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曾经有个宰相,叫王安石。
这个人呢,虽然位极人臣,
坐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位置。
但是,特别邋遢,从来不注意个人卫生问题。
古代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
是很注重仪表的。
那时候也有牙刷肥皂什么的,
早晨起来洗个脸,晚上回去洗个澡,
那都是基本生活习惯。
但,就这个王安石,
基本不刷牙洗脸,几个月才洗一次澡,
他的同僚们,都是大呼受不了。
宰相的虱子
有一次,王安石上朝面见皇上。
这边面圣呢,忽然爬出来一只虱子,
在他的胡子上转悠。
上面坐着的神宗皇帝,
看见王安石胡子上的虱子,忍不住笑了。
王安石这边是一头雾水:
皇上这是咋了?我有那么搞笑吗?
下朝之后,王安石就赶紧找人问。
和他一同上朝的王珪,就告诉他:
你胡子上有只虱子。
王安石一听急了:你怎么不早说!
一边说着,这边伸手,就要把虱子抓下来。
王珪却伸出手,阻止王安石:
别,别抓这只虱子!
王安石疑问:为什么别抓?
王珪就说:这只虱子,太不寻常,我要歌颂它!
王安石问:哪里不寻常?
王珪就说了八个字:屡游相鬓,曾经御览。
这只虱子,多次在宰相的胡子上转悠,
还曾经被皇帝召见,简直太牛了!
看到这,就有人会说:
哎呀,这个人太寒碜了吧!
堂堂一国宰相,王安石真的会有这么寒碜吗?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
他不是寒碜,而是真的寒碜!
邋遢鬼遇上洁癖
就说他第一次参加工作,
要不说冤家路窄呢,
就让大邋遢王安石,碰上了一个洁癖。
当时,王安石当了个,
扬州市政府办公厅秘书。
他的顶头上司叫韩琦。
这个韩琦,就特别注重个人仪表。
王安石这个人呢,特别喜欢看书,
参加工作以后,没时间看书了怎么办?
下班回家看。
而且他一看就看到半夜,有时候还通宵。
王安石就是这样,
每天顶着灯泡一样的眼睛,
脸上也是熬夜熬得,浮肿发白,
头发不梳,脸也不洗,就来上班了。
一次两次,韩琦还能忍受,
天天这样,韩琦就有点受不了了。
于是,韩琦就把王安石拉过来谈话:
小王啊,你虽然已经参加了工作,
但是还是要继续学习滴,不能放松自己,
别天天出去唱K蹦迪!
得,领导以为王安石,
天天是去娱乐场所玩去了。
领导对你有误解,
这可了不得了,你得赶紧解释啊。
但,王安石是“唯唯应答”,
就是表示:好好好,领导说得对。
他一句话,也没有为自己辩解。
有朋友听说了,就为王安石着急,说:
领导都误解你了,你还不赶紧解释?
王安石很坦然:解释什么?
他误解他的,我做我该做的,
我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瞧他这股牛劲,真是让人笑骂不得。
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王安石邋遢这件事,还真有人给他解决了。
拆洗王安石
那会,
皇帝和朝中的大官,整天是哭着喊着,
要王安石这位大才,来中央当官。
王安石回回拒绝,说什么:
家里太穷,京城消费太高,去不起。
朝廷也急眼了,你不是说你穷吗?
我就给你个肥差——群牧司判官,管理天下马牛,
保证你日子过得下去!
王安石本来还想拒绝,欧阳修出来了。
当时这个醉老头子,是文坛领袖。
欧阳修就劝王安石,给皇帝点面子呗?
虽然,王安石还是万般不愿意,也只好接受。
到了群牧司,王安石依旧我行我素,
还是整天邋遢着,别人说他,他也不在乎。
王安石不在乎,但他身边的朋友在乎啊。
他的朋友韩维和吴充,就想了个办法。
王安石不是不洗澡吗?
他俩就老约着王安石,一块去泡澡堂子。
每次洗完澡,还要提前准备好,一套干净的衣服,
挂在衣服架子上,放在那儿。
王安石洗完澡出来,
也根本不管什么衣服,穿起来就走。
得,问题就解决的这么容易。
要不就说:
世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你没找对方法!
韩维和吴充,这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具体的办法。
王安石是什么人,他俩很了解。
王安石那是,有着远大追求的人,
他的目光是盯着未来的,
根本不会,着眼于眼前的小事。
他是那种:
他关注的事情,那是没命了的关注;
他不关注的事情,是命没了都不关注。
邋遢对于王安石,那就不是个问题,
想要解决,那你就要顺着他来。
有些人,他就不了解这个道理。
比如说,那个黑脸包拯。
包拯的脸为什么黑
王安石在群牧司当官的时候,
我们的包青天,就是他的上司。
有一次,包拯请手下的小兄弟吃饭,
王安石就来了。
当时,席上还坐着司马光,
就是砸缸的那家伙。
包青天说:大家工作辛苦了,
今天请大家吃个便饭,
喝个酒,好好放松一下。
说完,包拯就举起杯敬酒。
我们的刚正不阿司马光,
那平时是不喝酒的,
但这是领导敬酒,你敢不喝?
司马光就给了包拯面子,喝了酒。
但是,王安石就不给这个面子:
我不喝酒,死活不喝,你劝我也不喝。
最后,包拯被搞得很没面子。
只能表示:算了,我是没辙。
可怜我铁面无私包黑脸,是撞到铁板了。
在王安石面前,包黑子脸只能更黑。
但是,王安石这么得罪领导,怎么混得下去?
那你就想多了,人家混得特别好。
皇帝还是哭着喊着,要给他官当。
厕所避官
这不,在群牧司干了一段时间。
王安石连上十几道辞呈,
又跑路当地方官去了。
仁宗皇帝不甘心啊,
如此大才,怎么能流落地方?
就非要让王安石,
来当个什么“同修起居注”。
这官儿是干啥的呢?
就是整天跟在皇帝身边,
皇帝每天做什么事,见什么人,说什么,
王安石都跟着,然后记录下来。
这可是货真价实的近臣!
这在皇帝身边混上几年,那可不是镀金,
而是镀钻石了。
可是,王安石就是不干。
皇帝又急了,
直接派人给王安石送任命书。
王安石鸡贼啊,听说使者来了,
直接藏到厕所里面,躲起来了。
这使者没办法,就把任命书,
直接放在王安石办公桌上,
扭头回去交差。
王安石从厕所出来,发现桌上的任命书,
拿起来就跑,追上使者,塞到使者手中:
恕不从命!
使者都快急哭了。
这时,王安石一个朋友劝他:
你这是让皇帝下不来台啊,还是从了吧!
王安石这才接受任命。
王安石干了一段时间,
虽然皇帝这边,是一个官接一个官的给,
什么宰相预备队员啥的,是给足了待遇。
但是王安石,就因为据理力争,
得罪了王公大臣。
在京城待了没多长时间,
就辞职回去给老妈守孝了。
后来仁宗驾崩,英宗上台,
也是三天两头,就发个诏书,哭着喊着:
王大爷你就发发慈悲,来京城当个大官吧!
然而,王安石鸟都不鸟他,
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待着。
看到这儿,肯定会有人说:
这王安石,是不是沽名钓誉的啊?
什么人能有这么大谱?给脸不要脸还?
你要这么说,
那只能说,你是真不了解王安石。
不同凡响之人
一般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
但对于王安石来说,
做官只是手段,而不是他的目的。
王安石参加科举那年,本来是考上了状元。
但这个宋仁宗,
因为王安石说了一句“孺子其朋”,
认为王安石看不起他,
说他是小孩子,有点生气。
就把王安石从状元的位子上,打到了第四位。
好好的状元没了,成了个第四,
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生气?
即使不生气,最起码也得感到遗憾吧?
王安石就不。
王安石对这个事怎么看?
他自己在诗里说:
科举这个事儿,对于我来说,
就像钓条小鱼,能钓上来,得到个工作就行了。
第一第四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来:
王安石为什么不想到中央做官?
因为,他做官是为了百姓做事,
而不是为了做个大官,光宗耀祖。
那个是一般人的追求,
而不是王安石的追求。
凡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从来不是按照生活的规则来做事,
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原则。
而普通人,按照生活规则做事,
那样就会违背自己的原则,
所以生活中,会有不开心,不痛快。
所以,王安石是对任何领导、皇帝,
不会委屈自己的意愿和原则,
他从来都是不假辞色,绝不谄媚卑躬。
那王安石,到底想干什么?
很简单——造福百姓,强大国家。
拗相公的追求
在王安石那个年代,
北宋的“三冗”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片太平景象的北宋,
背后其实是,有着致命的隐患。
国家在不断的走下坡路,
可是身为掌权者的诸公,
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混一天是一天。
宋仁宗继位之初,也是励精图治,
任用范仲淹等人,实行“庆历新政”。
结果不到一年,
耳根子软的宋仁宗,
就以为范仲淹等人在结党营私,
赶紧结束了新政。
把范仲淹丢在一边,
让他自个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去了。
王安石那是从基层上来的,
更加了解这个国家,
而他的变法愿望也更强。
可是宋仁宗什么德性,从范仲淹身上,
王安石就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他才不想跟着宋仁宗混。
后来,王安石自己上书,陈述变法,
仁宗果然连句话也不敢回。
至于后面的英宗,
一共也没当几年皇帝,
很快就驾崩了。
要知道,君择臣,臣子亦择君。
对王安石来说,
如果没有可以完全信任他,支持他的君王,
他宁可不当官。
在王安石47岁那年,他终于等到了那个君王。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十九岁继位。
这年轻人一上来,就要下诏启用王安石。
但是身边的人就劝他:您别费劲了——
只要王安石不愿意,甭说您这个皇帝,
就是皇帝的爸爸,皇帝的爷爷都不好使!
这句话倒是实话。
但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王安石这次是欣然接受。
因为王安石看到了,
这个年轻的皇帝身上,有一股朝气,
有一种想要改变北宋现状的愿望和魄力。
王安石和宋神宗一见面,
就放了个大招——《本朝百年无事札》。
讲了一个什么事儿呢?
那就是,从宋太祖创建宋朝,到现在一百多年,北宋为什么太平无事?
王安石给出了答案:老天爷给力,没有洪灾和旱灾,周围的蛮夷也不厉害,所以北宋才有了一百年的太平。
这道札子的话外之音是什么?
小子,变法吧!再不变法,大宋就要亡了!
宋神宗看完这道札子,
真是头皮发麻,连称“闻所未闻”,
对王安石是心悦诚服。
君臣一拍即合,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拉开了序幕。
在神宗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之下,
王安石,很快就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
开始了变法革新。
然而,“改革”其实就是“换血”,
既然你想引新血进来,就必然会有旧血出去。
保守派的反击,
让王安石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司马光、苏轼,他的亲弟弟王安国等等,
全部跳出来反对他的变法。
王安石知道,改革肯定会有阵痛,
但是阵痛之后,国家就会引来新生。
但是,保守派认为:王安石妖言惑众,
现在我大宋国富民强,
他这完全是无事生事,祸乱天下!
最终,轰轰烈烈的变法,
以王安石辞相归乡告终。
特别滑稽的是,神宗去世之后,
司马光上台,立即废除了,
所有的王安石新法。
然而,没过一年,
朝廷就恢复了青苗法。
为什么?
国库没钱了。
你说可笑不可笑。
1086年,
捐掉了自己所有的房产,
租住于民宅中的王安石,去世。
这个一生为国为民,
力图拯救北宋的拗相公的身后,
却是一大批坐拥豪宅美田,三妻四妾的“肉食者”,
以最坏的恶意,去诋毁他,污蔑他。
毁誉参半
生前位极人臣,死后骂名滚滚。
自王安石死后,
到如今近千年的时间里,
关于他的争论从未断绝。
有人将他推向神坛,成为显赫的圣人;
有人将他推入深渊,成为万恶的罪人。
有人说他是,
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痛斥他是“万世罪人”。
但革命导师列宁却说,
他是伟大的改革家,拥有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中谈到,
王安石的青苗法,对于扭转美国的经济危机,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有人专门写文章,
骂他“猪狗不如”,是千古奸臣,天下第一小人。
近代的梁启超,
却称赞他是,千古第一完人,应该与孔孟并列。
但无论,是褒是贬,太过纷乱的争论,
早已迷惑我们的双眼。
历史,在篡改者的手中,早已面目全非。
然而,透过朦胧的帷幕,
我却依稀看见,
那分明是个纯真的孩童,
紧紧攥着手中的笔,
无视身边的风雪,
坚定执着地勾勒着,他心目中最美的天下。
他就是王安石,
那个被唾骂千年,依旧骄傲如初的拗相公。
他的人生,不需要改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