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突发奇想,写下史上第一奇诗,短短四句,全篇都是名句,最后两句更是千古绝唱

元稹突发奇想,写下史上第一奇诗,短短四句,全篇都是名句,最后两句更是千古绝唱

  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而菊花又以其凌寒傲骨的特性,被赋予了孤标高洁的象征,文人墨客们更是不吝笔墨

  

image


  对它大肆歌咏,如杜甫的"寒花开已尽,菊花独盈枝";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居,金粟初开晓更清",都是褒扬菊花不畏严寒的坚韧品格。唐贞元十二年,即公元807年秋,长安城菊花怒放,真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元稹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独具特色的咏菊诗。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image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以至于对菊花的痴迷。他说,一丛一丛的菊花绕着房屋,仿佛就像陶渊明的家一样,我尽情的观赏着,不觉已是已落夕阳。这短短14个字,平铺直叙,浅露直白的向我们传递出三层意思:

  1、"绕舍似陶家"表明屋宅周围菊花盛开的景象,点出菊花之多,花开之茂;

  2、"遍绕篱边"表明诗人赏菊时的情态及爱菊之情;

  3、"日渐斜"表明诗人驻足欣赏时间之长,"渐"暗示时间的不觉流逝和诗人的浑然不知,尤显爱菊之深。

  

image


  两句诗,有景、有情,一幅诗人漫步流连赏菊图跃然眼前。

  诗人为什么这样爱菊花呢?下面两句给出了答案。

  有人因为菊花的清隽高雅而爱菊;有人因菊花的芳香馥郁而爱菊,那么,诗人呢?他做了这样的解释:先是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的说:不是百花之中偏好菊花;然后做出解答:只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花可以观赏了。原来元稹爱的是菊花的精神。

  

image


  诗人从百花凋零处着笔,深秋,夏日的万紫千红已消逝殆尽,唯有菊花独对西风、独对寒霜怡然绽放,就像黄巢所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是菊花的高洁操守,这是菊花坚强的品格。

  元稹的这首《菊花》没有正面写菊花,而是通过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侧面烘托其不与俗流争艳的标格和不屈不挠的品行。全诗选材虽平常,但用笔巧妙,不落俗套,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语言朴素,饶有韵味,在同类诗歌中彰显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不愧是咏菊诗中的名篇。

  元稹的这首广受后世好评,也被很多诗家效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很爱元稹的这首诗,尤其喜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两句,竟然也写了首《菊花》诗,末尾两句是这样的:"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清代冯般在《钝吟杂录》中评:元稹语意俱足,非王荆公所及。一代大家王安石能写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样脍炙人口的咏梅诗,但在写菊花时,不得不说,王荆公真是弱了点。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曹十九舞绿钿

唐代 元稹

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
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哭小女降真

唐代 元稹

雨点轻沤风复惊,偶来何事去何情。
浮生未到无生地,暂到人间又一生。

杂忆五首

唐代 元稹

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
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
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
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
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
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
山榴似火叶相兼,亚拂砖阶半拂檐。
忆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倚新帘。
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
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

表夏十首 其五

唐代 元稹

流芳递炎景,繁英尽寥落。公署香满庭,晴霞覆阑药。

裁红起高燄,缀绿排新萼。凭此遣幽怀,非言念将谑。

忆云之

唐代 元稹

为鱼实爱泉,食辛宁避蓼。人生既相合,不复论窕窕。
沧海良有穷,白日非长皎。何事一人心,各在四方表。
泛若逐水萍,居为附松茑。流浪随所之,萦纡牵所绕。
百龄颇跼促,况复迷寿夭。芟发君已衰,冠岁予非小。
娱乐不及时,暮年壮心少。感此幽念绵,遂为长悄悄。
中庭草木春,历乱递相扰。奇树花冥冥,竹竿凤褭褭。
幽芳被兰径,安得寄天杪。万里潇湘魂,夜夜南枝鸟。

崔徽歌 其四

唐代 元稹

舞态低迷误招拍。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