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悼亡诗,实在厉害。每次意外瞧见都觉得实在催人泪下。尤其是“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哀伤之极。我觉得啊,除了苏轼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可匹敌。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时候,我为你悲伤,也为自己悲伤。百岁光阴,急急流年。邓攸没有后人是命中注定的,潘岳写悼亡诗文哀叹失去爱妻,也不过是徒然悲伤,浪费辞章,人都死了,又有什么用。今生能够死后同葬,已经是奢望,来生再续缘就更加难料了。
我将如何报答你对我的恩情,报答你一生的皱眉,只因为相爱,就陪着一起吃尽苦头?我愿以彻夜思念你,耿耿不寐,睁大眼睛来报答你平生的万种愁苦,眉头深锁。
这诗如实道来,别无修饰,深沉之极,每读之,潸然泪下。
都说他无行滥情,妻死急纳妾,文如其人之反面。实在是误解。
其实韦丛在公元809年去世,死前的那三年,元稹丁忧无俸禄。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在公元806年去世,失去照应。
韦丛死后一年,元稹又被贬官,带着一个年幼的女儿生活。极其艰辛。所以他的朋友帮忙张罗纳妾。
四年后他的妾室安氏病逝。隔年,他在通州患病求医,唯恐不久于人世,一边求医,一边续弦裴淑。其实这是在筹划后事,托付儿女。
他后来终于时来运转,仕途提拔,已经是公元820年。
但当时,他的的确确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情实感做不了假。无情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骂元稹渣男云云,真是从何说起啊!
说到这肯定还有人要提他那本小说《会真记》。《会真记》,又叫《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传到后世,各路高手改编故事,就变成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最走心的戏码——《西厢记》。
可是,据考证元稹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公元804年,那一年,他25岁。这个故事写了张生始乱终弃,写出了一个起初犹犹豫豫,但最终还是选择勇敢追求爱情,追求自由恋爱的崔莺莺。崔莺莺是越来越熠熠生辉。而张生,却渐渐黯然失色。
在结尾的时候,元稹为张生辩白,都怪崔莺莺太妖孽,勾引坏了人,红颜祸水。
那是什么年代?那是礼法越来越严重的年代。这个故事只能这么结尾,属于当时的导向问题。类似于妖魔鬼怪的当代电影,最后只能是因为精神病或做梦。
25岁的青年作家元稹,还没那么老道熟练的技巧处理这种问题。或者,还没那么先锋,走在时代前列,所谓的局限性。
写这种传奇小说,编故事的时候拿一些真实背景当设定,宋代就有人考证说这小说的张生是元稹本人,就这么传下来,于是元稹跳到黄河也说不清了。反正从唐到宋,他人都死了几百年。
就举一个例子,元稹第一次当官是在山西的“西河县”,小说《莺莺传》里的张生发生故事是在陕西的“河西县”。咋就变成了自传小说呢?
有名的人,终其一生总会被贴上各种标签。
如果这个人还活着,那就看着他的眼睛,骗不了人的。
如果这个人死了,那就看着他写的最好的东西,那同样也骗不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