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我就是你们说的那个“渣男”

元稹:我就是你们说的那个“渣男”

  


  

  知乎上曾有过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些让你感叹,‘写出这种句子的人,我十辈子都追不上’”,高票答案中有这么一句深受赞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写给自己早逝妻子的悼亡诗,诗中元稹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而这两句也被评价为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不过有意思的是写出如此深情款款诗句的元稹,身上挥之不去的却是一个渣男的标签。

  他究竟是多情还是薄情?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际遇?看完他的故事你又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四次宦海沉浮

  元稹,字微之,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稹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只不过这个官是越做越小。元稹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家中境况更加艰难。好在元稹天资聪颖,少有才名。十五岁参加明经科考试,一战告捷。二十三岁又参加吏部的考试,授校书郎;公元806年,二十七岁的元稹再次参加大唐公务员的选拔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被授左拾遗。这个从八品的官职正式让元稹开始了仕途之路。

  


  被贬江陵

  初进宦海的元稹怀着“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的抱负和热情,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虽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也引发了权臣的不满。没几个月,元稹就被贬为河南县尉。

  公元809年,元稹在宰相裴度的支持下,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随后奉命出使剑南东川。意气风发的元稹一心为国,在东川大胆弹劾不法官吏,平反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热烈拥戴,一时间“(元稹)名动三川,三川之人慕之,其后多以公姓字名其子。”不过他的做法再次触怒权贵,很快又被排挤闲置。

  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权贵被召回京师罚俸,途径华州夜宿敷水驿,当时驿馆只有一间上房,恰逢皇帝的亲信宦官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住上房,双方起了争执。飞扬跋扈的宦官直接用马鞭抽打元稹,打的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上房。而宪宗皇帝对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元稹从此开始了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再贬通州

  公元815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望。不料两个月之后,风云再起。他和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出任通州司马。流落“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的通州,他“垂死老病”,患上疟疾,几乎死去。潦倒困苦中,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藉。

  后来随着唐朝平定淮西之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元稹的处境开始慢慢转好。然而就像元稹诗里描述的一样:“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既入宦海,离别便是常态。虽然后来元稹两度为相,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下,他又两次被贬。

  最后一次,公元830年五十一岁的元稹被贬到武昌。一年半之后,就在任所暴病而亡。

  


  一个至交好友

  坎坷仕途让元稹饱受贬谪之苦,但幸运的是他收获了一位绝世“好基友”——白居易。他们到底有多亲密呢?《唐才子传》上记载: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二人的友情开始于公元803年,当时两人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因为诗歌主张相近而成为莫逆之交,世称“元白”。

  之后两人的宦海生涯也多有重合,常常是相继遭贬,因而也越发亲近。一次,白居易和弟弟及几位好友在一起饮酒叙谈,席间,白居易想到元稹不在,很是惆怅,随即题诗一首: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当日元稹刚好到达梁州,并且晚上梦见白居易外出游玩,也作诗一首: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这两首诗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但却不约而同地写在同一天,还如同当面唱和的一样,用的还是一个韵!这实在不能不说是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了。

  


  被贬通州之后,元稹自料必死,“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于是将自己的诗稿整理了一番,托附给白居易。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虽然被贬江州,但条件要好得多,得知元稹得病后,忙给他寄去适合夏热时穿的轻透衣服,其样式是“浅色彀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并且非常贴心地说:“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得知元稹去世的消息,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元稹去世九年后,白居易还老泪纵横地写诗悼念,“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而晚年白居易广捐佛寺,竟然是想和元稹再续后生之缘。

  N段情感纠葛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充满着深情与哀思的诗文都是元稹写给亡妻韦氏的。

  


  遥想当年,二十岁的韦丛下嫁还是小小校书郎的元稹,不辞辛劳,勤俭持家,全力支持元稹的事业。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韦丛陪元稹度过了几年艰苦的日子,“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经常野菜充饥却甘之如饴,彻夜缝制元稹外出的衣裳,拔下金钗,递给丈夫做酒钱。

  公元809年,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在评论此诗时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不过恰恰因为诗太好,也让后人不能容忍这份深情许他人。

  除了和发妻的这段感情,元稹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和莺莺、薛涛以及刘采春之间的故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家喻户晓的《西厢记》是根据唐传奇《莺莺传》为蓝本创作的,而《莺莺传》的作者就是元稹。书中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也被普遍视为元稹的亲身经历,加上大V鲁迅先生曾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这一下便坐实了元稹的渣男形象。

  


  另据野史记载,妻子韦丛去世后,元稹又先后和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薛涛、刘采春互有来往。这两段故事最终以薛涛出家、刘采春投水自尽而烟消云散,元稹作为故事中的男一号则毫无悬念的被扣上薄情郎、负心汉的帽子。

  不过,经历了仕途几度沉浮的当事人显然比看客要洒脱的多,元稹曾在诗中写道: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

  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酬乐天重寄别

唐代 元稹

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
武牢关外虽分手,不似如今衰白时。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

唐代 元稹

汉法戎施幕,秦官郡置监。萧何归旧印,鲍永授新衔。
币聘虽盈箧,泥章未破缄。蛛悬丝缭绕,鹊报语詀諵.
再砺神羊角,重开宪简函。鞶缨骢赳赳,緌珮绣縿縿。
逸翮怜鸿翥,离心觉刃劖。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
遥想车登岭,那无泪满衫。茅蒸连蟒气,衣渍度梅黬.
象斗缘谿竹,猿鸣带雨杉。飓风狂浩浩,韶石峻崭崭。
宿浦宜深泊,祈泷在至諴.瘴江乘早度,毒草莫亲芟。
试蛊看银黑,排腥贵食咸。菌须虫已蠹,果重鸟先鵮.
冰莹怀贪水,霜清顾痛岩。珠玑当尽掷,薏苡讵能谗。
荆俗欺王粲,吾生问季咸。远书多不达,勤为枉攕攕.

友封体

唐代 元稹

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
胧月斜穿隔子明。桦烛焰高黄耳吠,柳堤风静紫骝声。
频频闻动中门锁,桃叶知嗔未敢迎。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 其三

唐代 元稹

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朝朝宁不食,日日愿见君。

一日不得见,愁肠坐氛氲。如何远相失,各作万里云。

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

寄昙、嵩、寂三上人

唐代 元稹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荥阳郑公以稹寓居严茅有池塘之胜寄诗四首因有意献

唐代 元稹

激射分流阔,湾环此地多。暂停随梗浪,犹阅败霜荷。
恨阻还江势,思深到海波。自伤才畎浍,其奈赠珠何。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诗人元稹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