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与白居易都是中唐著名诗人,他们之间亲密的友谊也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两人同时登科,还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从初识开始就谊同金石,爱等弟兄。
此后他们也多次被贬,却在一生中相互扶持,自始至终保持了深厚和纯真的友谊。元白二人经常书信往来,不仅切磋诗文,而且深化了情感。下面介绍的是元稹半夜不眠,寄赠白居易一首七律,如叙家常,尾联更是发自肺腑。
寄乐天
唐代: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诗的大意是:夜闲无事想念你,一直坐到天明,回想当年在一起的往事,更加伤情。我俩一同登科,心意投合,初入仕途时胡须未生,多么年青。二十年来,都已谙熟人情世事;三千里外,你竟坐老江城。我俩理应有美好前程,却不知在人间向何处追求。
元和十三年元稹在通州任职,有一天晚上元稹翻来覆去,无法入眠,便起身看书,偶尔瞅见白居易的诗文,就想念起这位老友。元稹与白居易都是少怀壮志,年青气盛,以济世拯民为己任。两人意气相投,一同致力于朝政革新,但仕途险恶,同被远谪。
元稹在这首七律中写了三件事,首先说自己很想念对方,“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人闲时最容易回忆往事,想着想着,就难以入眠。那些悲伤的、欢乐的过往,就像电影画面一般,一幕幕在眼帘前播放,诗人也时而忧伤、时而暗自发笑。
第二件事就是回忆他们从相识以来二十年的历程,他们“同登科后”心心相印,“初得官时”还很幼稚,但彼此都坚信,前途虽然坎坷,但一定会通向光明。可是时隔境迁,他们终究分隔两地,元稹在通州,白居易在江州,虽然通信不断,却很少有机会当面交流。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也一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三年任满,又同住长安华阳观,准备制举考试,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这些往事历历在目,所以第三件事就是作者在诗中回忆年青时的住事,对比今日的处境,不胜岁月蹉跎、有志难伸。诗人为白居易悲伤,也是为自己悲伤。赡望未来,前途何在?
纵览元稹的这首七律,虽不曾意绪消沉,却也迷惘困惑。诗人的九折回肠、百般伤感,在诗中以常语出之,而浅中见深,表现出志士失路、オ人沦落的悲哀,令人慨叹不已。
再细味最后两句,“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对白居易的无限思念之情。
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挫折,也看轻和看淡了更多的事情。但是毕竟十年寒窗,总希望自己可以实现少年时的梦想。不过现实很残酷,人生之路也是更难抉择和把握,唯有一直咬牙坚持,等待转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