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和苏东坡的神仙对决!是谁,在碾压我的智商!

王安石和苏东坡的神仙对决!是谁,在碾压我的智商!

  

  苏轼和王安石相信大家都知道。名气如此之大,咱们的民间故事当然不会放过他们。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里面两人相爱相杀好不热闹,因为是文人斗法,所以故事的文化水准也是高得不得了,读起来是真的很服气!

  在开讲之前,我要再声明一下,这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自古就有的,不是我编的,所以不要再说我在乱写历史了好吗?

  哎……心真累……

  ———我是认真的分割线———

  说宋神宗年间,出个天才,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

  他“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有前途的“四有青年”,一出场就官拜翰林学士。

  当朝丞相王安石很看好苏轼,就把他收到了自己门下,想重点培养。

  但,有才的人都比较任性,苏轼也一样。他仗着自己才高八斗,就谁都瞧不起,动不动就怼人,连王安石都不放过。

  


  当时王安石在写一本书,叫《字说》,一字解作一义。

  有一天正好写到“坡”字,王安石就说:“从土从皮,谓坡乃土之皮。”

  苏轼一听就笑了,怼:“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

  嗯,读书不多的我,感觉好像怼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王安石听了,没理他,继续写自己的书。

  有一天又正好遇到“鲵”字,王安石就说:“从鱼从皃,合是鱼子;四马曰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非无义。”

  苏轼一听,还有这么玩法?就拱手问道:“鸠字九鸟,可知有故?”

  王安石真不知道,就很认真地向苏轼请教。

  结果苏轼说:“《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

  王安石一听,小样,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说话也太轻薄了!

  于是,苏轼成功把自己从翰林学士作成了湖州刺史。

  


  在湖州逛吃逛吃兢兢业业呆了三年,苏轼任满朝京。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苏轼想着自己当初仗着有才,恶趣味得罪了王安石,还是要挽救一下,便带着脚色手本(也就是履历)先去拜见了王安石。

  结果王安石在睡午觉,守门的就请苏轼在门房稍等一下。

  正等着,看到从府中走出去一个英俊小生,正是丞相老爷府中掌书房的徐伦。苏轼连忙让随从赶上去,说想和他见见。

  徐伦听了,问:“可是长胡子的苏爷?”

  随从道:“正是。”

  徐伦立马转身回来。因为苏轼以前跟着王安石混的时候,经常出入相府,徐伦又是在书房中侍候的,所以苏轼很喜欢徐伦,没事就写些字画扇面送给他,两人关系很好。

  见到苏轼,徐伦习惯性地向他下跪请安,苏轼连忙把他扶住,让他不要在此行礼。

  毕竟门房里要求见王丞相的人太多了,徐伦作为相府的书房掌事,大家请他帮忙带个信都会送礼,直接在门房给苏轼下跪行礼,太招摇了。

  徐伦见苏轼一直坐在门房,便说:“这门房中不是苏爷坐处,且请进府到东书房待茶。”

  看到没?有熟人就是好办事,直接就从门房到书房了。

  


  到了东书房,安排了茶点,徐伦就对苏轼说,自己还要去太医院给老爷取药,不能在此服侍了。

  苏轼一听,没事,你去忙你的吧!不用管我。

  徐伦就走了。

  然后,苏轼就开始自己在书房里东瞅瞅西看看,逛着逛着就发现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苏轼拿起来一看,上面是两句未完成的诗稿。看笔迹是王安石的,题目是《咏菊》。

  苏轼笑道,想当初我在京城的时候,这王老提笔就是几千字,怎么现在连一首诗都只能写半截了?不会是江郎才尽了吧?

  再仔细看看,哎哟我去,就这仅有的两句还写错了!

  


  怎么个错法呢?下面的内容是重点,拿笔圈起来。

  这两句诗写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为什么说写错了?

  因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风也分四种,和、薰、金、朔。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

  另外,我们还有五方和五行,也就是东南西北中和金木水火土。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剩下一个“中”就是属土了。

  这两句诗,第一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西属金,那西风也就是金风,金风是对的是秋,也就说这是秋天刮的风了。

  第二句是“吹落黄花满地金”,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是深秋开的,因为其性属火,火克金,所以就算别的花都败落了,菊花仍然一枝独秀!就算后面焦干枯烂,也不落瓣。典型的你可以夺走我的生命,但你夺不走我的气节!

  所以王安石写“吹落黄花满地金”就写错了。

  ……,此时此刻,我只想送一歌给苏轼: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既然看出错处了,苏轼就坐不住了。他完全不能控几他技几,拿起笔刷刷补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之后,觉得自己怕是又闯祸了,便跑到大门那里,把脚色手本交给门口守门的小吏,请他代为转交一下,并说丞相还没起来就不打扰了,自己明天再来拜访,然后就溜了。

  王安石睡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东书房,想着把那首诗写完,结果一看,好家伙!哪个不要命的干的!

  就问徐伦有谁来过书房,徐伦回,下午的时候苏老爷来过。

  王安石再一看,果然是那小子的笔迹!

  你小子,三年湖州没让你长记性啊!自己才疏学浅,不知道黄州的菊花会落瓣,还来笑我!

  就让徐伦把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

  于是,第二天,苏轼就被安排去黄州当团练副使了……

  苏轼不服气,心想一定是王老头公报私仇!但他不敢说,只能领旨谢恩。

  完了,王安石还来请苏轼去府上一起吃午饭,苏轼换了身素衣就去了。

  在饭桌上,王安石还特别对苏轼说,让你去黄州做官,全是皇上的主意,我也爱莫能助,你可不要怪我啊!

  突然觉得宋神宗好可怜,莫名其妙就背了这样一个锅。

  


  苏轼听了,心里千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皇上怎么会突然想到派我去黄州?那么大一块地儿,就缺这么一个差,什么仇什么怨,皇上要费这么大劲,掘地三尺也要把我给贬过去?肯定就是你的主意呀!

  但他不敢说,只能点头称是。

  王安石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睁开说瞎话从来都是脸不红心不跳的。他知道苏轼心知肚明,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发挥。

  吃了会菜,王安石又说道,“子瞻大才,岂有不及!只是到黄州为官,闲暇无事,还要读书博学。”

  意思就是,你这官就是个闲职,去那边,没事就多读点书。

  苏轼听了,心里亿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想我目穷万卷,才压千人,什么书没读过?你还让我多读书,我就是读得太多了,知识太丰富了,才惹到你了!

  但他不敢说,只能点头称是。

  吃完饭后,王安石又对苏轼说,我身体不好,太医让我喝阳羡茶,但这茶要用瞿塘中峡水来煮,瞿塘在蜀地,你老家正好是那边的,到时候什么有亲眷往来,还请顺路帮我带一瓮水。感激不尽啊!

  苏轼听了,心里没有马儿跑了,但是您老都把我贬到黄州去了,等我先过去安顿,再等我亲眷准备好了跟过去安顿,完了都猴年马月了,您就慢慢等吧。

  但他不敢说,只能满口答应。

  


  到了黄州,苏轼就把这事给忘了。他逛吃逛吃兢兢业业呆了一年,又到深秋。正遇那几天天气不好,连刮了好几天的大风,苏轼坐在书斋里,百无聊赖。好不容易等到风停了,苏轼突然想到,“定惠院长老曾送我黄菊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

  正好又遇到陈季常来找他玩耍,苏轼便拉着陈季常一起去赏菊。

  一到后院苏轼就傻眼了,菊花的花瓣居然全都被吹落了!那菊花棚下,正是“吹落黄花满地金”啊!

  陈季常见苏轼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就问他,无非就是菊花落瓣了,有什么好惊讶的?

  苏轼就把自己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说了一遍。

  陈季常笑道:“古人说得好: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苏轼悔不当初,“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第二天,苏轼去拜见马太守,又说起了给荆公续诗的事。马太守说,我刚来时,也不知道黄州的菊花会落瓣,亲眼见了一次才信,可见老太师的学识确实渊博。学士大人也是一时疏忽,有机会去老太师府上赔个罪就行了。

  苏轼就说,我想去啊,但是没有理由啊!

  马太守就说,没有理由找我啊!每年冬至我们都要交贺表到京城,只要你愿意,今年就让你去送了。就是得麻烦您来写了一下这个贺表了。

  苏轼就说,没问题啊!我这就回去准备!

  嗯,如果我没看错,这应该是以工作的名义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回到家,苏轼突然想起王安石让他帮忙带一瓮瞿塘中峡水。如果按送贺表的时间出发,肯定是来不及去取水了。干脆告个假,正好老婆身子不舒服,想回家看看,我就把她送到夔州,然后让仆人送他们回家,我自己包个船,一路从三峡下来,回到黄州,再由黄州出发去东京,又可以取水又不耽误事!公私两尽,完美!

  说实话,这个操作真的有点过分了,你以工作的名义去旅行就算了,还要再请假去办私事!换现在怎么着也得去人事部坐坐,然后慢走不送了。

  但是,苏轼也像欧阳修一样,遇到了大宋好上司。

  于是他迅速收拾好行李,在衙门上悬一个告假的牌面,还择了个吉日,带上老婆出发了……

  


  到了夔州,苏轼让几个得心得力的仆人继续送夫人回老家,自己包了艘船,准备取水回黄州。

  一切都按苏轼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结果,苏轼在船上睡着了……着了……了……

  而且还直接睡过头了……头了……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峡,到了下峡。这个时候,划是不可能再划回去了,水流那么急,等到你划回去,黄花菜都凉了。

  没办法,苏轼只能让船靠岸,然后找来一个老头,问他这三峡的水,哪一峡的最好?

  老头说,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一般样水,难分好歹。

  苏轼觉得老头说的很有道理!一脉流下来的水,能有什么区别?

  就让人取了个干净的磁瓮,打了一瓮水。

  然后,苏轼就连表带水的去了京城。

  到了京城,苏轼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王安石送水赔罪。王安石知道他看到菊花落瓣了,也不再说什么,只让下人取了苏轼带来的水去煮,等到汤如蟹眼,就倒入放有阳羡茶的白碗里,过了一会儿,茶色就慢慢出来了。

  王安石问苏轼,这是哪里的水?

  苏轼答,巫峡。

  王安石听了,那应该算是中峡了?

  苏轼点头,是的。

  王安石就笑了,你小子又在骗我,这明明是下峡的水。

  苏轼当时就傻眼了,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怎么就知道是下峡的呢?

  来,下面的内容是重点,拿笔圈起来。

  王安石答说,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苏轼连忙赔礼道歉,王安石也不计较,只说要和苏轼一起玩个游戏。

  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就是他们互相问问题,但难度很变态!

  


  王安石直接让徐伦把书房里所有书橱的门都打开,左右二十四橱,书皆积满,然后让苏轼去里面随便选一本书,选来之后,随便翻一页,随便读一句,由他来接下句,如果他答不出来,就算苏轼赢。

  苏轼心想,玩这么狠?行!我去选!然后,他就跑到那种落了厚尘的角落,选了一本书。这种书,一看就是很久没翻过了的。

  翻开书,苏轼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

  王安石立马接,“窃已啖之矣。”

  苏轼一看,一字不差!

  王安石答完,把书拿了过来,顺口问了一下苏轼,你知道这句话是说的什么吗?

  苏轼懵圈,就那么一句,他怎么知道说的什么。

  王安石好惊讶地看了他一眼,说这又不是什么秘书,怎么会不知道?

  接着他就把整个故事都说了遍。

  这书说的是汉灵帝时期,有两个九尾妖狐,修炼成人形勾引来往男子行乐,一旦不行了,就会分而食之。一次她们抓了个采药的农夫,叫刘玺,两只狐狸都很喜欢他,就叫他如意君。但时间久了,刘玺也有点扛不住了。有一天大狐出去打食,小狐又向刘玺求云雨,刘玺精力衰倦,小狐一生气,就把他吃了。大狐回来后,问‘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答道:‘窃已啖之矣。’两狐就打起来了,满山追跑。砍柴的樵夫听见了,就把这事传了出去,后来就被记于《汉末全书》。

  完了,还反问苏轼,难道这书你没看过?

  苏轼浑身汗滴滴,真没看过。

  


  王安石见苏轼已经有些难堪了,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放过他啊!

  就接着说,刚才你考我,我是很完美的回答了,现在换我来考你了。很简单,就对对子。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我以这个为题出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浑身汗滴滴,对不上来。

  王安石见苏轼已经非常难堪了,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放过他啊!

  便接着说,那我换一题。你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

  苏轼答,有的。

  王安石又问,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你应该都去逛过了吧?

  苏轼答,是的。

  王安石说,好,那我就以苏润州各出一对。

  苏州: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润州: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王安石这几个对子,全都蹊跷刁钻,苏轼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下联,最后只得灰溜溜地告辞了。

  


  王安石见苏轼已经非常非常非常难堪了,这个时候,算了,还是放过他吧!

  毕竟是惜才,第二天,王安石就奏明神宗,复了苏轼翰林学士的职位。

  三难苏轼,王安石完胜!

  后人对于这个故事的总结是,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

  还作了首诗告诫世人:

  项橐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简单点说,就是做人还是低调些好,不要动不动就自以为是怼来怼去,殊不知最后只是让人看笑话。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宋代 王安石

年高汉贾谊,官过楚荀卿。
望古君无憾,论今我未平。
有风吹画翣,无日照佳城。
空复文章在,流传世上名。

天童山溪上

宋代 王安石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棋·莫将戏事扰

宋代 王安石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安石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秋日在梧桐

宋代 王安石

秋日在梧桐,转阴如急毂。
冥冥蔽中庭,下视今可暴。
高蝉不复嘒,稍得寒鸦宿。
百绕有衰翁,行歌待春绿。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宋代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