如此不堪,原因不得而知。事实上,要论搜刮民财的本事,小小的吴越国哪里比得上大宋朝廷?

  


  文能活人、亦能杀人。老钱家的后人知道欧阳先生这样黑化他们的先人,自然是相当的不爽。他们纷纷猜测,一定是当初欧阳修在洛阳和官妓恋爱时,遭到了钱惟演的训斥和阻挠,坏了小欧的好事,这才让这个无耻小人怀恨在心,借着编史书泄私愤。

  钱家后人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谁让人家掌握了话语权呢?不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总有一天要让他欧阳修遗臭万年……

  机会终于来了。

  庆历四年,三十八岁的欧阳修在朝中担任知制诰,也就是官家的高级秘书,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处在权力核心的边缘。知书达理的仁宗皇帝对他十分看重,甚至有些崇拜。这样看来,不出意外的话,他很快就会和范仲淹他们一样,爬上官场食物链的顶端。

  问题是,意外发生了。一则狗血新闻刷爆了东京人民的朋友圈,欧阳修一夜之间人设崩塌,让万千粉丝的三观碎了一地。

  


  事情是这样子的——

  欧阳修的妹夫英年早逝,守寡的妹妹(续弦)带着亡夫前妻的小女儿从此住在欧阳修家中。小姑娘长到了十五岁时欧阳修将她嫁给了自己的侄子欧阳晟。谁知张氏嫁过去没几年就和仆人私通,被欧阳晟扭送至开封府。张氏在受审时说和自己私通的实际上是欧阳修,仆人不过是通风报信的。

  这则“盗淫甥女”的奇闻记录在宋人王铚的野史笔记《默记》之中。按照王铚的说法,张氏之所以“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是因为“惧罪,且图自能免”。

  这显然严重不合逻辑。和舅舅有染显然比和仆人私通罪名更大,张氏怎么可能以此来为自己免罪?所以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张氏的口供一定是有人威逼指使的。

  透过迷雾重重的史料,我们发现,在此案审理过程中,有一位叫钱明逸的谏官隐藏在幕后,和台前的开封府知府杨日严珠联璧合。

  这个钱明逸,就是钱惟演的侄子,吴越老钱家的后代。他是反对“庆历新政”的急先锋,曾经一日之内连续弹劾范仲淹、富弼、杜衍,五年做到翰林学士,是两宋升官最快的人之一。

  仁宗皇帝不信欧阳修会是这种人,在官家的暗示下,舆论慢慢平息。可龙图阁学士钱勰对此不依不饶,他拿出了又一件证据——一首老欧亲做的“淫词艳调”: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钱勰逢人就说,这首《望江南》真切地表达了欧阳修对张氏的爱慕之情。

  仅凭一首雾里看花般的词就给欧阳修定罪那是肯定不成的,官家还没糊涂到那个程度。更何况当时就有人说,这么浅俗淫糜的词根本不是欧阳修写的,只是有人盗用他的名字,目的无外乎就是诋毁他罢了。

  这位钱勰大人才华过人,诗文、书法都有相当的造诣。对了,他是吴越王钱镠的六世孙,也是老钱家的人。

  肆

  庆历五年十月,在一场乱哄哄的官场闹剧结束后,欧阳修被贬到了滁州。正是由于他的到来,让这座存在感很低的五线城市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作为官僚的欧阳修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但作为文人的欧阳修则应该庆幸自己离开了东京的是非圈。滁州的明山秀水让他寄情诗酒,笑谈人生。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在这里,他写了许多“醉文”,吟了许多“醉诗”,说了许多“醉话”,把自己变成了“醉翁”。

  刚满四十岁的他自号醉翁,旷达之中也有一丝自嘲。有了醉翁,就有了醉翁亭,有了醉翁亭,就有了千古流芳的《醉翁亭记》。自称“文章太守”的他,兴之所至能够“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如此海量却在聚会时“饮少辄醉”,可见醉翁之醉并非酒醉,而是心醉。

  光阴似箭、宦海浮沉,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对新法持有异议的欧阳修遭到王安石的弹劾,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去世,自己又得了消渴症(糖尿病),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神宗熙宁四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头衔退休,结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颍川,是欧阳修的终老之地。这个念头,在他心里埋藏了二十年。早在皇祐元年,四十三岁的欧阳修初到颍州时,就爱上这座民风淳朴的小城。

  


  当然,他更爱城外的一片湖水。这片湖,也叫西湖。

  一天,年近八十的赵概从商丘赶往颍州,专程前来看望欧阳修。想当初赵概曾在欧阳修手下做事,因为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不大了解他。可当欧阳修被丑闻的舆论淹没时,满朝文武只有赵概为他上书辩怨,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胸怀坦荡的赵概是位忠厚的长者,人的一生能遇到这样的朋友,那是莫大的福分。

  欧阳修和赵概在颍州相聚一个多月,时常在西湖上泛舟荡桨。欧公兴之所至,留下了一组清新可人的文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

  ——欧阳修《采桑子》

  欧公用他那轻松淡荡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烂漫的西湖,清空一气,如素面佳人,闲适从容的心态跃然纸上,难怪后人读后,发出“前辈挂冠后,能从容自适,未有若此者”(《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三引)的感慨。

  欧阳修一生都是乐观的。他早年父亲去世,靠母亲“画荻教子”而走上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大道,即使仕途蹭蹬,也从不萎靡消沉。他初次被贬到夷陵,生活在“二月山城未见花”的穷山恶水之中,却依然坚定地相信“野芳虽晚不须嗟”。再次贬官滁州,在享受“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时,用一篇旷世美文为这座城市做了千年的广告。他那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影响了无数的追随者,例如苏轼。

  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途经扬州时特意来到平山堂。这里是欧阳修在担任扬州知府时留下的遗迹。抚今追昔,苏轼感慨万千,写下《西江月》一阙,以怀念这位八年前逝世的恩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西江月》

  人最大的魅力,是即使天塌下来也要带着微笑。心里满是阳光,才是永恒的美。欧阳修如此,苏轼亦如此。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客回马上作

宋代 欧阳修

南浦空波绿,西陂夕照寒。
瑶华伤远道,芳草送归鞍。
翠歛遥山叠,氛收古泽宽。
衰容畏秋色,不及楚枫丹。

拟玉台体七首·携手曲

宋代 欧阳修

落日堤上行,独歌携手曲。
却忆携手人,处处春华绿。

和徐生假山

宋代 欧阳修

匠智无遗巧,天形极幽探。
谓我爱山者,为山列前檐。
颓垣不数尺,万嶮由心潜。
或开如断裂,或吐似谺谽。
或长随靡迤,或瘦露崆嵌。
阴穴觑杳杳,高屏立嚵嚵。
後出忽孤耸,群奔沓相参。
靉若气融结,突如鬼镌鑱。
昔岁贬荆楚,扁舟极东南。
孤山马当夹,两岸临江潭。
常恨江水恶,轻风不留帆。
峰峦千万状,可爱不可谈。
但欲借粉绘,图之挂纨缣。
岂如几席间,百态生浓纤。
暮云点新翠,孤烟起朝岚。
况此穷冬节,阴飚积凝严。
幽斋喜深处,远目生遐瞻。
昼卧不移枕,晨兴自开帘。
吾闻君子居,出处无常占。
卷道或独善,施物仁贵兼。
於时苟无益,怀禄古所惭。
嵩山幸不远,薇蕨岂不甘。
自可结幽侣,披云老溪岩。
胡为不即往,一室安且恬。
辱子赠可愧,因诗以自谗。

还述怀

宋代 欧阳修

岁律忽其周,阴风惨辽敻。
孤怀念时节,朽质惊衰病。
忆始来京师,街槐绿方映。
清霜一以零,众木少坚劲。
物理固如此,人生宁久盛。
当时不树立,後世犹讥评。
顾我实孤生,饥寒谈孔孟。
壮年犹勇为,刺口论时政。
中间蒙选擢,官实居谏诤。
岂知身愈危,惟恐职不称。
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
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
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
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迸。
◇无羽毛彩,来与鸾凰◇。
铩翮追群翔,孤唳惊众听。
严严玉堂署,清禁肃而静。
职业愧论思,文章◇诰命。
厚颜难久居,归计无荒迳。
偷闲就朋友,笑语杂嘲咏。
欢情虽索寞,得酒犹豪横。
群居固可乐,宠禄尤难幸。
何日早收身,江湖一渔艇。

过钱文僖公白莲庄

宋代 欧阳修

城南车马地,行客过徘徊。
野水寒犹入,余花晚自开。
命宾曾授简,开府最多才。
今日西州路,何人更独来。

游龙门分题十五首·鱼鹰

宋代 欧阳修

日色弄晴川,时时锦鳞跃。轻飞若下韝,岂畏风滩恶。
人归晚渚静,独傍渔舟落。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