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与楚风

元稹与楚风

  今天偶然看到了李零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大概是“中国的国粹是国渣”。他是古代史学者,倘使说一个人为了自己所不屑的东西奉献毕生学力,那肯定说不通。他此话大体是表达对现今国人及外人的一些不满,金子、石头和泥沙混杂难辨,而人多弃金如泥沙,令人可惜。不过这些东西都是打嘴仗,人民的选择就是“正确”。倒是李零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在古代,楚事巫,江南多淫祀(杂乱、频繁的祭祀)。我未曾专注过这类记载,但是在阅读元稹的作品时,曾读到过两首记载楚地事巫的诗。

  元稹是中唐人。元姓,说明他是正儿八经的拓跋贵族,是一个有鲜卑血统、受汉文化教养的北人。至少在唐代,中国大体可以概括为“北重南轻”,北方发达,关陇为国本;至于关东地,山西为唐兴之地,河南为天下之中,河北为天下之珠,淄青为天下第一藩。至于淮吴楚之地,虽然为重要的粮仓和税收地,但是论开发程度,尚不及北方。在以上背景下,元稹之江陵为官。

  江陵在现荆州地,荆州在武汉西南一些,近靠长江,属楚地。

  元稹的两首诗都叫做《赛神》,赛神就是一种祭祀活动。先看《赛神》其一:

  村落事妖神,林木大如村。事来三十载,巫觋传子孙。

  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主人不堪命,积燎曾欲燔。

  旋风天地转,急雨江河翻。采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

  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鲵吞。主人集邻里,各各持酒樽。

  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去年大巫死,小觋又妖言。

  邑中神明宰,有意效西门。焚除计未决,伺者迭乘轩。

  庙深荆棘厚,但见狐兔蹲。巫言小神变,可验牛马蕃。

  邑吏齐进说,幸勿祸乡原。逾年计不定,县听良亦烦。

  涉夏祭时至,因令修四垣。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

  我来神庙下,箫鼓正喧喧。因言遣妖术,灭绝由本根。

  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蜉蝣生湿处,鸱鸮集黄昏。

  主人邪心起,气焰日夜繁。狐狸得蹊径,潜穴主人园。

  腥臊袭左右,然后托丘樊。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幽妖尽依倚,万怪之所屯。主人一心好,四面无篱藩。

  命樵执斤斧,怪木宁遽髡。主人且倾听,再为谕清浑。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

  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主人恶淫祀,先去邪与惛。惛邪中人意,蛊祸蚀精魂。

  德胜妖不作,势强威亦尊。计穷然后赛,后赛复何恩。

  这首诗比较长,叙事性很强。大体意思就是楚地的某村子,祭祀着一座妖神庙。(古代国人祭祀鬼神,但是此神并非是现代意义里面的“God”,中国人事天,事祖先,事鬼,但是不事人格化的、一元化的神。古代的神都是有来历的,大致可以概括为先人死后成神。妖神,带有一个妖字,不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都说明这个所谓的神是被元稹看不上的东西。)

  这个神的祀庙在村主人(可能一村为一姓,有一族长宗主类,其他人或同族或依附)的园子中,那里树木成林,几乎和一个村子一般大了。村中人们祭祀妖神已经有三十年了,负责祭祀的巫觋血缘相传。(巫觋,也就类似于牧师之类,是自称有与神沟通能力的异人,古代作什么事都有专人完成,事业大都子孙相传。它们有祭祀的解释权。)

  村民一年四时都得祭祀,大杀牲口家禽供妖神血食。这样的消耗谁也支撑不住,在曾经的某个时刻,村里的宗主想一把火烧了这片树林,可是就在同时遇到了自然灾害。大家都以为是妖神发怒,只得去认错,于是祭祀就这样延续到现在。

  去年老巫死了,传下来的小巫又说了一些“妖言”,县邑中有官吏想要效仿西门豹治巫,一把火给树林烧了。可是有下人劝告官吏不要再触怒此神,因为那神庙确有一些奇异之处。于是此事暂时搁置。过了一年,整治树林和林中妖庙的计划还是敲定不下来,县里面的人都烦了。到了夏天祭祀的时候,众人干脆给神庙修了四面墙,他们惧怕妖神发怒,想要通过修葺庙墙来抚慰妖神。

  这时候,元稹来了。他见到箫鼓吹打的正热闹,心里看不下去。说道“想要摆脱妖神,就得从根本上着手”。

  接下来元稹的话是全诗的精髓。

  首先宗主你听好了:蚍蜉到了潮湿的地方才长得多,天黑了猫头鹰才会外出。之所以有妖神,是你宗主的邪心作祟,给巫人瞧出了可乘之机,才使得这群人日渐嚣张。至于庙外面的异象——那些狐狸兔子什么的兽类——是在起初之时找到了小路溜进了你的园子,它们身上腥臊无比,引来了其它同类,然后就聚居在此了。时间过去,树木都长大到了可以做车轮子的年龄,这么繁茂的树林自然是各种奇怪的东西藏身的地方。你心里面就是好喜这个妖庙,所以对这一切管都不管,假如你当初把樵夫找来,他们很简单就能把这些歪树全砍了。

  其次,我再告诉宗主你什么才是正道: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此四联查不到典故,无法理解出妙义。直面意思是:阿胶这种灵药在下游的话,蛟就会往上游。是说怪物害怕灵药么?神龙欲清流,先灭占据神龙穴的鳄鱼和鳖,否则妖气常生)。宗主你如果讨厌连续不断的祭祀,就得先灭了自己心中的邪气和糊涂,如果昏邪占据了一个人的心智,那这个人迟早被祸害了精神和身体。只要一个人的道德充盈,那妖就无法蛊惑他,你端正了德行,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威严庄重,那自然也就没什么邪物敢侵扰你。再退一步说回眼前这次祭祀,你心中本来是想要烧了这妖庙的,可是却想不出什么办法,于是开始担心妖神的报复,因而假惺惺的祭祀,这样表里不一的祭祀又哪能算是祭祀呢?

  在这首诗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元稹的态度。他是一个北人,同时是一个官员,一个文人。古代讲究“文应天授”,有文采的人都是上天选定受庇佑的人,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虽然人有命数,难逃天意。但是运之道还是要依靠人的道德修为的。他们可以信奉鬼神,但是鬼神之道在德,在《左传》中可以看到,鬼神是不会享用无德之人的祭品的,自然更不会保佑无德之人。虽然现实世界的运作根本不像经书所说,可是至少在“意识形态”层面他们是受这样的教育的。如此,元稹不会信妖神那一套,更不会信妖神能伤的了自己。正所谓“德胜妖不作,势强威亦尊”!

  了解完上一首《赛神》,接下来看另一首同样题目的诗:

  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事妖结妖社,不问疏与亲。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家家不敛获,赛妖无富贫。

  杀牛贳官酒,椎鼓集顽民。喧阗里闾隘,凶酗日夜频。

  岁暮雪霜至,稻珠随陇湮。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缗。

  贫者日消铄,富亦无仓囷。不谓事神苦,自言诚不真。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屯。未可一朝去,俾之为等伦。

  粗许存习俗,不得呼党人。但许一日泽,不得月与旬。

  吾闻国侨理,三年名乃振。巫风燎原久,未必怜徙薪。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政仁。此事四邻有,亦欲闻四邻。在这首诗里,元稹用了更加直接的文字描写楚地的这种事巫习气带来的民生影响。听闻在楚地的某个村庄中,其人不做持家的事情,反而集结妖社,祭祀妖神,这种结社不问亲疏:只要你也信神,我们就是同路人(古代宗族力量发达,尤其是楚地这种村落化地域,能做到不问亲疏,可见风气弥散之广,浸透之深)。每年到了深秋,正是地里的稻子低着头待人收割的时节,可是这帮楚人却不分贫富家家户户比着劲头的赛神,连粮食都不管了。他们杀牛买酒,纠结乡里(这里用的是顽民,可见态度),聚众放肆日夜喧嚣。一直闹到下了霜,好好的稻子都掉在地里白搭了,什么收成也没有。等到吏来收租,这群人哪能交出粮呢?于是就借了高利贷。一来二去,只有富人变穷,穷人更穷。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嫌赛神苦,反而还以为是自己诚意不足呢。元稹所在的楚地是岳阳刺史辖区。这个刺史是个贤人,他知道这群人是未受教化之民,不可能朝夕之间就去了他们胡乱祭祀的毛病,但总归还是要把他们引导为开化的乡民。于是只允许保留了习俗中的某些讲究,严禁呼朋唤友聚众结社,更不许闹上十天半个月,一日之内祭祀就要完结。我听说,子产在位理政没几年郑国就国力大增,那是因为郑国乃是有教化基础的土地;至于眼前这楚地呢?事巫赛神的风气流行太久了,他们还未必懂得刺史的好意呢。至于我元稹记述这件事,并不仅仅是歌功颂德。因为不仅仅是这一个村庄有淫祀事巫的风气,整个楚地都有这样的臭毛病!在这首诗里,元稹没有再辨析“妖祀”与“道德”,而是将赛神看成了一种乡俗行为,在他眼里赛神这活动是代表了楚人的无节制和愚蠢,而没论及所祭祀的对象,若上一首诗更偏向“事巫”的话,这首诗就是纯粹的讨论“淫祀”,即盲目的无节制的祭祀。更直接、更明了的表明了对这些楚人的瞧不上。也可以间接看出当时的文人思想态度和南北差异。楚有屈原《离骚》,受人尊敬。但是同样也有“我楚,蛮夷也”这种无赖话语。大体来说,楚地(当然,楚最大,有许多楚地,西楚东楚南楚等等,此只江陵地)较之北方开化程度较低。这也是为何官员被贬大都来南方的原因。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遭风二十韵

唐代 元稹

洞庭瀰漫接天回,一点君山似措杯。暝色已笼秋竹树,
夕阳犹带旧楼台。湘南贾伴乘风信,夏口篙工厄溯洄。
后侣逢滩方拽zB,前宗到浦已眠桅。俄惊四面云屏合,
坐见千峰雪浪堆。罔象睢盱频逞怪,石尤翻动忽成灾。
胜凌岂但河宫溢,坱轧浑忧地轴摧。疑是阴兵致昏黑,
果闻灵鼓借喧豗.龙归窟穴深潭漩,蜃作波涛古岸颓。
水客暗游烧野火,枫人夜长吼春雷。浸淫沙市儿童乱,
汩没汀洲雁鹜哀。自叹生涯看转烛,更悲商旅哭沉财。
樯乌斗折头仓掉,水狗斜倾尾缆开。在昔讵惭横海志,
此时甘乏济川才。历阳旧事曾为鳖,鲧穴相传有化能。
闭目唯愁满空电,冥心真类不然灰。那知否极休征至,
渐觉宵分曙气催。怪族潜收湖黯湛,幽妖尽走日崔嵬。
紫衣将校临船问,白马君侯傍柳来。唤上驿亭还酩酊,
两行红袖拂樽罍。

送刘太白(太白居从善坊)

唐代 元稹

洛阳大底居人少,从善坊西最寂寥。
想得刘君独骑马,古堤愁树隔中桥。

赋得数蓂(元和中作)

唐代 元稹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刘氏馆集隐客、归和、子元、及之、子蒙、晦之

唐代 元稹

湿垫缘竹径,寥落护岸冰。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诗客爱时景,道人话升腾。笑言各有趣,悠哉古孙登。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

唐代 元稹

君弹乌夜啼,我传乐府解古题。良人在狱妻在闺,
官家欲赦乌报妻。乌前再拜泪如雨,乌作哀声妻暗语。
后人写出乌啼引,吴调哀弦声楚楚。四五年前作拾遗,
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归来相见泪如珠,唯说闲宵长拜乌。君来到舍是乌力,
妆点乌盘邀女巫。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
感君此曲有深意,昨日乌啼桐叶坠。当时为我赛乌人,
死葬咸阳原上地。

和乐天梦亡友刘太白同游二首

唐代 元稹

君诗昨日到通州,万里知君一梦刘。
闲坐思量小来事,只一元是梦中游。
老来东郡复西州,行处生尘为丧刘。
纵使刘君魂魄在,也一至死不同游。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诗人元稹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