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读书治学的四个要诀,学会受益

韩愈:读书治学的四个要诀,学会受益

  


  “四美”读书治学之道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誉。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广收门徒,提携后进,曾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子监博士、国子监祭酒,在教书育人方面卓有成就。

  韩愈在自身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读书治学思想。他在劝学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中称赞桂管观察史裴行立:“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在此诗中,韩愈概括提出了“四患”和与之相对的“四美”治学之道:读书患不广博,故应“多读”;领会要义,患悟得不透彻,故应“潜思”;患骄傲自满停止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患不付诸实践,故应“笃行”。

  韩愈提出的多读、潜思、虚心、笃行这“四美”读书治学之道,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读书患不多,应“多读”

  “读书患不多”,韩愈认为读书治学首要是多读,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则唯有勤奋。

  韩愈提倡读书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学问无巨细,皆力求所获不弃,务求尽多的获得知识。他广泛涉猎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在《答侯继书》中自称:“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可谓无所不读。

  多读书需要有刻苦勤奋的精神。韩愈三岁而孤,虽贫苦困顿却有读书经世之志。幼时即嗜学,七岁苦读诗书,“日记数千百言”,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韩愈读书勤勉不怠,夜以继日,曾自称:“余少之时,将求多能,早夜以孜孜”“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门弟子皇浦湜在《韩文公墓志铭并序》中云:“(韩愈)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怠以为枕,食以饴口。”韩愈读书之勤奋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书卷不离手,疲倦了用书当枕头,吃饭时用书当菜下饭,终成“茹古涵今,无有端涯”的饱学之士。

  韩愈不仅身体力行,还告诫弟子后人要勤奋读书。他在《进学解》中首提“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勉弟子学业的精深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嬉戏游乐必然荒废学业。在诗作《符读书城南》中,韩愈劝告其子韩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经。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如若慵懒怠惰,随波逐流,终将一事无成。

  


  思义患不明,应“潜思”

  “思义患不明”,韩愈认为博学多闻之后要潜思,读书经过潜心思考,才能义理通达,领会所学知识的要义,而运用“提要钩玄”法可以引导深入思考,以掌握精要、通晓义理。

  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读书若不思考,则只是相当于识得外表一个皮壳子,未真正识得里面的精髓。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治学需要深思熟虑,潜心钻研,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

  韩愈强调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古代典籍往往义理深邃、寓意深远,不潜心思考,咀嚼品味,则无法真正领悟其中要言精义。

  如何深思以通晓义理?韩愈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而具备“提要钩玄”之功,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深入思考,方能练就。

  边读书边思考边做好札记,记其精英根源,则根本大意才能了然于胸。“必提其要”,抓住纲领,才能纲举目张,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深入思索,考究同异,剖断是非,并自记所疑,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患足已不学,应“虚心”

  “患足已不学”,韩愈主张读书治学要虚心,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做到虚心还要从师而学,并择善而从,才能不断进步。

  “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韩愈在《答侯继书》中云:“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门户。虽今之仕进者不要此道,然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能为大贤君子者。仆虽庸愚,每读书,辄用自愧,今幸不为时所用,无朝夕役役之劳,将试学焉。”

  韩愈虽广学博闻,百家之书,几乎无所不通,仍然非常虚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认为“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门户”,仍将自强不息,昼夜不倦。

  虚心,除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外,韩愈还主张学必从师,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韩愈指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虚心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不但不谦虚学习,反而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如此,怎能治学?

  至于择师的原则,韩愈认为“圣人无常师”,择善而从。他在《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頔相公书》文中言:“昔者齐君行而失道,管子请释老马随之。樊迟请学稼,孔子使问之老农。”老马识途,老农知稼穑,各有所专,因此皆可师。

  


  既学患不行,应“笃行”

  “既学患不行”,韩愈主张要笃行,这是读书治学的目的,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韩愈重视实践,提倡学以致用的务实学风。他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言:“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行且不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音律、辞藻的浮艳和颓靡文风,提倡“言之有物”“文从字顺”“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张“文以明道”,学以致道。

  他躬行实践,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排斥佛老,以阐明儒家之道为宗旨,着意于“道”之用,创作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众体兼长、不落俗套的散文作品,期望通过“古文运动”,复兴“儒学”,通过儒家学说凝聚人心、重塑人心、再造灵魂,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还践行经世致用的务实政风。他崇尚儒家文化,希望学有所为,行道利世,报效国家。韩愈为官务实,即便被贬至边远的地方,他仍然践行君臣之义、亲民之策,践履笃行,用实际行动鼓励后学要勤于实践,知行合一。韩愈曾因谏迎佛骨事由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在潮州只有八个多月,但做了大量勤政为民的好事,如启动教育改革、开办学校“教化民众”、兴修水利、释放奴婢、发展农业、奖励农桑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

唐代 韩愈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赠张徐州莫辞酒

唐代 韩愈

莫辞酒,此会固难同。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
莫辞酒,谁为君王之爪牙?春雷三月不作响,
战士岂得来还家。

应科目时与人书

唐代 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利剑

唐代 韩愈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
持用赠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
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噫!
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题西白涧

唐代 韩愈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

波中白日隐出明,风翻不动浮云轻。翠峦玉女下双鹤,笑倚秋练开新晴。

又疑武陵溪上原,桃花溪尽空潺湲。幽泉间复逗岩侧,喷珠漱玉相交喧。

群猿见之走绝壁,缘峰虚梯弗劳力。鸣禽回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

杖藜因贪仰面看,碍石牵萝错移屐。路穷屈曲疑欲回,迤逦屏开一重碧。

残樽遇坐酒即倾,旋摘山果都无名。题诗且欲尽佳句,能歌翻咏仙难成。

天门幽深十里西,无奈落日催人归。谁能可属天宫事,为我乞取须臾期。

上天无梯日不顾,牢落归来坛未暮。闭门下马一衾寒,梦想魂驰在何处。

游城南十六首。落花

唐代 韩愈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
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