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不惑的壮年男子
身着一裳司马青衫、头戴黑色幞头
骑着骏马路经新政县
远处,漫天繁星倒影在嘉陵江面
身边,飘落纷纷扬扬的白雪
本是一番美丽夜景,但他却无心欣赏
听着远方传来的鼓声不禁感叹:
已闻城上三更鼓,不见心中一个人
身在美景,他为何无心欣赏?
他的心中想见的人又是谁?
“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这是唐诗《新政县》的首联。读及此,是否有一种亲切感?新政县即今仪陇县新政镇,如今,嘉陵江依然从新政镇淌过。
这首唐诗的作者正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古名句的元稹。他为何会来仪陇县?为什么会写新政镇?2月17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薄雾。
通州司马驻足嘉陵江 睹物思人想念谁
“在唐代,巴蜀土产文学家并不多,外籍游蜀的却不少。”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说,他们中有的人是入蜀任职的,有的人是游乐的,也有不少人是来此避乱的。元稹两次入蜀,第一次时间较短,写有30多首诗,第二次入蜀在通州(今达州市)有4年,作诗百首以上,这些诗多写迁谪之感。
公元815年,37岁的元稹奉诏回京,以为起用有望。但却突然被放逐任通州司马。“唐代的司马是低级职务,没有实权只领俸禄。”杨世明解释,当时京官一般被贬为司马,官员们不会跟他们交往,因为如果交往了,可能被人抓到把柄而被罢职。而且这些司马也有可能又会回到京城做官,所以只能敬而远之。当年元稹就是“一身骑马向通州”。
初读元稹的《新政县》,记者脑中浮现一幅画面:一位年近不惑的壮年男子,身着一裳司马青衫、头戴黑色幞头,也许他还有唐代诗人的普遍爱好,在腰间系着一把宝剑。他骑着骏马路经新政县。远处,漫天繁星倒影在嘉陵江面;身边,飘落纷纷扬扬的白雪。本是一番美丽夜景,但他却无心欣赏,听着远方传来的鼓声不禁感叹:“已闻城上三更鼓,不见心中一个人。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
身在美景,元稹为何无心欣赏?元稹心中想见的人又是谁?
知交虽相隔遥远 诗作却唱和不断
著有《唐诗史》和《巴蜀文学史》等书的杨世明,在两本书中都收录有元稹的生平事迹。他认为,元稹当时心中想见的人不是君王,也不是妻子,而是白居易。
“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两人是知交。”杨世明说,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因科举相识,两人在考试前曾共同切磋,后来同中书判拔萃科、同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好友。元稹第一次被贬时,是白居易为他连上三状据理申冤;白居易因直言进谏遭贬时,元稹闻讯“垂死病中惊坐起”。公元815年,元稹被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由于古时交通不便,两人只能以诗来往。翻看两人诗作可见一些诗作,他们俩虽各写其诗,却有一种“对话感”。“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和白居易友谊深厚,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也相近,两人均敢于进谏针砭时弊,又有着相同的遭遇。“唐代的通州偏僻而荒凉,加上迁谪的苦闷,‘一身骑马向通州’的元稹在心理上很悲观,还写有《巴蛇》、《蛤蜂》、《蚊子》、《虻》这类诗,把当时的环境写得很可怕。”杨世明分析,元稹途经仪陇县新政镇时还不到40岁,又是有政治抱负的壮年人。但却被贬远离京师,他的心情是很苦闷的,一方面他虽遭权贵打击但无悔;一方面他又彷徨苦闷,萌生归隐念头。元稹的苦闷情绪需要发泄,他苦闷的话说给白居易是最合适的,因为两人在有生之年虽相隔遥远,却诗作唱和不断。
历史成为过去 唐诗照耀古今
杨世明分析,《新政县》是元稹任通州司马时,奉命前往阆州(今阆中市),途经新政县,因思念友人而作。元稹在阆州时,还作有一首《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
“这里的‘君’也是白居易。”杨世明告诉记者,他们唱和不断,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就曾提到当时就已“赠答诗仅百篇”,看诗“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
记者从仪陇县档案局了解到,元稹诗句中描写的新政县“城”、“鼓”均已不可考证。记者从阆中市有关部门也了解到,目前阆中观音寺(即阆州开元寺)已无类似题字。
曾经的一切,随岁月化作尘埃;曾经的苦闷,随时间成为过去。但是,我们今天依然能通过唐诗与千年前的元稹“对话”,让我们感受到1000多年前的嘉陵江夜景,体会到这位宦游人的孤独,“情致曲尽,入人肝脾”。一脉相承的唐诗和汉字文化就是这么的神奇!他们的作品是中国人的通用基因,一点就通,哪怕是相隔遥远、极古穷今、素昧平生。
新政县
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
已闻城上三更鼓,不见心中一个人。
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
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
嘉陵驿二首
(一)
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
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
(二)
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
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人物简介
元稹 (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其诗辞浅意哀,动人肺腑。元稹根据自己的感情生活原型写作《莺莺传》,由此发端的《西厢记》,成为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光彩照人的杰作,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