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职场中,没有最佳辩手

王安石:职场中,没有最佳辩手

  综艺节目《奇葩说》的火爆,让“辩论”也成了一件时髦事儿。看着优秀选手在台上唇枪舌战、火花四溅,许多网友大呼过瘾,表示像看“神仙打架”一样。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一个辩论大神,出现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你究竟是喜是忧?

  北宋朝堂上,就有位专业级辩手。他的名字,大家都熟,只不过许多人只知道他会“变法”,不知他还会“辩论”。他,就是王安石。以他那炉火纯青的辩论才华,搁在今天,那就是《奇葩说》的“BB KING(辩论王)”。

  用辩论姿态,表达观点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之后立刻把他仰慕已久的王安石召到京师,先委以翰林学士兼侍讲的职务。所谓侍讲,就是给皇帝读读书,讲讲课。结果开学第一课,王安石啥也没讲呢,先把课堂搅得一团糟。原因是王安石提出了一个请求——我能不能坐着讲课啊?

  要知道,自宋真宗乾兴年间以来,授课者给皇帝讲课时,必须要站着讲,而皇帝和侍者都是坐着的。王安石提议说,以后能不能让侍者站着,让讲师坐下?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有人附和,有人反对。经过一番争论,宋神宗难以定夺,只是事后悄悄的对王安石说:“以后你讲课那天就坐着吧。”不过,真让王安石坐了,他反倒不敢坐了。

  


  又一天讲学,大臣们都退朝了,皇帝单独留下王安石,对他说:“我有一些事情想和你慢慢讨论一下。我觉得,唐太宗是先得到魏徵,才开创了伟大时代。而刘备是先得到了诸葛亮,然后才有所作为,所以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出这样的杰出人物。”皇帝的言下之意是我想当明君,但是没有人,我想做事情,但是没有人。

  王安石反驳道:“魏徵和诸葛亮两人,可都是有识之士所不耻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况且,陛下若是明君,就自然能够吸引贤才。现在陛下觉得没有贤才,那是因为用人方法不当,待人诚意不够,所以你会觉得找不到贤才而让小人当道。”

  神宗反问道:“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不也有‘四凶‘吗?”

  王安石又说:“但是尧舜能辨别并惩处那些小人啊。如果纵容小人谗害忠良,胡作非为,贤才怎能留得住?”

  


  后来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神宗有一次对他说:“大家都觉得你只会经学理论,不懂具体事务,你怎么看?”

  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不过,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务了。”

  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的是什么呢?”

  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当务之急。”

  神宗认同,于是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相继问世。

  用辩论思维,掩盖问题

  众所周知,新法的实施,并不顺利,上上下下都怨声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依然摆出一副辩者姿态,强势反驳一切质疑之声。

  宋神宗问王安石:“听说新法颁布后,民间老百姓过得极其痛苦。”王安石反驳说:“冬天严寒,夏天暴雨,百姓不是也怨恨吗?”

  有开封百姓为了逃避保甲,不惜切掉手指、砍断手腕。神宗听说后,质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这些事我之前确实不知道,不过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今天士大夫对于新政,尚且吵吵嚷嚷感到惊异;何况二十万户百姓,必然会有由于愚蠢而受到别人蛊惑煽动的人,难道就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就不敢改革了吗?”

  


  熙宁七年,发生大旱,饥民流离失所。许多人认为,这是新法不得人心而遭到天谴,宋神宗也开始动摇了。这时王安石对宋神宗说:“水旱灾害不是什么大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我们只要做好人为之事就好。”

  神宗说:“这怎么能算小事?我之所以感到恐惧,也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现在从近臣到皇太后,没有不说变法有害的。两宫太后更是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

  王安石避重就轻地说:“近臣不知是谁,如果两宫传出这种话,那一定是向经、曹佾干的。”

  大臣冯京赶忙帮皇帝说话:“这事儿我也听说了。”

  王安石马上转移炮火说:“士大夫中不如意不得志的人都在冯京手下呢,所以只有冯京听到这些话,我反正是没有听说。”尽管王安石竭力辩驳,但不久还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用辩论技法,挑战常理

  王安石早年曾担任直集贤院,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有一次,有个少年得到一只用来“斗禽”的鹌鹑,他的同伴一时兴起也想要这只鹌鹑,少年不同意。同伴仗着两人关系好,就直接上手去抢。少年赶紧去追,结果在两人抢夺鹌鹑的过程中,少年把同伴打死了。随后少年被捕,开封府判其死刑。

  当时,王安石担任知制诰,负责纠察在京刑狱。得知此案后,他提出异议:“按照法律,抢和偷都算盗窃罪,他的那个朋友抢了就跑,其实就是盗窃,年轻人去追打,本质上是抓捕犯人,即使杀死,也不应定罪。"

  


  开封府不服,申诉到上级部门,上级部门经过严密论证,最终判定开封府断案有理。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属于弹劾不当,应被判罪。但此时王安石的贤名已是天下皆知,所以,朝廷为了顾及颜面,破例将其赦免。

  有一名妇女,因为厌恶自己丈夫相貌丑陋,在某天夜里拿刀砍杀丈夫,杀人未遂,但造成伤重。这起案件上报朝廷后,众人一致认为这名妇女应判死刑。但王安石却提出一个奇葩观点:要不是丈夫长得丑,也不会引发谋害案啊。所以,在这起案件中,应该定为从犯,减死刑二等论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辩论就是一场语言文字的游戏。你可以凭借各种脑洞和技法,去打动听众,惊艳评委。但是现实世界,可不是一场游戏。它有着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社会共识,由不得标新立异、肆意拆解。

  

  职场没有最佳辩手

  史书评价,“王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思路清奇且能自圆其说,这本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但是,如果观点本身存在偏颇,其后还坚持不懈地捍卫它,那么只会离真理越来越远。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吕申公无奈地叹息说:王安石也没有其他的不好,就是固执罢了。他也因此得一外号——“拗相公”。王安石写过一本《字说》,因为太多主观臆断而遭到众人批评。苏东坡为王安石“辩护”说:荆公的学问未必不好,只是他不应该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

  媒体人老梁曾在节目中感慨说,他了解到一些早年“大专辩论赛”出来的优秀辩手,在步入职场后,往往处理不好工作关系。因为习惯了辩手思维,对话中一旦发现对方的语言漏洞,或者在交流中出现质疑、分歧,就会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总想分出一个输赢对错,由此给人留下了不好相处的印象,而长此以往,就会损失很多。

  


  其实,做辩手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用强势的语言和逻辑去征服所有人。而是让对方在舒适的状态下,心甘情愿接受你的想法。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咏菊二首

宋代 王安石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蜂。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

宋代 王安石

叶侯越著姓,胄出实楚叶。
缙云虽穷远,冠盖传累叶。
心大云所潜,肩高未尝胁。
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辟雍海环流,用汝作舟檝。
开胸出妙义,可发蒙起魇。
词如太阿锋,谁敢触其铗。
听之心凛然,难者口因嗋。
抟飞欲峨峨,锻堕今跕跕。
忘情塞上马,适志梦中蝶。
若金静无求,在冶惟所挟。
载醪但彼惑,馈浆非我谍。
经纶安所施,云寓聊自惬。
棋经看在手,棋诀传满箧。
坐寻棋势打,侧写棋图贴。
携持山林屐,刺擿沟港艓。
一枰尝自副,当热宁忘箑。
反嗤褦襶子,但守一经笈。
亡羊等残生,朽筴何足摺。
欢然值手敌,便与对匕筴。
纵横子堕局,腷膊声出堞。
樵父弛远担,牧奴停晏饁。
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嗫。
所矜在得丧,闻此更心惵。
熟视笼两手,徐思捻长鬣。
微吟静愔愔,坚坐高帖帖。
未快岩谷叟,斧柯尝烂浥。
趋边耻局缩,穿腹愁危嶪。
或撞关以攻,或觑眼而厌。
或羸行伺击,或猛出追蹑。
垂成忽破坏,中断俄连接。
或外示闲暇,伐事先和燮。
或冒突超越,鼓行令震叠。
或粗见形势,驱除令远蹀。
或开拓疆境,欲并包总摄。
或仅残尺寸,如黑子著靥。
或横溃解散,如尸僵血喋。
或惭如告亡,或喜如献捷。
陷敌未甘虏,报仇方借侠。
讳输宁断头,悔悞乃批颊。
终朝已罢精,既夜未交睫。
翻然悟且叹,此何直劫劫。
孟轲恶妨行,陶侃惩废业。
扬雄云前言,韦曜存往牒。
晋臣抑帝手,捘侯何啻涉。
冶城子争道,拒父乃如辄。
争也实逆德,岂如私斗怯。
艺成况穷苦,此殆天所厌。
如今刘与李,伦等安可躐。
试令取一毫,亦乏寸公镊。
以此待君子,未与回参协。
操具投诸江,道耕而德猎。

千蹊

宋代 王安石

千蹊百隧散林丘,图画风烟一色秋。
但有兴来随处好,杨朱何苦涕横流。

示蔡天启三首

宋代 王安石

身著青衫骑恶马,日驰三百尚嫌迟。
心源落落堪为将,却是君王未备知。

信陵坊有笼山乐官

宋代 王安石

万里山林姿,羽毛何璀璀。
鸣声应律吕,唯有知者爱。
都门市井儿,谁翫汝文采。
应须锁樊笼,勿受丸矰害。

诉衷情(五之三)

宋代 王安石

茫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攀。
浆水价,匹如闲。也须还。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