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为南陵令崔倰写墓志铭

元稹:为南陵令崔倰写墓志铭

  

image


  公讳倰,字德长。以孝公为从祖父,则其官族可知也。沔弟涛,官至大理少卿,涛生仪甫,官至大理丞,赠刑部侍郎,公即刑部之第某子。母曰范阳卢氏,赠本部太君。公再娶,前夫人荥阳郑之尚女,后夫人范阳卢国倚女,封范阳郡君。七女三男,三女既嫁,郑出也,两男三女出于卢,逞千牛,乃明经,迅挽郎。公以长庆三年二月四日薨于洛阳时邕里,寿至七十一年,官至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阶至正议大夫,勋至上柱国,爵至安平县开国男,紫服、金鱼之赐其尚矣。葬以其年十一月之某日,于某地。

  公始以太庙郎,再任为东阳主簿,刺史李衡,一见自得,衡迁湖南,宾寘之府。罢授宣州录事参军,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而又屠牛铸钱,贼杀吏卒,莫敢禁止者。公始至,怗怗然无约束。适有屠牛铸钱之徒败觉者,尽窟穴诛之,群盗皆散走。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酱之具寘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馀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不数十日,久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帅衍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京兆府司录,拜侍御史,转膳部员外郎、转运判官。会朝廷始寘两税使,俾之听郡县,授公检校膳部郎中,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且主转运留务于江陵。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馀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馀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面命金紫,加检校职方郎中,移治留务于扬子,仍兼淮、浙、宣、建等两税使。寻拜苏州刺史,迁湖南都团练观察处寘使兼御史中丞潭州刺史,破坏豪黠,除去冗费。岁中,廪藏皆羡溢。宪宗驿召至京城,擢拜户部侍郎判度支。不累月,会上新即位,顿堂内外,修奉景陵,一日下诏移五镇,幽州、镇州赐钱皆亿万,郊天地,上徽名,太和公主嫁可汗,吐蕃请降使,使者往返凡数辈,幽州囚将帅,镇州杀将帅,食饷半天下兵,自七月至十二月,一出于有司,则其供办之能可知也。陛下特加工部尚书以偿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明日出白麻书,以公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凤翔府尹御史大夫充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寘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检校礼部尚书河南尹。是后岐下诸将,比比有来者,予谓曰:“公于里闾间,吾不复问矣,军怨乎?吏怨乎?何为谤?”皆曰:“举其一二可知也。凡军之怨,怨不均也,先是岐之军,食于府者同一斛,食于省者盈一一焉,公乃岁以六十四万斛就其盈,由是言之,怨乎哉?吏之怨,怨不厚也,先是郑少师得请于上,吏之俸有加焉,然而后郑者辄以所加之俸管于库,其府吏以下未尝获一钱,公乃悉出所馀,命纠掾以下均取之,仍著令曰,自是加俸贮于克府,赏信易取也,人人皆便之。”言讫叹愤,多出涕。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云:“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拜户部尚书以遂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公之气性刚方,理家理身,廉俭峻直,颇有文章。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尝以户部侍郎为其兄乞换一五品致仕官,天子怜其意,特以太子谕德与其兄。至于亲戚僚友,间无所阙,由是议论不能饶借所无者,而所无者亦以是畏避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干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铭曰:

  詟怯声佞,直持劲正根乎性。抑厄病横,耇寿景盛由乎命。我用其劲,齿与位并。铭于子孙,用我为镜。

  ——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参考译文】

  崔公名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伕,把米盐酱醋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遍告乡里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交纳赋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管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及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用的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议所口一辞,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辨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他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当时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背景资料】

  崔倰,唐长安人,字德长。崔祐甫从子。以苏州刺史奏课第一,迁湖南观察使,其间使通贸易,财物益饶。入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时田弘正徙镇州,以魏兵二千行,请给岁粮,倰不与,弘正不得已,遣魏卒,遂为镇兵所害。时倰党方盛,有司不敢问其罪。以户部尚书致仕。卒谥肃。

  此《墓志铭》描写崔公倰在宣州南陵县令任上解决贫富悬殊,得到百姓拥戴,表达了作者对崔公为人处世的敬佩之情。

  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的贪赃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慌。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即改变自己意见的。

  元稹另有《授崔棱尚书户部侍郎制》一文。曰:

  敕:朝议大夫权知尚书户部侍郎判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棱:惟朕宪考,亟征不廷,熏剔幽妖,擒灭罪疾,用力滋广,理才是切。而奸臣乘上之急,刻刮以充其求。帝用悯然,思克忧济,乃诏南服,传置甚繁,尔棱授以耗登之书,俾陈生聚之术。善于其职,严而不残,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吏不敢欺,人不加赋,公费当其所则不吝,上求非其故则不献。挺直廉厚,真为吏师。试可甄明,岁满当陟。朕保其始,尔思其终,始终不渝,乃可用乂。可守尚书户部,依前判度支,散官、勋赐如故。

  元稹(779—831),唐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image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初寒夜寄卢子蒙

唐代 元稹

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
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

百牢关

唐代 元稹

天上无穷路,生期七十间。那堪九年内,五度百牢关。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代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唐代 元稹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百口共经三峡水,
一时重上两漫天。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崔徽歌 其五

唐代 元稹

凤钗乱折金钿碎。

赋得春雪映早梅

唐代 元稹

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
积素枝逾密,真花节暗催。抟风飘不散,见晛忽偏摧。
郢曲琴空奏,羌音笛自哀。今朝两成咏,翻挟昔人才。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10篇诗文

诗人元稹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