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更懂经济?

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更懂经济?

  


  富国和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的。整个变法的过程是怎样的?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变法?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对我们看待当前的社会现实富有启示。

  “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上周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姜鹏,为大家分享“富国还是富民——王安石改革的启示”,让企业家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启示。以下为根据速记整理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他的特殊,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曾在宋神宗时期推动了变法,还因为在20世纪的中国,他重新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梁启超写《王荆公传》为“王安石变法”辩护,列宁称他为“11世纪中国伟大的改革家”。在史学领域,王安石成为一个含义颇为复杂的人物。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的,就是富国和强兵。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王安石以及他的同僚、支持者们面对的,是中央政府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而推行变法的官员们则同时需要面对国家、百姓两方面的利益。整个变法的过程是怎样的?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变法?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对我们看待当前的社会现实富有启示。

  


  王安石变法,国富不等于民富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正是因为他的方案,契合了宋神宗以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心愿,才得到了这位不到20岁的青年皇帝的大力支持。在当时,收回燕云十六州,不仅是一位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也关乎北宋的国防问题。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背景。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13条举措,其中6条和理财有关,2条兼具理财和强兵的功能,另有2条直接与强兵有关,剩下2条则与选拔人才有关。

  先来谈谈理财。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当属“青苗法”。每年农历的2月到5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要播种,又要交税,手头就会很紧张。这个时候,他们会向一些富农借贷,并支付高额利息。王安石的思路就是,让政府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要,从中收取利息,半年20%。这个利息虽然看上去挺高,但实际要比富农向贫农要求的更低。王安石此举就是把富农从市场中挤压出去,让国家获得这个市场的利益。

  还有一个“市易法”,就是商人可以抵押田宅或金帛,向国家借钱。王安石有这样一个提法,国家之所以财用不足,就是缺少理财的人才;如果善于理财,国家是不会缺钱缺军费的。

  


  但到了执行层面,这种政策设计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司马光是很早发现变法弊端所在的官员之一,也是变法的反对者。

  他指出,青苗法的法令一出,看上去是降低了借贷利率,实际上可能诱发过度消费。第二点,之前富人和穷人之间如果发生了借贷纠纷,可以找官府解决问题。但现在,官府自己放贷,老百姓找谁呢? 这时候,情况就变成:官府又当球员,又当裁判。第三点,因为官员之间的政绩竞争,他们会想方设法让民间多借贷,这就可能造成强行摊派。比如,当时福建的一个小小的贫困县,借贷比率居然高达70%。

  司马光早就看到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想主义成分。在整个变法实施过程中,官员的政绩将以怎样的形式体现?为了政绩摊牌式的政策推行,为平民百姓带来的是利益还是负担?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确是让国家收入增长了。青苗法实施一年后,得到了300万贯的收入;市易法得到150万贯收入,免役法年收入800万贯,三项叠加,政府收入较前一年增长20%。但是百姓不堪重负,“饥寒流离”,社会舆论纷纷指向王安石变法。

  “反对派”司马光真的不懂经济吗

  在宋史里,司马光是一直和王安石对着干的人物。他们之间发生过几次直接冲突。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司马光根本不懂经济。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司马光有一篇文章叫《论财利疏》,就是谈论他的财政改革方案的。其中比较核心的一条就是,所有财政官员都要专业化。司马光不是不懂财政,只是他比王安石看到更多的东西。在王安石看来,国家财力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才。而司马光则认为:“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他的意思就是,善于理财的官员不过是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穷了就会干坏事,对国家发展不利。王安石不同意,他说,善于理财的话,不用加重税赋,国家政府也会有很大财富。司马光认为,天地之间的财富是一个定数,要百姓富足,官府就必须让利。

  很多人认为司马光不懂经济,也是从这里来的。理由是,政府应该想办法增加财富,把整个蛋糕做大。但蛋糕做得再大,国家富有和百姓富有之间,就一定是正向关系吗?

  


  这种政府与百姓之间零和博弈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不懂经济。但在农业社会,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投入和土地开发。在人口没有巨大变动、土地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是不可能有很快增长的。

  北宋政府的思路,是把大量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什么大事呢?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司马光的出发点则是:“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也就是说,政府可以起到财富再分配和协调的功能,但政府本身不应该再以敛财为目标,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

  以史为鉴,要先读懂史书

  为什么必须反对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他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什么可以约束他?人难道不应该存一些敬畏心吗?

  20世纪以来,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形象就一直非常好。而在此之前,他是不如司马光的,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涉到如何对待史书的问题了。

  历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实,这是20世纪史学的最大神话。历史学不可能传达真实,它传递的永远是观念和它的价值尺度。

  我们谈王安石也是一样。20世纪,从梁启超在1905年写《王荆公传》开始,王安石身价一路飙升。梁启超写书,强调变法本身的合理性,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扭曲,才导致失败。看上去,他是在为王安石辩护,其实是在为他自己辩护,为“戊戌变法”辩护。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这样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于是,王安石成为20世纪史学界必须捧上去的人物。1970年代,批孔的时候,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代表被捧出来了。之后,改革开放了,他又成了改革的代表。所以,我们有时候开玩笑,很多历史“右派”都被平反了,只有司马光还没平反,谁让他和王安石对着干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宋史研究领域,王安石大受追捧,与他本身没多大关系。其实是与20世纪的思想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

  读历史,不能因为很多著名历史学家都下过定论,就觉得王安石很了不起,而司马光不懂经济。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人的视角,而不是取决于人物本身。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扬雄二首 其一

宋代 王安石

子云游天禄,华藻锐初学。覃思晚有得,晦显无适莫。

寥寥邹鲁后,于此归先觉。岂尝知符命,何苦自投阁。

长安诸愚儒,操行自为薄。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

孟轲劝伐燕,伊尹干说亳。叩马触兵锋,食牛要禄爵。

少知羞不为,况彼皆卓荦。史官蔽多闻,自古喜穿凿。

後元丰行

宋代 王安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稌社日长闻鼓,吴儿蹋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鱼儿

宋代 王安石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
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

送陈舜俞制科东归

宋代 王安石

诸贤发策未央宫,独得菑川一老翁。
曲学暮年终汉相,高谈平日漫周公。
君今壮岁收科第,我欲它时看事功。
闻说慨然真有意,赠行聊似古人风。

与僧何升二首

宋代 王安石

升也初见我,肤腴仍洁白。
今何苦而老,手脚皴以黑。
闻有何人者,於今号禅伯。
嬲汝以一句,西归瘦如腊。
汝观青青枝,岁寒好颜色。
此松亦有心,岂问庭前柏。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宋代 王安石

若木昏昏末有鸦,冻雷深闭阿香车。
抟云忽散簁为屑,翦水如分缀作花。
拥帚尚怜南北巷,持杯能喜两三家。
戏挼弄掬输儿女,羔袖龙锺手独叉。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