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与范仲淹神秘长谈,王安石想拜他为师:一生“出淤泥而不染”并不难

与范仲淹神秘长谈,王安石想拜他为师:一生“出淤泥而不染”并不难

  


 

  嘉佑八年(公元1063),四十七岁的周敦颐在宴会上写下这篇《爱莲说》的时候,是否想起十五岁那年在凤凰山下种下的那一片莲花。

  那年的周敦颐,丧父,丧姊,丧弟,和寡母两人同住舅舅家。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陪伴他的只有凤凰山下的一从莲花。

  天圣八年,周敦颐的父亲因病去世,他随母亲奔波两个月,来到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家。

  舅舅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少年。

  在舅舅的许可下,他在门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在莲花的陪伴下参经悟道。

  对着莲花读书悟道的平淡日子,周敦颐过了整六年。

  不过周敦颐似乎不太在意。这六年间,除了伺弄莲花和读书悟道,他好像什么都不在意。

  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

  ——周敦颐《书舂陵门扉》

  周敦颐十四岁时做过一件大事:带着衣物书本锅碗瓢盆,前往离家四十里以外的月岩,无须师长同窗,只有一个仆人陪伴,就那样在岩洞中读书思考。

  一个单薄的少年,以书为媒介,与古往今来儒学大家交流,在灰暗冰冷的岩壁间,领悟世间至道。

  这件事,史称月岩悟道。

  从十四岁那年拜别父母前往月岩,到如今对莲读书,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单纯的心境。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周敦颐《暮春即事》

  学问如孔子,也有周游列国的经历,天意也不准周敦颐这样一味读书,给了他一个入仕的机会。

  景祐三年,舅舅郑向带来一个好消息:朝廷恩荫,可准许一个子弟出来做官。

  这个做官的机会,落到了周敦颐头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恩荫为官的周敦颐不是躺在长辈功劳簿上的草包。

  也正是因为他的满腹才学,作为小小主簿的他从无数适龄子弟中脱颖而出,被当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看中,招为女婿。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好舅舅从中做媒。

  升官娶妻,最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不过好景不长,次年,周敦颐的母亲和舅舅相继去世,他依母亲遗嘱,将母亲与舅舅同葬,之后的三年一直在润州鹤林寺守丧。

  守丧期间,鹤林寺来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名叫范仲淹。

  那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那时五十来岁,因废后一事遭贬谪外放离京。

  范仲淹留宿鹤林寺,史书并未记载两个人谈了些什么。

  我们可以猜猜,那个喊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悲愤老者,对当时二十来岁,一心向道又心如止水的周敦颐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自己所研究的道,难道就只是玄之又玄的刻板文字?

  当然不是。

  康定元年,三年守丧期满,走出鹤林寺的周敦颐,已经不止满足于从书本里悟道,他从范仲淹身上看到了什么叫“经世治国”。

  这一年,他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他用极高的悟性,将所掌握的“道”与做官相结合,政绩颇佳。

  宋氏记载: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这块发光的金子在四年后被朝廷发现,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在南安军任职期间,周敦颐的上级通判军事程珦十分赏识他,夸他“气貌非常人,与语果为学知道者”。两人相谈甚欢,以至于程珦叫他的两个儿子也拜周敦颐为师。

  这两个孩子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

  这对兄弟就是后来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周敦颐虽一生没做过大官,但却引得不少人想拜他为师,比如王安石。

  庆历二年,王安石授淮南节度判官,那年周敦颐丧期刚满,才回到洪州做官。

  王安石来拜见周敦颐,两个人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锐气正盛,周敦颐要挫挫王安石的锐气,故意闭门不见。

  王安石这个拗脾气,吃了三次闭门羹之后终于怒不可遏,摔门而去,临走撂话说“不教拉倒,我自己学!”

  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候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荆公恚曰:“吾独不可自求之六经乎!”乃不复见。余谓濂溪知荆公自信太笃,自处太高,故欲少摧其锐,而不料其不可回也。然再辞可矣,三则已甚。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周敦颐四十四岁,东归时,王安石正在江东提点刑狱任上,已经三十九岁了,号称对儒学很精通。周敦颐和他相遇,二人一连几天交谈,不分昼夜。回去以后,王安石认真思考他们交谈的内容,以至于忘了吃饭和睡觉

  此时离两人上回见面,已有二十年。

  王安石虽已不复当年“不可一世”的模样,可仍旧骄傲地称自己“通儒”,周敦颐没批评他,就是拉着他说了一宿话,第二天,王安石把他说的话拿出来细想,想到废寝忘食。

  茂叔闻道甚早。王荆公为江东提点刑狱时,已号称通儒。茂叔遇之,与语连日夜。荆公退而精思,至忘寝食。——程颐《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遗事》

  不知周敦颐和王安石谈话时,有没有想起范仲淹,同样是激进的官员,王安石和范仲淹实在有太多的相似。

  二十多年前的范仲淹,二十多年后的王安石。

  一个影响他,一个被他影响。

  回首这二十多年来在官场中对道的坚持,他自问做到了问心无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任所寄乡关故旧》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周敦颐已经走不出庐山了。

  莲花峰下有一条溪流,他取名为濂溪。

  濂=清+廉,又谐音莲花。

  为官多年,他的喜好仍停留在十六岁来到舅舅家那一年。莲花峰,濂溪,《爱莲说》,他本人也应了那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像陶渊明的菊,傲骨天成;李白的酒,恣意洒脱,周敦颐的莲也和他的人一样,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人对于他一生坚持之道的诠释。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周敦颐《石塘桥晚钓》

  他一生做过最大的官只是一个虞部郎中,依他的能力,本可以做到更高位,可他没有,甚至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看见不想做官的牢骚。

  为官非他所愿。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周敦颐《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少年丧父姊弟,青年丧母舅,中年丧发妻,晚年面对着满莲花,徒留悲叹。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天地静穆,无有回音。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太湖恬亭

宋代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入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

宋代 王安石

綵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更悽然。

书定林院窗

宋代 王安石

道人今辍讲,卷祴寄松萝。
说波罗密,当如习气何。

送石赓归宁

宋代 王安石

虚名误长者,邂逅肯经过。
所操十余篇,浩荡决江河。
侧身朝市间,乐少悲惭多。
文章旧所好,久已废吟哦。
开编喜有得,一读瘳沉痾。
裹饭北城阴,永怀从晤歌。
又欲及岁晚,空堂扫丝窠。
稍出平生言,道艺相琢磨。
忽随雁南飞,当此叶辞柯。
去去梨岭高,想见青坡陀。
黄花一杯酒,为寿乐如何。
微诗等瓦砾,持用报隋和。

墙西树

宋代 王安石

墙西高树结阴稠,步屣穷年向此留。
白日屡移催我老,清向一至使人愁。
纷纷暝鸟惊还合,渺渺凉蝉咽欲休。
回首旧林归未得,看看知复几春秋。

思古

宋代 王安石

古之士方穷,材行已云贵。
大臣公听采,左右不得蔽。
或从蒿藜间,人据廊庙势。
小夫不敢望,云我非其汇。
朝游儁者羞,暮出逢者避。
所以後世愚,人人愿高位。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