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

  初看这段文字,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西厢记》的简介,其实不然,这是元稹《莺莺传》或者说《会真记》的开篇,一个颇具才华的诗人,因为女子,毁誉参半。

  元稹其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亲元宽,母亲郑氏,家中世代读书为官,早年家境优越。

  元稹自小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由家中的破落所遭受的变故,想来元稹也些许懂得人情冷暖世事凄凉。

  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子,母亲郑氏。母亲贤能知书,不贤于持家,还亲自教授他诗书,使得元稹的教育不得中断。元稹的好友白居易曾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足以见得母亲的睿智,也正是由于母亲所给予的良好教育,自小他勤奋好学,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

  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也许是这样的成长环境,日后才有了一段爱情悲剧。

  十五岁时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然而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读书写诗,应是在这段时间受京城风气所感染,成了颇受女子爱慕的风流诗人。

  二十一岁的元稹移居蒲州,遇见第二个女子,也就是《莺莺传》里的女主人。

  故事的发展应是书中所述,即便多有不舍,仍旧是悲剧。虽然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无法为元稹的前程作铺垫,无法为他取得官职,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现实如此,这段初恋无疾而终。

  一年之后,他再次赴京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求得官职的机会,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许是心怀愧疚,他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还写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诗句来纪念。

  第三个女子,韦丛,原本与他是一场政治婚姻,只是这个女子,太过体贴,柔化了一切,使得夫妻琴瑟和鸣。

  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当时正是元稹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

  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词却也足以见得用情之深,这个女子可歌可泣,只是自古美人如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年仅二十七岁便因病去世,她陪元稹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却未能看他富贵荣华,颇为可惜。

  韦丛离世后,元稹仕途高升,游历到蜀地后遇见第四个女子,女诗人薛涛。

  她虽然身为乐伎,才貌双全,但心性孤傲。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

  与元稹见面,两人情趣相投,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只得以书信相互慰藉。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身处爱情的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一是由于两人年龄悬殊过大,三十一岁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十一岁。二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并无帮助。

  因此这段情只能是露水红颜,孤傲敏感的诗人薛涛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为这她爱着的那个诗人。

  第五个女子,安仙嫔,并无详细记载,却依旧是红颜薄命。元稹的朋友李景俭见韦丛不幸病逝,元稹的生活无人照顾,在孝期满后,将表妹安仙嫔嫁给了元稹,只可惜安仙嫔也是有运无命之人,只与元稹作了三年夫妻,就病逝了。这个女子也是情深缘浅,大抵未曾入心吧。

  第六个女子,裴淑,节度使裴郧之女,与元稹在权德舆的府邸一见钟情, 通过权德舆做媒,37岁的元稹在两任妻子离世后娶了第三个妻子。然而,婚后元稹的官职频繁调动,夫妻二人总是“两地分居”,裴淑常常泪水沾巾,元稹以诗相慰:“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虽是聚少离多,但这个女子陪着元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彼此相爱,想来也是颇为惬意,这个女子,时光未负她。

  诗人元稹,一生风流,毁誉参半,闲坐悲君亦自悲,许是幼时的清贫让他极度渴望权势,许是朝堂的风气让他迷恋名利,只是辜负了那些个女子,也正是这一段段情让他的诗歌情真意切。

  很奇怪,喜欢一个人的词,却不喜欢他的为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给了莺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给了结发”妻子韦丛,“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给了妻子裴淑,一段情换了一首词,诗人风流,女子却不幸。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自知。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闲似好男儿。”

  薛涛给他的回诗,足以见得内心之凄苦,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却应是一生情缘一首情诗吧。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何满子歌(张湖南座为唐有态作)

唐代 元稹

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
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鱼家入内本领绝,
叶氏有年声气短。自外徒烦记得词,点拍才成已夸诞。
我来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飞仲春琯.广宴江亭为我开,
红妆逼坐花枝暖。此时有态蹋华筵,未吐芳词貌夷坦。
翠蛾转盼摇雀钗,碧袖歌垂翻鹤卵。定面凝眸一声发,
云停尘下何劳算。迢迢击磬远玲玲,一一贯珠匀款款。
犯羽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湘妃宝瑟水上来,
秦女玉箫空外满。缠绵叠破最殷勤,整顿衣裳颇闲散。
冰含远溜咽还通,莺泥晚花啼渐懒。敛黛吞声若自冤,
郑袖见捐西子浣。阴山鸣雁晓断行,巫峡哀猿夜呼伴。
古者诸侯飨外宾,鹿鸣三奏陈圭瓒。何如有态一曲终,
牙筹记令红螺碗。

梦井

唐代 元稹

梦上高高原,原上有深井。登高意枯渴,愿见深泉冷。
裴回绕井顾,自照泉中影。沉浮落井瓶,井上无悬绠。
念此瓶欲沉,荒忙为求请。遍入原上村,村空犬仍猛。
还来绕井哭,哭声通复哽。哽噎梦忽惊,觉来房舍静。
灯焰碧胧胧,泪光疑冏冏。钟声夜方半,坐卧心难整。
忽忆咸阳原,荒田万馀顷。土厚圹亦深,埋魂在深埂。
埂深安可越,魂通有时逞。今宵泉下人,化作瓶相憬。
感此涕汍澜,汍澜涕沾领。所伤觉梦间,便觉死生境。
岂无同穴期,生期谅绵永。又恐前后魂,安能两知省。
寻环意无极,坐见天将昞.吟此梦井诗,春朝好光景。

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

唐代 元稹

蕊珠宫殿经微雨,草树无尘耀眼光。白日当空天气暖,
好风飘树柳阴凉。蜂怜宿露攒芳久,燕得新泥拂户忙。
时节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谢忆诸郎。

独醉

唐代 元稹

一树芳菲也当春,漫随车马拥行尘。
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

红荆

唐代 元稹

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
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

度门寺

唐代 元稹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门临溪一带,桥映竹松重。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