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写了诗人元稹因用情不专令后人生厌被称为诗人中的渣男。
元稹怎么就成了渣男,怎么就会那么让人反感?
有朋友为此提出异议,认为评价古人不能超出时代的局限。朋友还提出,元稹的官声就不错。这就涉及到怎么评价一个人的为人、为文、为官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历史上看来,渣男诗人元稹的官声确实不错,这也是有证据可考的。一是在今天的四川达州有座元稹纪念馆;二是目前达州人民还保留着一项地方传统节日、也是四川十大地方民俗的“元九登高”。
我们知道,重阳登高是中国的传统风俗。这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描述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还有伟人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但在达州,不是在九九重阳,而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数十万人风雨无阻,倾城出游,登高望远,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曾在达州“清廉勤政为官”的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并肩耸立为中唐诗歌双峰,齐称“元白”。据说元稹族中行九,人称“元九”,白居易有诗《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为了纪念排行第九的“元九”先生,也有说法是元稹离任达州的那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九,于是达州人硬生生将自己的重阳登山节登改在了正月初九,足以显示达州人民对元稹的爱戴。据说沿袭1200多年的达州元九登高节已成为达州城市文化品牌。为此,当代达州籍著名诗人梁上泉有诗云:
达州原是古通州,
山自青青水自流。
元九登高怀元九,
诗魂常伴凤凰游。
达州市人民一直怀念着元稹,他们登的山叫凤凰山,在山上还建立了元稹纪念馆。
元稹的官场政绩,因为资料原因不好查考,我来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达州人民感恩官员元稹。
1是有为民情怀。古代的文人为官是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或者说是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胸襟。如李白《行路难·其一》所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与时下那些“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了没本钱”的贪官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理念。
2是达州当年太穷。当年的达州是标准的贫困县,别看今天的达州百姓一直在怀念元稹在任期间做出的贡献,可元稹本人刚来达州的时候,对当时还叫“通州”的达州并没有多少好印象,这是一座曾经被元稹发朋友圈疯狂吐槽的城市,在写给白居易的《叙诗寄乐天书》中他写到:授通之初,有习通之熟者曰:“通之地,湿垫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札,死亡过半。邑无吏,市无货,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计粒而食……”
这么穷的地方,治理起来相对就容易一些。如果像时下的官方一样统计GDP增长率,因为基数小,上升容易一些。也就是官员出政绩较那些富庶之地更容易一些,政绩也更容易被老百姓认可,因为吃饱对为政者来说相对容易,吃好就人智各见,就难的多。
3是元稹熟悉当地情况。据考证,元稹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到达州任通州司马。司马是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唐朝的一个州,应该是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司马从来就不是主官(主要领导),只能算个政协之类的州领导,但这只是个不治民不问政务的闲职。从元稹所写的《通州》“睡到日西无一事,月储三万买教闲”里,你应当看到,他所任的司马确实是一个闲职。
但闲职于诗人来说给了他借游山玩水的余暇,但也让他借机考察民情、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好机会。3年为官,熟知了当地地情、人情、政情,于是待他成为主官、通州刺史后,迅速进入角色,在较短时间内做出了显著的政绩,这与他前期的当非主要领导经历不无关系。这也给我们时下的官员任命一些有益启示,最好是从当地较低官员中选拔任用主官,这样进入状态快,工作能迅速上手,防止那些下车伊始,哇哇乱叫的瞎指挥。也与那些官员“一年干、二年看、三年不提就抱怨”的拔苗助长式政绩作秀思维完全不同。
4是上任政绩太差。官场一大宝,上任没干好。元稹的朋友圈中达州给人的印象是: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潮湿,“邑无吏,市无货”。其实在之前,达州远没有这般糟糕,而是“通之盛时,户四万室,耕稼骈致,谣讴涌溢。廛闲珠玉,楼稚丹漆。孝顺子孙,廉能吏卒”。从当年的盛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达州的这般凄惨模样,就是因为一场“安史之乱”的战争。现网上许多人动辄叫嚣战争,他们哪里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痛,键盘侠、小网红们刷嘴皮子向来第一流,但战争的苦难却由民众来承受。
另外,达州的凋敝也和朝廷用人不当有关。元稹的上司、当时的通州刺史是有着嗣道王封号的纨绔子弟李实。李实是标准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辈:他在担任军需官时,因为克扣军饷,引发了兵变;他在担任长安市长的时候,长安发生了天灾,可他不仅不减税,还逼迫百姓卖田卖房……就这样一个人,于官越做越小,位置越来越偏,但毕竟仍是一方诸侯啊,真为环境又差、人口又少的达州人民叫屈,他们怎么就这么倒霉遇到这样的父母官,可想而知他会给百姓造成多大的危害。元稹当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只能“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好,机会来了!元稹在当了三年的闲职后,终于等到李实被调走,自己当上了代理刺史。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元稹苦熬三年,终于迎来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看了三年的乱局机会,他大刀阔斧,立马从书生变作了改革规划官的角色。
5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元稹选择的第一把火,便是大力发展农业,因为无农不稳。他下令百姓开山造田,又教会百姓耕种的知识。元稹《告畲竹山神文》记载:通民毕赋用其间,馀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种张本。
第二把火是推广科学,教化人民。针对当地陋俗(如生病不看医生,找巫师之类)做出引导教育,元稹逐渐改变他们固化的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效果明显。
第三把火是反腐。李实调走了,但他当政时期,培养的一批压榨百姓的贪官污吏却依然留了下来。元稹著作《告畲三阳神文》记载:教则人功,理有阴骘。农劝事时,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轶。这就是时下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让官员欺负老百姓。
于是短短七个月,达州便在元稹手下焕发出新的风貌,这正如当年胡公复出时的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看来,有相通之处。就这么短的时间,成果初现,但元稹又要走了。
但达州和元稹便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哪怕时隔千年,他的形象也深深镂刻在达州人民的心中。知恩图报的达州人民不以诗人渣男而为耻,也不因诗人对达州的朋友圈抱怨为恶,一心一意报答这个造福过达州的刺史。
我们看到,元稹为官政绩显著,为文流传至今,但就是因为在为人特别是对待女性上有缺陷,成了诗人中的渣男。这样说来,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至少不能有大缺点,或许这就是元稹给我们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