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的哀叹(全文)

王安石的哀叹(全文)

  王安石21岁那年,考上了进士。

  可能你今天看到进士这两个没什么感觉,我帮你换算一下,你就懂了。

  北宋全国人口1.2-1.3亿,科举是主要提拔人才的手段,大宋共开科举118次,录取20000人,也就是平均每次170人左右,前期是一年或两年开一次科举,英宗后改为三年一次,而2015年全国计划招博士73000人,那么,王安石这个进士,换现在按比例来算,差不多比现在考博士难50倍。(我还没算人家是两年一考)

  而且他只有21岁。

  所以王安石在北宋一登场时,就已经是一个很牛逼的人物了。

  但是很不幸,仁宗时候人才济济,密度之紧,宽度之大,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历史书上总是免不了写几笔的比如欧阳修(超级大牛,文坛领袖),柳永(夜店之王),苏轼(超超级开挂大牛),晏殊(女文青杀手),黄庭坚(随便写个字几万块),秦观(偶像派,婉约派词宗,流行歌曲词人),曾巩(平正冲和),韩琦(牛人,文武双修),苏洵(苏轼他爸),苏辙(苏轼他弟),米芾(狂草之王,你们不要想歪)等等等等,仁宗时期人才之盛,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李白杜甫领衔的唐明皇可一战了。

  所以看起来一登场就很牛逼的21岁的王安石先生,你先一边呆着凉快去。

  何况,他还长得有点丑……

  苏洵认识王安石时,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是这个意思:长这丑还跑来谈论诗书,我呸!

  王安石先生不要气馁,来,先把眼泪擦干,虽然前面人才很多,阻力很大,还倍受歧视,但丑不是你的错,过几年你会有机会的,先多读几本书吧。

  王安石就开始拼命读书了。

  这家伙就是个读书狂,读完了就开始琢磨事,琢磨完了就继续读,书房一屋子书,后来发家了,一脸暴发户嘴脸请别人到自己书房,指着一屋子书对别人自信十分地说:

  “随便挑一本,你念上半句,我就能背出下半句。”

  每次一想到他这种嚣张的模样,我就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凉。

  那时候他在扬州市长韩琦(没错,就是上面那个文武双全的韩琦)下面做小弟,每天通霄读书,蓬头垢面就跑去上班,韩琦以为他天天领着高薪混夜店,好心叮嘱他:

  “小伙子不要沉迷酒色,有空多读书。”

  王安石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啊。

  以致于过了很多年,王安石在日记里评论韩琦,只说他“无其他长处,唯面目较好耳。”意思是,韩琦这人没什么优点,就是长得帅而已!嗯,人家和范仲淹齐名声镇边塞的韩宰相,在他心里只不过“长得有点帅”而已。

  在地方做了混了10几年公务员,王安石的机会终于来了。

  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39岁,终于来到了京师。到国务院财务统计部上班。(三司度支判官)

  欧阳修和文彦博都接见了他,双方进行了深入亲切的交谈,并一致认为:小伙子虽然长得丑,才华还是相当了得的。

  有欧阳修这种文坛大佬推荐,整个京师的人都熟悉了王安石,都认为天下又多一个大才子,但苏洵和张方平不这样认为------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开始了对王安石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王安石就像一个迷一样的男人,引得无数中国史学家叼起烟斗开始侦断------苏洵和张方平的观点是:此人矫揉造作,不近人情,认为他阴险丑陋,并且富有才干,是国家一大害。

  嗯,说到这里,我们就非常有必要说说王安石的日常,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认为他矫揉造作,不近人情的。

  讲两个故事。

  有一次王安石和盆友们聚餐,聚完回来,大家对王太说:“你老公很爱吃鹿肉啊。”王太一惊:“没啊,从来没见他爱这口?”大家说:“他一个人不说话,默默地把一盘鹿肉全吃完了,怎么不好这口?”王太想了一会,说:“那盘鹿肉是不是放在他最前面?”大家说:“是滴。”王太说:“那就对了,他是不是还不说话啊?”大家讲:“是啊。”王太说:“那我明白了,他想事情的时候,才不管前面放的是什么,有什么就吃什么,你就是放盆人肉,他都吃完了。”

  还有一次王安石和朋友们去一个和尚庙的澡堂洗澡(别问我为什么去和尚庙我也不知道),大家看到王安石老是穿得邋里邋遢的,衣服上的油一层层的(宋代官员薪水极高,他不是穷),就想帮他换件衣服,王安石下堂子洗澡,朋友们偷偷换掉他的旧衣服,换上新衣服,王安石洗完澡出来穿上新衣服就走,完全浑然不觉。

  这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安石是一个思维超乎寻常的痴人,他在思考问题时,经常浑然忘我,完全投入到解构,剖析,潜意识的世界里去了,对于真实世界的俗事,他会完全毫不理会。

  但诡异的是,王安石居然不是安静害羞的经典款纯宅男,他还是个辩才,他如果决定跟你辩论到底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地跟你一直辩下去。

  总之,和常人相比,这人脑子有点问题,一根筋,轴。

  但是,苏洵和王方平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这人不是脑子有问题,而是喜欢装逼。

  不论是真装逼还是假装逼,王安石的人生出牌方式已经定型,无法打其他套路,直到有一天,他这招套路打到了仁宗皇帝面前。

  那天大家开PARTY,仁宗皇帝一看人来得太多,个个准备扶墙进扶墙出的样子,仁宗皇帝老谋深算,就不请客了,玩钓鱼,钓到什么吃什么,王安石自然是一条都没钓到,吃饭的时候,别人分了一点鱼给他吃,放在他面前,但王安石奇性发作,又陷入沉思当中,他没有吃鱼,而是把最前面的一盘鱼饵吃光了。

  当时百官就轰动了。

  虽然不知道鱼饵是什么材料制成,但可以肯定的是,鱼饵肯定不好吃,相当不好吃。

  以致于人人都啧啧啧啧啧地惊叹,说这人竟然吃完了一盘鱼饵。

  回去以后,别人问仁宗皇帝对王安石的看法,仁宗皇帝静静地说:

  “哗众取宠的伪君子。”

  完了,彻底完了。

  仁宗皇帝是宋朝最杰出的皇帝,聪慧,睿智,心胸宽广,宅心仁厚。在他治理中国的时候,中国正是全世界最富强的中心------中国人很喜欢认为自己一直是世界最强到清末,确切地说,明清就不怎么样了,汉那时西方有个罗马,有罗马在,是怎么也不能说最强,顶天了并列第一吧,元不能说是中原王朝,人家根本没兴趣跟你算一块,只有唐宋可以说是最强,而仁宋统治时,正是宋的最顶峰。

  这么一个强大的领导留下这么一个坏印象,王安石这辈子是翻不了身了。

  王安石同学相当不甘心,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事后雄心勃勃写了一篇万言书,并@了仁宗皇帝,力陈自己对官制,军事,教育,财政的改革办法。

  仁宗皇帝默默地看完,然后扔垃圾桶了。

  王安石差点哭瞎了眼,老子这等才气,不就是长得丑吗?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再忍忍吧,王同学,丑男也总有春天的。

  终于忍到了,不过三年,54岁的仁宗皇帝挂了。

  顺便说一下,仁宗皇帝去世的时候,举国悲痛,京师罢市,乞丐小儿都痛哭连巷,数日不绝,北边大辽的人都陪着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见了宋使都痛哭,还不是装的玩政治游戏,是真心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再顺便说一下,当时北方这些个游牧民族,辽比金文明,金比蒙古文明,以后如果讲靖康之变,可以给大家讲下这些北方野人的故事。

  仁宗之后是英宗,英宗命短,人也老实,什么活也没干,让韩琦当了几年宰相(对!就是那个没什么优点只是长得有点帅的韩琦)拼命干活,自己当了五年皇帝,35岁又挂了。

  轮到神宗出场了!

  介绍神宗之前,我们得先介绍一下韩维。

  韩维祖上牛逼,可荫封为官,但他一直闭门不仕,后来欧阳修推荐(贵圈好乱),做了泾州通判(粮食水利局局长),英宗当皇帝时,他是太子的精神导师。

  太子就是后来的宋神宗。

  从宋神宗赵顼16岁开始,韩维就陪伴在他左右,青春期,萌萌哒,求知好学,爱装逼爱犯浑,就是在这个年龄开始,赵顼经常问韩维如何治理国家,为今后做皇帝做准备,每次韩维都能循循善诱,给出正确而充满智慧的回答,太子十分祟拜韩维,但韩维每次都说:这不是我的见解,这其实是王安石的观点。

  一个神一样的偶像,就这样在宋神宗年轻的大脑里种了下去。

  王安石好厉害,王安石好屌,王安石好了不起!各种惊怪莫名的思想开始冲击宋神宗的精神世界,小家伙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我做了皇帝,一定要好好用好这个人才。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20岁,血气方刚,恨不得一口气收回燕云十六州,灭掉辽国,一统天下。

  但朝廷都要么只会谈诗论道的长胡子老头,办起事来磨磨叽叽,要么就个个玩流行歌曲(宋词)包养流行歌手(青楼),没一个能干的!

  对了,王安石在那里?快给我翻出来。

  王安石这时候,正在江宁做知府(南京市长),他正在各个市实验他的新法(效果还不错),玩得不亦乐乎,听到小皇帝召见,糊里糊涂地进了翰林院(中央党校)。

  回到京师后,王安石见到了韩维,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王安石听韩维说完之后,一直没有说话,默默地走回家。

  但据说家人见到他,等他把双手从袖子里拿出来以后,掌心里全是汗水,后背湿透。

  机会终于来了!我王安石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

  是的!丑男终于等到了春天!

  王安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信徒洗脑。

  21岁的宋神宗终于见到了47岁的王安石,他比偶像还要激动,等待着偶像开始传道。

  王安石滔滔不绝地跟宋神宗陈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政治框架,规划出一个富国强兵的美好世界,他把宋神宗比喻成唐太宗(戴高帽),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艰忍不屈向朝廷恶势力做斗争的五好中老年人(那时候算),现在他们要联起手来,摧毁旧世界,奔向新天堂。

  最后他说:

  “天地不可畏,祖宗不可畏,人言不可畏。”

  他还说:

  “哪怕有再大的困难,再多人阻止,我们也一定要让大宋富强,抗争到底。”

  小皇帝涨红着脸表示赞同:“一定要抗争到底,一定要施行新法!谁阻拦我们!我们就摧毁他!”

  大宋,即将迎来剧变!

  熙宁六年,1069年,47岁的王安石升参知政事(副总理),出于富国强兵的梦想(这是真的),开始变法。

  大宋迅速陷入分裂,第一个分裂的是官场。

  王安石的变法迅速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强烈狙击,王安石马上一把鼻涕一把泪跑去小粉丝宋神宗面前:

  “我们这都是为了国家啊,你看这么多人不知好歹,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肯变法。”

  小粉丝宋神宗立刻被偶像忧国忧民的情怀打动了,他再次握紧了双拳:

  “谁阻止我们?说,站出来!”

  很快,反对王安石的大臣被放外或流放了一批。

  马上又起来一批。

  再流放。

  再起来一批。

  再再流放。

  满朝文武咬牙切齿跟王安石对抗,王安石咬牙切齿一个个削,往死里削。

  为什么变法会招制这么多人的反对,为什么王安石这么执意要变法,我会在后面慢慢跟大家分析,这里先讲双方阵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当时叫新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当时叫旧党,我列了张表,方便大家阅读后面的内容。双方阵容如下:

  新党:

  宋神宗(王安石粉丝团团长,大宋最高权力中心)

  王安石(知识渊博的偏执狂,丑男,有主角光环)

  吕惠卿(王安石重要助手,不要脸的小人,大贪官)

  曾布(王安石重要助手,力挫韩琦)

  章惇(王安石重要助手,奸臣,几乎治死苏轼)

  王雱(王安石儿子,捞了不少油水)

  邓绾(两面三刀的墙头草)

  吕嘉问(王安石安排,统治全国的商业之王,你可以把他想像成马云或者王健林X10)

  旧党:

  司马光(旧党领袖,史学家,擅嘲讽技能)

  韩琦(王安石老上司,除了长得帅没什么其他优点)

  曾公亮(心灵脆弱的老实人)

  富弼(三朝重臣,活了80岁的老妖怪,那可是一千年前啊)

  苏轼(大宋第一文豪,几乎所有人都在内心深处忌妒他)

  张方平(重臣,打心眼里看不起王安石)

  欧阳修(看走眼悔青肠子的文坛领袖,老油条,朝廷上几乎每一个人都跟他有关系)

  韩维(没错!你没看错!是一手把宋神宗培养成王安石粉丝的韩维!最后他也反了)

  郑侠(安上门保卫科科长,改变历史的小人物,非常非常重要)

  现在两边阵容这么一露脸,受过普通教育的中国人一定觉得旧党这些人的名字特别眼熟,亲切,一看就是好人,而新党这拨人,似乎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而且你可能还听说蔡京这种人就是新党后面的台柱子,看过《水浒传》的就更来火了……

  但那时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忠是奸,像苏轼这种人,肯定天天摸着胡子自责:“今天上朝某某某又随地吐痰我没有去阻止,我一定是个奸臣啊。”而吕惠卿这种人,肯定天天摸着胡子自恋:“妈的今天推青苗法推得好,又赶走一帮泥腿子,老子只是顺便又占了几百亩地,老子一定是个忠臣。”

  我们不能用今天跨过一千年漫漫长河的眼光去分析当时的景况,当时谁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什么定位,大家只是凭感觉凭良知凭利益在做事情而已。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我们的知名老熟人会反对王安石变法?

  我们来看看,王安石到底做了什么,才让整个朝廷的一半重臣都要跟他拼了。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个统称,具体的是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裁兵法等等,我知道你们看到这些名字就头疼,我以前要背这些名称时,也是恨不得掐死历史老师的,没关系,不用记,我们分析事物就行了,我们先来讲青苗法。

  这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法。

  也是最大的一个悲剧。

  王安石以前做县长市长时,尝试过青苗法,效果还不错,有案例在,跟小皇帝吹牛时讲得有声有色,小皇帝满脸花痴状瞬间就信服了。

  但这个法在一个市执行,跟在一个国家执行,完全是两回事。

  打个比方,你要把新加坡治理得井井有条,不是很难,但你要把整个中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就非常非常难。因为地方小,人少,好办事,容易操控到各个细节,但地方一大,人一多,场面就很难控制了。

  能够控制这种大场面的人,在北宋时期,肯定不是王安石。

  但王安石却不这样认为。

  他至少要试一试,证明自己是HOLD住的。

  先从青苗法开始吧。

  青苗法简单一点说,就是老百姓哪年收成不好,政府帮把手,借钱给他,第二年老百姓就连本带利还给政府。

  听起来很简单,而且蛮好一个想法,在一些县市执行时,效果不错。

  一用到全国马上就变味了。

  首先,这个贷款利息是20%!现在中国大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5%,这已经接近黑社会放贷了,各级政府在下面再动点手脚,放贷还不是按一年一放,是按一年两次收成,一年两放,结果到第二年,很多农民的还贷利息变成了40%!这还不算,你要贷钱,还要打通政府各级官员,一路塞钱,否则就磨你一年,钱还没拿到就先交利息,不服?再拖你半载先。结果导致借一年贷,农民伯伯们第二年要还150%,比如我今年找政府借了10000元,第二年就要还15000元。

  那我不借总行了吧?

  不行!

  王安石先生大手一挥,不行!

  各级政府都有贷款任务,必须完成贷款!完不成的就降职,完得成的就升职!KPI制度在这挂着,你们各级地方政府自己掂量掂量。(像不像大跃进)

  插一句,宋朝官员薪水之高,大概是全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了,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包拯,最高做过副总理,我计算过他当时的月薪(注意只是月薪),按2015年购买力算,是人民币100万每月!当时一个市的市长月薪20万,一个县的县长月薪12.5万,所以当官的特别有动力往上爬。

  王总理既然设了这样的KPI,那大家就两眼一抹黑,为了更高的薪水,冲吧!

  但实事上,大多数农民是不愿贷款的,谁吃饱了撑着跑去贷50%利息的款啊,政府也不太愿意贷给农民,怕他们还不起,大多数地方政府想贷给富人,但富人不需要,怎么办?上头是要求必须贷款出去的!那出个保人制度呗,甲家要贷款,就要乙家来做保,然后甲家还不起贷款时,乙家就一起处罚,被没收田地。一起被赶出去做流民。

  农村瞬间就崩溃了。

  因为这个强迫的高利贷青苗法,几年时间,大宋出现了几百万的流民,他们被政府没收的土地,被新党高层改一改账本,最后变成了某些人的私人财产,比如吕惠卿,原本家里只有几十亩地,做了新党要职,突然有了几万亩地。

  曾布跟王雱一看,不行,我们也是要员,不能少拿。账本拿来,让我改一改。

  章惇一看,得,你们也伸手了,我就不落后了。

  王安石变法期间,新党高层暴富,除了王安石。

  王安石不爱财,他一发了工资(每月一百万人民币),就把钱分给亲友让他们花,他常年穿着旧衣服,不坐轿,从来不买LV,也不爱美色,夫人给他买了房小妾,他看都不看就送回去了。

  王安石整个人生只想证明一件事:我是对的!我的政策是对的!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完成,让大宋富强!

  你们谁都阻止不了我,无论是谁!

  来吧,朝廷守旧的官僚们!毫无效率的政府部门们!你们不愿执行新法,我就用KPI压死你们!你们阴奉阳违,我就提拔听话的下属治死你们!大宋在我手里必将走向富强!

  我是对的!我一定是对的!

  一个偏执狂就这样诞生了。

  青苗法执行期间,已经退休在家挂职赋闲的老干部韩琦坐不住了,他在乡下呆着,眼看着老百姓都没了田地欠一身债卖儿卖女,韩琦的正义感涌了上来,赶紧给皇帝小儿发了一封长篇邮件,论述青苗法的破法性。

  在这之前,已经有好几波勇敢的大臣上书过皇帝,不过都已经被王安石削死几波了。

  但韩琦不同。

  韩琦是前总理,资深党鞭,能文能武,写得一手好文章,看得神宗小皇帝频频点头,爱卿写得好啊。王安石这边一看形势不对,大家伙儿左右张望,你推我,我推你,眼看没几个人做声,青苗法也保不住了。

  就在司马光准备庆祝的时候,曾布突然站了出来。

  曾布在朝堂之上对韩琦的文章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驳,他是天生干律师这行的料,口若悬河,智急谋深,将旧党这些擅写文字,但口才笨拙的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小皇帝又开始忍不住频频点头,爱卿说得好啊。

  司马光都急了:皇帝大人,咱们别争了,派人出去看看不就知道了。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啊。

  小皇帝又频频点头,有道理,来人啊,派几个得力的死太监出宫,看看民间情况。

  去了两个死太监,在外面逛了一圈,这两死太监深知王总理削人的本领,不敢说实情,讲了一堆老百姓热烈拥护中央红头文件的粉饰之词。神宗皇帝两手一摊,对司马光们讲:你们看,群众还是很拥护的嘛。你们谁再闹,就去海南岛挖沙子去(苏轼真挖过)。

  旧党们就再也不敢闹了。

  青苗法就这样糊里糊涂执行了下去。

  做为农民银行的青苗法基本失败了,那其他新法呢?

  很糟糕,相当糟糕。

  现在我们来聊聊均输法。

  均输法是王安石那根轴脑子想出来的一个非常奇葩的法案。王安石是读书人,从没做过生意,他觉得天下商人都是奸商,哄抬物价,赚取暴利,投机倒把(现在都是褒义词),这些人怎么能赚这么多钱?一定要好好收拾一下。

  然后王安石出手了,他把吕嘉问安排成全国商业的统治者,从此以后,每个城市的批发市场你们老百姓不用做了,政府做!零售你们也不要做了,政府做!剔头的做包子你们还是可以做的,但别以为你们是鸡毛蒜皮我就会放过你们,交重税来!

  这次崩溃的是城市的经济系统,和中低层次的市民。又有一波交不起税的正常百姓沦为了流民(其实就是到处要饭)。

  政府去管批发市场这种变态的事情都发生了,为了与老百姓抢这种蝇头小利,神宗皇帝虽然坐在深宫里,都能感觉到老百姓的口水喷到了自己脸上。

  同时,吕嘉问暴富(咱就不用说原因了)。

  在创造一个个大富豪与几百万流民的同时,王安石还不忘推行保甲法。

  保甲法主要就是练民兵和连坐,这是商鞅当年玩过的老把戏,这招在秦时还有用(秦就是斯巴达这种国家),但宋就完全没用了,把老百姓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每户出男丁来当民兵,其实这些民兵练了其实也没点卵用,战斗力太差,根本没机会上前线杀敌(政府自己也从不用),抓赌扫黄都用不上,小后生们天天教阅(训练),受尽长官欺辱,又不能回家干农活,就开始自残,或者逃亡,为了躲避保甲法,年青人甚至砍断自己手脚,河北一带老百姓不堪教阅骚扰,民兵当着当着牙一咬就起义了!

  连坐就厉害了,这招也是王安石向自己的人生偶像商鞅学来的,一人犯法,全保同罪,全社会人人自危,完全没一点法制意识,商鞅最后就是死在这条自己制订的法律上。

  其他那些新法,最后差不多也落得同样的效果。

  王安石的这些新法,推行了八年,朝廷上上下下,也争吵了八年。

  宋神宗终于感到疲倦了。

  从老子当皇帝那天开始,你们就天天吵,吵到现在还不停,老子才29岁啊,就已经被你们吵得神经衰弱了!你们到头何时是个头!

  内心千疮百孔的宋神宗终于开始对自己的偶像产生了厌倦,并且走向了怀疑。

  最后,两个人站了出来,扳倒了王安石。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都不是旧党。

  第一个人是吕嘉问,王安石一手提拔的亲密战友,新法执行的先进代表,王安石最信任的人之一。

  王安石有个巨大的弱点,他不擅长识人。

  吕嘉问对宰相这个位置,已经思慕很久了。

  为了暗中扳倒王安石,吕嘉问把他与王安石之间的信件,递给了宋神宗。私人信件说话,自然不会那么客气,提及自己的小粉丝,估计王安石在信件里还颇有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宋神宗年轻的内心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他久久也不能相信,自己天神一样的偶像居然这样对自己----就好像《笑傲江湖》里的岳灵姗,被林平之刺死时的心情一样。

  其实这是吕嘉问第二次叛自己的上司,第一次是吕公弼(吕嘉问曾祖父)上书皇帝陈述新法弊端,吕嘉问居然提前把奏章偷给了王安石(真是孙子啊),王安石至此开始重用吕嘉问,连曾祖父都出卖的人王安石也敢用,说明他确实不会识人。

  第二个是个小人物,但注定名垂青史。

  皇宫某保卫科科长郑侠先生,请上台吧。

  郑侠是个卑微的小官,他原本可以上班下班,打卡领薪,老婆孩子热炕头,偶尔拦截一下上访群众,小日子过得也还算凑和。

  但郑侠看到了市街上衣不蔽体的流民,见到了田野间浊泪纵横的老农,也看到了被官府追赶的小贩,眼前发生的一切让郑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写作水平估计也不过关,就画了一幅《流民图》,在画中,他记录了全家饿得面黄肌瘦沿街要饭的农民,有因为欠债被官府带上脚镣上山砍柴的小贩,还有为了躲避当民兵当街自残的年青人,郑侠把新法执行后混乱的社会状况都画到了图里,等待着递交给宋神宗。

  他先是找到了宫里的太监,但是别人不敢冒着砍头的危险递文件,死太监们还嘲笑了郑侠的无知:你这么小的官,也居向皇帝递报告?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吧。

  只是肯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接着郑侠找到了向皇宫递邮件的驿站,这次人家终于肯了,驿站的人问他:要是皇帝看了《流民图》发怒,把你杀了怎么办?

  郑侠说:从我画这幅图开始,就已经没打算能活多久了。

  驿站的人静静地看着这个无比卑微的保卫科长,突然跪下来,向他磕了三个头。

  我代天下,以谢先生。

  文件终于递到了宋神宗手里。

  宋神宗震惊了!深深地震惊了!

  国家居然乱成了这个样子,你们居然一直瞒着我!

  你们TM的原来都在给老子洗脑!你们TM的原来都当老子是白痴!

  宋神宗冲到后宫,找到了太后和弟弟歧王,将画卷呈给两人看,宋神宗怒气冲冲说话的方式使他和祖母以及弟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端茶水的太监都不敢进门。

  最后,太后说:这些乌七八糟的事都是王安石惹出来的,你自己决定吧。

  宋神宗不再说话了。

  他的心历路程和后来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很像,他们很年轻时都有一个精神偶像(万历是张居正),他们天真而善良,倔强而幼稚,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偶像完全是另一回事时,心碎得都跟饺子馅似的。

  好了,你们都别闹了,到此为止吧。

  第二天早上,王安石罢相,新法几乎尽废。

  虽然王安石次年又当了一年宰相,虽然残忍的王雱,尖嘴利牙的曾布,死不要脸的吕嘉问还在斗来斗去,新党与旧党的吵闹也沿续到北宋灭亡,但整体上来说,王安石的舞台已经失去,变法基本失败。

  后面的事情,我们就不再详谈。

  1076年,王安石32岁的儿子王雱病逝,1086年,65岁的王安石在江宁(南京)病逝。

  故事基本结束,现在,我们坐直身体,整理思路,先来点评一下王安石这个人。

  大多数看来,王安石是一个好人。

  从传统道德观来看,王安石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好人,他不贪财,不好色,不坐轿,粗茶淡饭,勤奋好学,刻守底线,苏轼遇难时,他当时已失势,毫不犹豫为苏轼说话,虽然攻击政敌,但从不置对手于死地,司马光都觉得,王安石的人品无懈可击,他会为了心中的理想不顾一切,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但在我看来,王安石不是好人。

  我对好人的定义,跟普通人的不太一样,在我这里,好人不仅仅应该是道德优秀,也应该人格优秀。

  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是人品有问题,而是人格有问题。

  王安石的人格,有着巨大的问题。

  他是知道新法有错误的,也知道新法对百姓伤害很大,但他在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自己一定是对的。

  我是对的!哪怕伤害再多人,我也觉得我是对的!我一定要证明自己!我就是对的!

  世界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正义这一边,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清洗苏联的斯大林觉得自己是正义的,灭绝人性的波尔布特也觉得自己是正义的。

  他们都打着正义与理想的旗帜,然后对别人说,你看,我是对的!

  其实分清楚是不是正义很简单,就看你有没有伤害到别人。

  王安石伤害到了大宋,深深地伤害到了整个国家。

  他是知道的。

  但他绝不会承认,并且一定要干到底。

  所以我在前面介绍他的时候,说他一根筋,死脑子,轴。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出政绩的都是奸诈的权臣,个个都不单纯,越单纯的人越容易搞坏国家,譬如王安石和海瑞。

  我甚至能在他们固执的本性后面,闻到自卑的气味。

  我们就简单来总结王安石这个人吧。

  他是一个人格败坏的好人。

  最后的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王安石变法这件事。

  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要带着更加宏观的思路去分析历史,不要仅仅去看历史上某一件事情,这样会有更加有趣的发现,现在,我们带上鹿帽,叼上烟斗,拿起放大镜,一起来分析历史吧。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人的每一次变法,都是失败的,包括商鞅变法。变法能不能成功,是看这个法可不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是不是真的改变了国家的格局,否则不叫变法,只能算特定时段的一种政策。商鞅的变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大格局,后来压根人没人想用他的法来治理国家,所以他也不能算成功。

  但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很像,他们都是国家极权主义(我发明的词)。就是国家垄断一切,老百姓你们就乖乖听话就行了,什么都听我的,吃饭也好,走路也好,结婚生孩子也好,喝下午茶也好,什么都要归国家管。

  我觉得能想到这种管理模式的人,都是喜欢把人民当白痴来看的。

  但往往这种人,自己就是白痴。

  市场越具有流动性,市场越有活力,越有竞争,发展越快,哪一块要管,哪一块就是死水一潭,比如朝鲜。这一点我们现在都懂的。所以那些喜欢操闲心的政客,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好吗?

  关于变法这件事,还有一点,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我觉得,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个人,活在这个世上,只为了一样东西,就是利益和资源,再简单一点说,就是钱。王安石变法,主要就是为了钱---宋仁宗执政时,政府支出是收入的三分之一,朝廷年年盈利,到宋神宗执政第一年,支出与收入刚好持平,所以王安石变法第一件紧急大事,就是钱!

  为了钱不是贬义,我觉得为了钱是褒义,追逐金钱与美女总会使人朝气蓬勃。

  一个国家追逐金钱,有三种方式存在。

  第一种是抢钱。

  比如欧洲中世纪十字军那帮屌丝,就是去抢当时阿拉伯的高富帅,比如西班牙人驾着破船到全世界到处去抢黄金白银,比如蒙古人全世界到处杀人放火,就是抢钱。但事实上,所有靠掠夺起家的国家都不长久,无法进化到下一个阶段,而且很难说是文明国家。

  第二种是存钱。

  中国在宋时,国库最顶峰时入白银一亿两,明朝时一般是一千五百万两(明粉们很失望吧),清朝末年也能达到六千万两(但人口多)。印度人也一样,喜欢存金子,国库里最高藏金六千两百万块,日本朝廷现代化之前,存金一千零三十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一千六百万块。这些钱最后都烂在国库里了,只具备保险的作用,并没有直接投入到经济生活当中,使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与财富增加。就好比一个富有的铁公鸡,拼命存钱但舍不得消费。

  第三种是生钱。

  这是人类经济生活非常重要的阶段,生钱是说整个国家有良好的金融造血机制,钱会越来越多(注意这一句),而不是固定的一个值。比如说,在清朝,一个人有两三万两白银就算是很有钱了,换算成今天的价值,大概也就是200万人民币左右,这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大量家庭的财富是超过这个数的。

  为什么人类会越来越有钱了呢?

  因为整个国家的社会机制越来越完擅,股票,基金,地产(就是你家房子),债券,保险等等等等越来越容易激活社会财富。

  而要完成这一个庞大的现代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

  这个基础,叫做信用。

  而在中国,最没有信用的人,就是皇帝。

  因为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找谁借钱都可以赖债,说不定还砍了你脑袋(比如朱元璋这个土鳖),皇帝是第一个破坏信用制度的人,所以削弱皇权,才能建立信用制度。

  欧洲的近代史,就是一个削王权,建立国家信用制的过程。无论法国人也好,英国人也好,都忙着劈死皇帝或者赶跑皇帝,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开议会,说我们要建立信用,大家好赚钱。

  是的,赚钱没什么可耻的。就算说得冠冕堂皇的民主,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为了限制政府收税的权力而已。

  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是不可能为国家生钱的。

  司马光和王安石代表了政府的两个政策,一个觉得应该节流,一个觉得应该开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在社会整体财富没办法激活之前,所谓的开源,王安石跟商鞅是一个意思,就是抢钱!夺取民间财富,压制民间生存空间(商鞅能成功是因为秦国变态),跟老百姓过不去,让政府权力极端化,所以我把王安石这一套,叫国家极限主义。

  王安石注定是不能成功的,整个社会还没有进化到需要削皇权的阶段,国家的金融架构是固定的,不是激活的,你所谓的变法,只是抢钱而已。

  王安石先生,你面前的格局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我现在隔着一千年在笔记本面前敲字有点欺负你的意思,但为了向读者解释清楚,我还是要讲一点道理的,你前面的路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应该明白?

  我明白。

  那你还变法吗?

  一定要变法!

  为什么?

  我是对的!我一定是对的!

  好吧,去完成你的理想吧,祝你好运,王安石先生。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寄曾子固二首

宋代 王安石

严严中天阁,蔼蔼层云树。
为子望江南,蔽亏无行路。
平生湖海士,心迹非无素。
老矣不自知,低徊如有慕。
伤怀西风起,心与河汉注。
哀鸿相随飞,去我终不顾。

至开元僧舍上方次韵舍弟二月一日之作

宋代 王安石

溪谷溅溅嫩水通,野田高下绿蒙茸。
和风满树笙簧杂,霁雪兼山粉黛重。
万里有家归尚隔,一廛无地去何从。
伤春故欲西南望,回首荒城已暮锺。

英宗皇帝挽辞二首

宋代 王安石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送方劭秘校

宋代 王安石

南浦柔条拂地垂,攀翻聊寄我西悲。
武昌官柳年年好,他日春风忆此时。

和御制赏花钓鱼二首

宋代 王安石

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
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
珠蕊受风天下暖,锦鳞吹浪日边明。
从容乐饮真荣遇,愿赋嘉鱼颂太平。

愁台

宋代 王安石

颓垣断堑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河势东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语斜。

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