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麦㙦镇的晓坑村西侧的故村(老居)有座宋朝古建筑――“魁星楼”。据该地宋氏族谱记载“距今已九百多年”,当建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在这里发生了一段王安石与魁星楼之间的故事。
相 识
魁星楼高三丈九尺许,共三层。一层为木柱式砖瓦结构,基稳脚牢。大门脑(额)上,凹状长形白底斗方内有王安石墨宝“魁星楼”三字。二层谓“文昌阁”,村里人说以前是供奉“文昌君”神位和孔夫子的地方,为顶礼膜拜之所。三层称“梅溪堂”,缘于当地土生土长的名士宋义(1357年一1427年)。邑人“浩然正气”的明朝大忠臣练子宁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曾作《梅溪草堂序》:“由豫而南,水行三百里,有县曰新淦。由县城而东,陆行五十里,有地曰故村,宋氏一俊(宋义字)之所居也。宋固士族,一俊尤嗜书。喜从先生长者游,明经饬行,日有闻矣。于是更筑室于其所居之东,以为读书之所。而取唐文贞公赋梅之意,名之曰:‘梅溪草堂'。”原为存藏宋氏谱牒和收集当地乡贤、文人的遗稿著述之地。四面还分设“听松涛”“览冬雪”“望明月”“迎紫阳”四个观景台。
岁月的风雨使魁星楼斑驳凋零,柱朽棂腐,缺门少窗,失去了当年的雄姿风采。但耸立楼外的郁郁葱葱的古樟和“红于二月花”的丹枫,仍焕发着勃勃生机,不甘寂寞,似乎在召唤着今人的关怀与重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其父王益曾为“江西十八古县”之一的新干令。王安石随父到新干生活了近十年。还曾到仰止书院读书,对宋玘有所闻,与宋郊、宋祁相识、相知、相交。后因父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留关ア”,王安石才离开新干。
作诗题字
王安石这位“二度宰相”、北宋政治改革家,虽身居仕宦,却布衣品行,不忘与乡野孩子的交情。特别是得知儿时玩伴宋郊、宋祁“双并第”取得了功名,又兴办了书院,更是高兴。“二宋”鸿雁传书.,写信告知远在韶关的王安石:故村父老想建栋鼓楼,纪念先贤。想请他取名并题字。王安石欣喜不已,回忆起幼时在仰止书院的岁月,不觉诗兴大发。又临新春,开怀吟咏,一气呵成,作诗二题六首。
迎春三咏
(一)
洗雨吹风一月春,山红漫漫绿纷纷。 褰裳远野谁从我,散策空陂忽见君。
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因嗟涉世终无补,久使高材壅上闻。
(二)
东风渺渺客天涯,病眼先春已见花。
远欲报君羞强聒,老知随俗厌雄夸。
穷通往事真如梦,得失秋毫岂更嗟。
邂逅故人唯有酒,醉中衣帻任欹斜。
(三)
城中灯火照青春,远引吾方避纠纷。
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愁寻径草无求仲,喜对檐花有广文。
邂逅一樽聊酩酊,声名身后岂须闻。
忆古村
(一)
远迹荒郊谢俊豪,春风谁与驻干旄。
故交重趼恩何厚,新句连篇韵更高。
美似狂酲初啖蔗,快如衰病得观涛。
久知坯治成天巧,岂与人间共一陶。
(二)
无能私愿只求田,时物安能学计然。
凿井未成歌击壤,射熊犹得梦钧天。
遥思故国归来日,留滞新恩已去年。
携手与君游最乐,春风陂上水溅溅。
(三)
山陂畴昔从吾亲,诸父先生各佩纷。
零落长年谁语此,迟回故地却逄君。
衣冠偶坐论经术,襁褓当时刺绣文。
更怪高材终未遇,有司何日选方闻。
这六首诗连同题好“魁星楼”三个字的全开麻纸,一并寄给故村宋郊、宋祁兄弟亲启。王安石还附六幅红笺说明:“郊、祁书友及故村父老乡亲:歪诗请赐教。关于贵村建楼取名、涂鸦事,吾觉得‘魁星楼’较妥:一则‘魁’乃头名,魁星即北斗。听说二书友父辈共七兄弟,且多功名,以应。二来听说你二人・双双并第’,功名荣身。亦也。三是故村文人辈出,群星耀祖,故谓‘魁星楼’当不虚。”
宋郊、宋祁收到王安石赋诗来信和“魁星楼”题字,高兴得手舞足蹈。这一消息迅速在故村传开,村人皆欢。鼓楼落成,隆重庆祝。吹吹打打,鼓乐齐鸣,万分喜庆。古樟雕刻的“魁星楼”牌匾披红挂彩、游行四邻,后端庄置于该楼正厅上首。又白底黑字描于该楼大门脑(额)正中长形斗方中,四角描红。“魁星楼”更显壮观、气派,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乡贤文人络绎不绝,名人雅士争相观瞻,宋氏族长、房长捻须欣然。成为新干当时轰动一时的乡间盛事。忽有一观者问:“怎不见王安石署名落款呢?”众人皆惑。却有个十龄童,据传是宋玘之孙,指着“魁星楼”题字的左下角,这里有一“凹"”图,说:“像半边山。”对王安石号“半山”,几位年稍长的书生说:“不错,不错。”众人笑赞,夸王安石“古怪”(新干方言,“聪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