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输给了谁

王安石输给了谁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

  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时代,农民的日子过得相当艰苦,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通过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中介绍了“青苗法”的内容:官府向农民放贷,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年息两千。这个利率明显低于民间的高利贷。然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牟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却耍小动作。他们春季和秋季各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收回,取利两分,这样年利就达到了四分。有些地方利率之高,竟达到原来设定的35倍。加上农民向官府借款,要申请、审批,手续繁琐,个个关节都必须求人、支付好处费,农民的负担反而比“变法”前更重。“变法”期间,就曾发生过东明县一千多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件。

  公道地说,如果执行不走样,“青苗法”确实不失为一项好政策,它既有利于充实国库,更可以调节贫富差距。当年,王安石在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做县令时,就按“青苗法”的内容操练过。史书记载,他“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区域“试验”做基础,王安石对“青苗法”的实施才底气十足。然而,王安石忘记了一点:在一个县推行“青苗法”,只要做县长的王安石品质高尚,具有足够的威信就行了,因为他本人就是执行者;而在一个国家推行“青苗法”,则需要整个官僚集团的廉洁作为保证,毕竟此时的王安石是决策者,而不是具体的执行者,当时的政治体制恰恰不能让官员做到最基本的清廉。于是,历史也就开了这样一个玩笑:王安石做县长推行“青苗法”,能够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王安石做参知政事(宰相),想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推行“青苗法”,反而惹得天怒人怨。

  在专制社会,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只要通过拍马溜须、跑跑送送之类的方式就可以确保自己官位的稳定,于是官员对老百姓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敢用权力大肆牟取私利,好经被和尚念歪的事也就屡见不鲜了。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北陂杏花

宋代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仲元女孙

宋代 王安石

双鬟嬉戏我庭除,争挽新花比绣襦。
亲结香缨知不久,汝翁那更镊髭须。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於舟中

宋代 王安石

淮口西风急,君行定几时。
故应今夜月,未便照相思。

即事三首

宋代 王安石

昏昏白日卧,皎皎中夜愁。
明月入枕席,凉风动念帱。
蛬蝉相鸣悲,上下无时休。
徒能感我耳,顾尔安知秋。

西风

宋代 王安石

少年不知秋,喜闻西风生。
老大多感伤,畏此蟠蟀鸣。
况乃舍亲友,抱病独远行。
中夜卧不周,恻恻感我情。
起视天正黑。
弱云乱纵横。
似有霰雪飘,不复星斗明。
时节忽如此,重令壮心惊。
谅无同忧人,樽酒安可倾。

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

宋代 王安石

紫荆山下物华新,只与都城共一春。
令节想君携绿酒,故情怜我踏黄尘。
泔鱼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未路身。
欲寄微言书不尽,试寻僧阁望西人。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