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大才子元稹:谁说我渣跟谁急

大才子元稹:谁说我渣跟谁急

  

image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相信这两句最能表达爱情真挚专一的诗句曾经打动过无数的痴男怨女,也被无数的痴男怨女自比过、表白过或被表白过。

  但是一千多年来,诗作者元稹却始终被后人冠以滥情“渣男”的恶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主要是元稹一生的感情经历太过精彩丰富。

  元稹的初恋是与他的远房表妹崔双文,具体情节参考《西厢记》,据考《西厢记》就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自传性传奇小说《会真记》改编而成。

  然后,元稹赴京博取功名,虽然榜上有名,却仕途黯然,闲居京城。

  在唐代,士子们科举及第后,并不能立即为官,还要经历吏部的一些选拔,胜出者才能真正进入仕途,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各种暗箱操作。

  才华横溢的元稹,不仅诗才文才了得,而且外貌英俊潇洒。不久,元稹就得到了时任京兆尹(首都最高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的韦夏卿的赏识,并最终娶了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为妻。

  韦丛虽是官二代千金之躯,却不慕虚荣,甘守清贫,又知书达理,贤惠体贴,与元稹感情很好,两人恩爱有加,共生育有五个孩子。

  遗憾的是幸福的生活很短暂,七年后,韦丛不幸病逝,年仅27岁,而此时的元稹也才31岁,时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兼有当今纪委、检察院的职能,虽只有七品的官秩,却监管范围广阔。

  是年,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四川一带)。初登官场,意气风发,元稹一心为民,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

  也就是在这次出使剑南东川时,元稹遇见了著名的蜀中才女薛涛,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产生了一段名动天下/后世的才子佳人式的情感经历。

  不过,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随着元稹在蜀中3个月任期的结束无疾而终。

  由于年轻气盛的元稹刚直不阿又敢言直谏,秉公执法的过程中触犯了不少朝中权贵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因此,元稹在朝中备受排挤,回京不久即被排挤到了东都洛阳。

  两年后,33岁的元稹又从洛阳被贬任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士曹参军。好友李景俭见元稹生活困顿窘迫,甚为关心,便引荐表妹安仙嫔与元稹相识并结为夫妻。这是元稹的第二次婚姻。

  很遗憾,这段姻缘只持续了3年,安仙嫔育下一子后,不久也病逝了,哀痛不已的元稹为之写下《葬安氏志》。

  安仙嫔过逝不久,36岁的元稹再次被贬任通州司马。期间,元稹在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的张罗撮合下又与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梅开三度。

  裴淑是大家闺秀且兼具才气,这也是一段不错的婚姻,裴淑与元稹育有一子。

  其后,元稹仕途几经沉浮,出任过越州刺史,也曾一度为相,后又贬任同州刺史,51岁那年,元稹再次被贬任武昌军节度使。期间,妻子裴淑一路相伴,元稹亦曾动情地为她写下过《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赠柔之》等诗作。其中《赠柔之》中“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简直大有苏东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况味。

  不过,在越州刺史任上,元稹还与一名叫刘彩春的女人有一段不浅的情缘。

  刘彩春是当时红遍江南的天后级流行音乐歌手,大概有如当年的邓丽君,她的丈夫周季崇及夫兄周季南都是当时有名的伶人,他们三人组成了一个家庭演艺班子,四处演出。

  在某次越州的演唱会上,元稹认识了25岁的刘采春,刘采春夜莺般的歌声,风姿妙曼的演艺深深地吸引了元稹。当然,风流潇洒又是地方上官的元稹也轻易地俘获了刘彩春的芳心,二人郎情妾意一拍即合,刘彩春很快弃夫而去做了元稹的小妾。

  据说两人在越州一起生活了七年。后来元稹奉召回京,却没有带上刘采春同赴京城,而是独自离去。据传,伤心的刘采春为此写下绝命诗后投河自尽。

  公元831年七月的某天,元稹突然暴病,死在了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享年五十三岁。

  纵观元稹一生的情感史,看起来确实是桃花运不断,而且与他结为夫妻或为他投入深情的都非庸脂俗粉,崔双文、韦丛、安仙嫔、裴淑等不是高门之女就是大家闺秀,而薛涛、刘彩春更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二,如此高逼格的情史是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元稹的每一段情史似乎又都是那样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真是羡煞无数男人。

  但是,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元稹也是非常不幸的,毕竟,谁禁得起不断地死老婆呢?而且,从他留存后世的诗文看,他对他生命中的每一个女人都是付出了感情的。

  元稹作为一名大才子,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贬谪的路上,不断的遭贬既说明他个人才华出众遭人忌妒,也说明他心有坚持而不愿同流合污;但是无论是在当世还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元稹无疑都属人中龙凤。

  首先,元稹的文学成就巨大,其诗词言浅意深,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两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现存元诗八百三十余首;元稹诗文俱佳,其《元氏长庆集》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其次,元稹一生,虽然在政治上不得意,但在其屡遭贬谪出任地方官期间,他劾奏不法、平反冤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深得地方百姓的拥戴;在其为相期间(时间比较短暂),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他也积极平息骚乱。

  优秀到这个层次的男人,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制度下,三妻四妾实是司空见惯,蓄奴狎妓大概也属时尚风流。要不那些小蛮腰、樊素口、点酥娘、苏小小、李师师、王朝云、秦淮八艳、一树梨花压海棠等等怎么倒成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佳话美谈了呢?

  作为才子、作为文人,大都有精妙表达或记录个人感情的爱好或者说才情,古代的男人写男女情感,除了名正言顺的妻妾,红颜知己、青楼女子也是他们施展身手的大好领域,著名的杜牧、晏几道、柳永等都是个中高手,元稹作为一个大才子也不例外。

  对于生命中的每一个女人,元稹都给与了她们不同程度的文字篇幅。

  虽然《会真记》记录了一个私定终身、始乱终弃的不光彩故事,但这应该是元稹心中最美好又刻骨铭心的初恋。

  都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元稹估计也会这么说。再者,这世上的爱情,任凭当初多么惊天地泣鬼神,又有几个最终能坚持不接受现实的招安呢?

  元稹娶到韦丛的幸运与幸福,不仅是高攀打开仕途那么简单的幸运,关键韦丛的确是一个无比完美的妻子,两个人之间是一段真正的良缘。但是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惨,七年过后韦丛驾鹤西去,元稹痛失所爱,为韦丛写下了痛彻心扉的祭文,并作《离思》五首和《遣悲怀》三首。其中《离思》其四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悼亡诗第二首中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有人说,对元稹这样的大才子,写个诗作个文还不是小菜一碟?但是,真正感人的诗文绝不是精妙绝伦的文字排列组合能胜任的,而必定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的流露。现抄录元稹给韦丛的部分悼亡诗如下:

  遣悲怀三首·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二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些悼亡诗,写妻子生前的夫妻生活点滴,写妻子细致入微的温柔体贴,写自己以前无力给妻子优渥生活的无以为报,写妻子死后睹物思人的悲伤,写独自枯坐的胡思乱想,写妻子在自己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存在……字字情真意切,句句痛彻心扉。

  然而,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生活还得继续。

  就在韦丛死后不久,元稹去蜀中公干,遇见了薛涛,两人迅速碰撞出了爱情的烈焰——至少在薛涛这边是肯定的。

  但他们两人相守的时间也就三个月,随着元稹任期的结束,元稹回京。

  可能很多人要问了,薛涛——万里桥边女校书,这么优秀的女人,元稹为何不把她一起带回京城?

  这个事情,看起来元稹确实挺无情负心的。但事实是这样的。首先,薛涛比元稹大11岁,其时元稹31岁,薛涛42岁;其次,薛涛是乐籍。

  什么是乐籍?

  乐籍制度始于北魏终于清雍正元年,指将罪民、战俘等群体的妻女及其后代籍入专门的贱民名册,迫使之世代从乐,倍受社会歧视和压制,是谓乐籍。乐籍的身份卑贱,许多甚至类似奴隶、几与物品等同,是一个声色娱人的群体。

  薛涛父亲薛郧本在京城长安为官,薛涛是父母的独生女,从小聪慧伶俐,诗书熏陶。由于其父为人正直,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了四川。薛涛14岁那年,其父在出使南诏时命丧黄泉,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不得已,薛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时加入了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在蜀中,第一个走进薛涛生活的是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是这个韦皋,曾经为薛涛向唐德宗申请授予薛涛“校书郎”官衔。

  “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从九品,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王昌龄、白居易、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从没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因此,碍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仍称之为“女校书”。

  此后的20余年,才女薛涛穿梭于11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府邸游刃有余,直到遇见元稹,生命中的某一种情感才被彻底唤醒。

  唐代的婚姻,讲究家庭出身,追求门当户对,唐初的一些高门大姓的豪族甚至都不愿意与李唐皇族联姻。年龄与门第的悬殊,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再看看元稹写给薛涛最著名的一首诗:

  寄赠薛涛

  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这首诗的意思主要是赞美薛涛的才华的,至于相思,只是顺带。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一个男人选择一个女人,绝对不是因为她内在有多美。这话应该是说中了绝大多数男人心中的真实,所以,元稹与薛涛,在薛涛这头是动了真心,在元稹这头,最多算个红颜知己而已。

  事情到了刘彩春这儿,也来看看元稹给她写的诗:

  赠刘采春

  元稹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娟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诗能唱望夫歌。

  无疑这也是一首赞美诗,赞美的主要内容是刘彩春的外貌言行举止,但显然这是一种肤浅的赞美,一种浮于表面不带有真挚情感的赞美。

  至于元稹娶刘彩春为妾共同生活七年后,在元稹回京时弃她而去,这种事情在古时候实在不足为奇,因为在当时的制度下,妾是附属性质的,很多时候几近于物品,把妾用来买卖、赠人的达官贵人随处不知几多。

  当然,元稹也为安仙嫔和裴淑写过一些诗文,那些大致可以理解为一种日常的亲情式的夫妻情感。

  一个人所写的文字,一般就是ta真实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从元稹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他对初恋无比的怀念,对原配真挚的追思,至于其他,基本可以理解为例行公事式的社会活动。

  所以,我没觉得元稹有多渣。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

唐代 元稹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
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春风撩乱伯劳语,
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
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美一人,於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
竞众人之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
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
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生憎野鹊往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曈曨,
华星次明灭。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
不如生死别。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天坛上境

唐代 元稹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琵琶

唐代 元稹

学语胡儿撼玉玲,甘州破里最星星。
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

八骏图诗

唐代 元稹

穆满志空阔,将行九州野。神驭四来归,天与八骏马。
龙种无凡性,龙行无暂舍。朝辞扶桑底,暮宿昆仑下。
鼻息吼春雷,蹄声裂寒瓦。尾掉沧波黑,汗染白云赭。
华輈本修密,翠盖尚妍冶。御者腕不移,乘者寐不假。
车无轮扁斫,辔无王良把。虽有万骏来,谁是敢骑者。

田家词(一作田家行)

唐代 元稹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蔟蔟,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雠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

唐代 元稹

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
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