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爱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元稹:爱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小时候以为元稹是情痴,被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骗了N年。

  稍有阅历后,其“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情痴人设轰然崩了。

  元稹撩过的妹子,两只手数不过来。

  他的魅力何在?

  一方面是帅气,白居易夸他“君颜贵茂不清羸”。

  元稹的远祖是以开明著称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推崇汉文化,说汉语、穿汉服,并迁都洛阳,最后干脆连姓也给改了,改姓元。

  Anyway,元稹身上流淌着鲜卑族的血。众所周知,混血儿的颜值一般比普通人高出一丢丢。

  

image


  另一方面是有才,白居易夸他“公受天地粹灵,生而岐然”。

  元稹打小就爱读书,但家贫难致,需要步行几十里去借书。归途中,元稹手捧书卷,边走边看。勤奋加上天资聪颖,他的智识不知不觉中甩同龄人几条街。

  9岁时,便下笔如有神;15岁时,参加明经考试,一举中第。

  山外青山楼外楼,当他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却发现世上有的是更厉害的人儿。

  比如李贺,就是写“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位天才。

  元稹前去登门拜访,结果李贺只撂下冷冷十个字:明经及第,何事来见李贺。

  元稹吃了闭门羹,“惭而退”,也暗暗发誓要补上学历这块短板。

  于是,元稹积极备战吏部试。他比之前更勤奋了,“苦心为文,夙夜强学”。

  1

  备考的同时,元稹被派往蒲州当小吏。期间,他邂逅了初恋双文,也就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原型。

  双文是没落官宦人家的小姐,父亲死后,孀居的母亲崔氏带着她和弟弟回长安,途径蒲州时便投宿于普救寺。

  当年,双文的父亲捐资修建普救寺,所以崔氏借住此地,也是合情合理。

  然后,普救寺里上演了穷书生英雄救美的桥段。

  起因是河中绛州节度使暴毙,朝廷委任的新官尚在赴任途中。

  在这段时间里,士兵们群龙无首。常言道:兵匪一家,没有统领的兵,瞬间成了匪。

  当崔氏听说发生了兵乱时,惊慌失措,因其随身携带的钱财甚多,又有幼子弱女相随,料想躲不过兵乱。

  

image


  这时,元稹挺身而出。元稹平日常与官吏们打交道,与军中一些将校也有交情。

  所以,当元稹听到外边乱糟糟的,他迈出寺门一看,为首的正是老相识。

  老相识见到元稹,急忙下马以礼相待。

  本欲劫掠普救寺的乱兵,反而成了保护普救寺的卫兵。

  元稹救了崔氏一家,双文对他的好感度飙升,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元稹进京赶考,与双文辞别,地点在十里长亭。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个桥段叫长亭送别,后来,李叔同那首《送别》的灵感便源于此。

  元稹第一次考,名落孙山。元稹的母亲把这一切归咎于双文,认为是双文导致了儿子的分心。

  于是,在母亲的强迫下,元稹竟一时糊涂地写下了分手信。

  两年后,元稹再次参加,这次考中了。当元稹兴冲冲地跑去找双文时,却发现大门紧闭。双文没有见他,只是托丫鬟捎信给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2

  话说元稹考中吏部试后,在榜单上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

  后来,他俩都被授予校书郎,并被分配到同一间办公室。

  大唐文坛的双子星,就此相会。

  正所谓“好事成双”,金榜题名后不久,元稹竟被京兆尹韦夏卿的女儿韦丛看中。才子佳人迅速坠入爱河,喜结连理。

  小日子过得恩恩爱爱,然而,元稹毕竟只是个小官,那点儿俸禄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家。

  工作之余,元稹兼职撰文,赚润笔费以补贴家用。

  

image


  韦丛也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富家千金,变为上得集市、下得厨房的居家主妇。

  公元805年,元稹和白居易相约辞去校书郎的职务,遁入华阳观,闭关备考。

  他们共同研讨出75篇策论,合称“策林”。

  刷完这75套全真模拟题,他俩双双考中,而且元稹高居榜首。

  就目前来看,元稹手里这副牌打得不错。

  他自身是学霸,迎娶了温良恭俭的白富美,如今又通过了难度系数爆表的制举试,当上了左拾遗。这可是陈子昂、杜甫等前辈担任过的官啊!

  天道忌满。

  公元806年,也就是元稹高居榜首这年,接连发生了两件伤心事。

  先是岳丈韦夏卿病逝,元稹在朝中失去了一位敦厚长辈;然后,传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

  

image


  元稹在家丁忧三年,失去了赖以存活的俸禄。

  好在白居易经常资助他;元稹生病时,白居易的母亲甚至亲自为他端汤送药,视他若己出。

  此外,韦丛也从未抱怨过日子艰苦。

  正因为了朋友和妻子,那些灰暗的日子才有了光。

  3

  三年的丁忧结束后,元稹受到了宰相裴垍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的俸禄很高,眼瞅着苦尽甘来,却没想到韦丛突然病逝了,身后仅留下不满5岁的女儿。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哎,现在我们有钱过上好日子了,可你已不在我身旁,只能豪掷千金来祭奠我们死去的爱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自从遇见你,余生都是你!

  4

  那么,元稹当真做了鳏夫?并没有。

  元稹当上监察御史后,第一件任务就是充任朝廷的特派员,前往蜀地调查墨吏任敬仲。

  也是在这过程中,元稹和薛涛相恋了。

  薛涛是蜀地名伎,比元稹大了十来岁,但年龄不是问题。毕竟世间才华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是稀缺品。

  

image


  薛涛懂诗文,和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人多有唱和。

  薛涛还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纸,这种纸有淡淡的香气,名为“薛涛笺”。

  试想薛涛和众诗人鱼雁传书,当诗人们手捧远方才女寄来的诗文,还散发着幽香,岂不怦然心动?

  应该说薛涛撩汉很有一套,碰上元稹这样的撩妹达人,势均力敌,对上眼了!

  《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薛涛的这首《池上双鸟》,翻译成现代汉语,不就是“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吗?

  可惜好景不长,元稹在蜀地仅仅待了数月就回归朝廷。薛涛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哼着“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小曲儿,登楼远眺: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还没领证,大龄剩女已经迫不及待地喊人家“夫君”了。

  然而,薛涛的一片痴心没能唤回元稹。

  元稹回朝廷之后,就纳安仙嫔为妾。当然,安仙嫔也不会是元稹的最后一个女人,之后还有裴淑、刘采春……

  “乐不思蜀”的元稹,徒留薛涛在蜀地傻傻等待……

  后来,薛涛顿悟了,遁入空门,黄卷青灯度余生。

  薛涛恨元稹吗?未必。

  倘若薛涛真的恨元稹,她只需给平日里那些诗友寄出几张薛涛笺,或者发条朋友圈手撕元稹,就足以让元稹苦心维系多年的儒雅纯情人设秒崩。

  元稹身为士大夫,倘若被曝光是渣男,今后还怎么在士林混呐?

  但薛涛没有翻脸,她遁入空门,与其说是恨元稹,不如说心死了。

  即便薛涛没翻脸,其他诗人难道就没一个看穿元稹的渣男本质吗?

  当然有,比如白居易。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赠薛涛》: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女追男,隔层纱,可你和元稹之间却隔了条溪,波浪宽。为啥?因为元稹故意躲着你啊!劝你还是放弃吧!

  

image


  白居易和薛涛素不相识,为啥要给薛涛写这种东东?不觉得蹊跷吗?

  真相只有一个,这封分手信是元稹委托白居易代笔的,而薛涛不知道。

  那么,元稹为啥自己不写?毕竟爱过,元稹动不了笔。

  试看元稹亲自写的那首《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前三联都在客套,夸薛涛的颜值、文采俱佳。尾联突然笔锋一转,我和你烟水两隔,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毕竟爱过,分手的话,终究说不出口,只好借托白居易之笔了。

  5

  薛涛和白居易,一个前女友,一个好朋友,为啥都要选择包庇渣男呢?

  因为元稹这个人啊,一言以蔽之——小节有亏,大节无损。

  前文提到,元稹当上监察御史后,第一件任务就是充任朝廷的特派员,前往蜀地调查墨吏任敬仲。

  刚从长安出发时,元稹心里还犯牢骚:自己千里迢迢入蜀,只为了捉拿区区一小墨吏,岂非杀鸡用牛刀?

  不过,到达之后,他才发现朝廷的用心良苦。

  

image


  任敬仲一案,案情确实不复杂,但元稹在查案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前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才是巨贪。

  元稹弹劾了严砺,严砺的后台很快找借口把元稹排挤出京。

  元稹虽然败了,却赢得了蜀地百姓的尊重。

  蜀地百姓纷纷以“稹”或“微之”(元稹字)为孩子起名。

  他除了跟坏人刚正面,还经常写讽谕诗针砭时弊。他和白居易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

  韦丛去世,韩愈为她撰写了墓志铭。在墓志铭中,韩愈顺道给元稹点赞:“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

  元稹去世后,其墓志铭则由白居易来写。白居易写时,毫不掩饰对他的赞美:“实有心在于安人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耳。”

  韩愈和白居易在墓志铭中都对元稹作出了肯定,元稹此生无憾矣!

  

image


  对了,元稹也曾为一位大诗人写过墓志铭,其中有几句是这样:

  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

  这位大诗人生前藉藉无名、穷困潦倒,如果不是元稹偶然翻开他的诗集,他可能继续沉寂下去。

  这位大诗人,叫杜甫。

  诚然,站在“文章光焰万丈长”的杜甫身旁,元稹不过是个伴读书童。

  而对比痴情的杜甫,元稹更显渣男本质。

  但有一点,元稹可以拍胸脯保证不输给杜甫,那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谁说不专一,就不能利国利民?历史要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岁日赠拒非

唐代 元稹

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
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

使东川。夜深行

唐代 元稹

夜深犹自绕江行,震地江声似鼓声。
渐见戍楼疑近驿,百牢关吏火前迎。

感事三首(此后并是学士时作)

唐代 元稹

为国谋羊舌,从来不为身。此心长自保,终不学张陈。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富贵年皆长,风尘旧转稀。白头方见绝,遥为一沾衣。

贻蜀五首。韦兵曹臧文

唐代 元稹

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摩天气直山曾拔,
澈底心清水共虚。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
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

嘉陵水(此后并通州诗)

唐代 元稹

古时应是山头水,自古流来江路深。
若使江流会人意,也应知我远来心。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

唐代 元稹

苍溪县下嘉陵水,入峡穿江到海流。
凭仗鲤鱼将远信,雁回时节到扬州。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诗人元稹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