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苏轼与虱子那些尴尬事儿

王安石苏轼与虱子那些尴尬事儿

  虱,九零后估计多不认识,偶然见到,必定惊诧。不过,几十年前甚或千百年前,虱,却犹如山川草木一样,是普遍的存在。

  之所以有虱,只因身体不干净。

  唐宋时,公务员每隔十天放一次假,叫做“旬沐”,就是让大家每隔十天回家洗个澡。不过,很多人只享受假期,并不洗澡。

  古代用水诸多不便。北方多干旱,挑担水走上个一二十里地实属寻常。挑水艰难,用起水来就难免小气。一盆水反复使用。洗了脸后洗手,洗了手后洗脚,洗完脚还不能到,要留着冲马桶。古时没有沐浴乳,连香皂也没有。洗衣服多用棒槌捶打,部分人家会使用皂角。只是,许多地方并不长皂角树。要花钱买皂角,老百姓舍不得掏钱。

  于是,洗澡一拖再拖,隔得太长,身上当然就会长虱子。

  冬天闲暇时,一些老头老太坐在大门前,蹲在树底下,大家边聊天边在怀里摸索。一会儿,掏出个东西,往嘴里一塞,咬的咯嘣咯嘣响。咬的人很欢乐,听的人也很欢乐,仿佛虱子多还是一件得意的事。

  士大夫的条件要好得多。

  宋代有一个官员叫做蒲宗孟,曾经进入宰执班子,有权,也有钱。此人非常爱干净,有所谓小洗面、小洗脚、小洗澡,大洗面、大洗脚、大洗澡,极尽排场。带“小”字的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两三人伺候,换一次热水就作罢。带“大”字的可不得了。大洗脸,要换三次热水,五个人伺候,不但洗脸,还要洗脖子和肩膀。大洗脚,换三次热水,四个人伺候,不但洗脚,一直洗到小腿、膝盖。大洗澡尤其夸张,需要半吨水,八九个人伺候,擦身、搓背,谁也不能闲着。澡盆里自然少不了各种花瓣、香料。蒲宗孟每天洗两次脸,洗两次脚,一大一小。今天洗小澡,明天洗大澡。据说,此公走到哪里都是香风扑面,隔着几里路都能闻着香气。

  要说会享受,古人丝毫不比今人逊色。

  相比之下,王安石就显得寒碜而邋遢了。

  古时所谓名士,有两种:一种,事事追求完美,头发乱了一丝也不能容忍;另一种,专注理想,对衣食住行毫不介怀。王安石是第二种。

  仁宗末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吕公著、韩维交好。“嘉佑四友”美名传遍天下。三位朋友虽然没有蒲传正那么夸张,至少十天半个月也会洗一次澡。不像王安石,整年整年的不洗澡。以往,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当一把手,下属不敢说他。现在到了京城,应该注意注意形象了。朋友们很着急,多次旁敲侧击,王安石不以为意。朋友们没法子了。王安石蓬头垢面,衣服上都经常看到虱子,实在不像话。朋友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招。

  每到放假,朋友们轮流请客,邀王安石到汴京著名澡堂泡澡。洗澡时,仆人将王安石的脏衣服拿走,换上全新衣服。洗澡结束,王安石穿衣出门,和朋友们照常聊天,根本没有发觉衣服已经换了。如此数年。朋友们戏称每十天的洗澡,叫做“拆洗王安石”。

  一晃到了神宗朝,王安石和昔日友人成了政敌,闹翻了。人家自然不请客了。幸亏王夫人到了京城,照顾丈夫起居。王夫人虽然尽心,可惜百密一疏。在虱子问题上,王安石还是闹出了笑话。

  有一天,王安石和翰林学士王珪在待漏院等候上朝。王珪注意到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内衣领子上爬了出来。虱子爬到了王安石的胡须上。后来,皇帝召见宰执大臣。王安石侃侃而谈。下巴抖动间,虱子在胡须间四处游走,穿插自如。站在侧边的王珪偷着乐,宋神宗也看到了这神奇的一幕。宋神宗笑了,可一句话没说。他要说了,王安石非大囧不可。

  扪虱趣谈:古代宰相名臣与虱子的尴尬有趣事儿

  散朝后,王珪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王安石。王安石立刻脸红了,让随从把虱子弄走。王珪哈哈一笑说:“王公,此虱不可轻去。”王安石询问原因。王珪回答说:“屡游相须.曾经御览。”这个虱子不得了,多次在宰相的胡须中游走,还曾经觐见过皇帝。王安石听了,为之一笑。本来有些怨恨王珪不提醒,经过这一笑,也就放在一边了。

  魏晋名士扪虱而谈,不拘形迹,优雅散淡,一度传为佳话。到了宋朝,风气已然大变。山野匹夫如此也还罢了,若是士林中人也如此,则有碍观瞻,惹人非议了。

  只是,名士也会长虱子。史料中也没有具体说明那只爬上王安石胡须上的虱子最终下场如何。我想,终究难逃一死吧。

  苏东坡是个多么潇洒的人,在虱子问题上,一度也颇为纠结。此前许多年,苏东坡发现虱子就掐死。被贬海南时,他年纪大了,越来越相信所谓积善行德、因果循环。有一次,他把老母亲留下的首饰弄丢了,苏东坡觉得是上天对自己不够诚心的惩罚。于是,苏东坡交代家人,从即日起,只要见到活物,必定放生。不少人抓了鱼啊,鳖啊,鸟啊,都跑到苏东坡府前叫卖。苏东坡花钱买了,放生,然后有人抓回来,再卖。

  有一天,妻子朝云陪着苏东坡练字,忽然,看到袖口上爬出一只虱子。朝云二话不说,食指、拇指一掐,虱子嘎嘣死了。一旁的苏东坡很生气,说:“我远取诸物以放,汝近取诸身以杀之耶!”我辛辛苦苦从各地购买各种东西来放生,你倒好,在我身边还做这等杀生的事情。朝云不服气了,说:“奈啮我何?”谁让它咬我!虱子咬人,人掐死虱子,一报还一报,天经地义呢。苏东坡平生伶牙俐齿,嘴上从不服输,他说:“是汝气体感召,而生者不可杀,要当舍而放之。”虱子为什么咬你?是你的肉香吸引了虱子,虱子咬你,也没错啊。只要它是活物,那就不能杀生!

  和苏东坡短时期善待虱子不同,有个叫做李仲舒的汝阴县尉,笃信佛教,一生从不杀虱子。此人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竹筒,里面放上棉絮。一旦抓到了虱子,就放入竹筒中,让虱子在温暖中自然死去。用这个方法很多年,李仲舒心安理得。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这方法不行。把虱子放入竹筒,看似没有杀虱,其实是把虱子活活饿死,比直接掐死更不人道呢!

  李仲舒大吃一惊,连忙求教。

  朋友说,他有一个好方法。抓到了虱子后,把虱子放在青草叶子上。只要经过一晚上的露水浸染,虱子就会变成青虫飞走了。李仲舒惶恐不安地照做了。第二天清晨一看,虱子果然不见了——应该是变做虫子飞走了吧。

  其实虱子靠人畜的血液生活,离开寄主后两天左右就会死亡。虱子之所以不见,是跑走了。那朋友或许是傻瓜,真的认为虱子会变成飞虫;或许是聪明人,找个理由让李仲舒安心。

  如何消灭虱子呢?

  现在的方法当然简单,有专门的除虱药。古人怎么办?

  宋人庄季裕游览四川时,看到当地的和尚除虱方法非常有效。他们把穿过的衣服都放在锅里煮,尤其是内衣,煮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不多时,虱子就会被沸水杀死,尸体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是冬天棉袄、棉裤等大件,不方便经常煮洗,就改用火炉烘烤。有熨斗的人家更简单,直接用熨斗熨烫。既可以杀虱,又可以让衣服更平整。

  虱子怕冷,怕热,零度以下就不活动了,四十四度以上则会死亡。用沸水、熨烫正是最好的方法。

  可惜,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在唐宋时期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绝大数多人使用的灭虱方法,是把曾经用过的梳子和篦子烧成灰,然后把这灰吃掉!在我们看来,这完全是胡扯。可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却郑重其事的把这方子记载在医药大典《千金方》中。

  为什么这么荒唐的方子,还有无数人包括一些博学大儒相信呢?这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句 其十七

宋代 王安石

周回莫有千株叶。

与天骘宿清凉广惠僧舍

宋代 王安石

故人不惜马虺隤,许我年年一度来。
野馆萧条无准拟,与君封殖浪山梅。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宋代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晚归

宋代 王安石

岸迥重重柳,川低渺渺河。
不愁南浦暗,归伴有姮娥。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宋代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青青西门槐

宋代 王安石

人情甘阿谀,我独倦请谒。
尤於权门疏,万事亦已拙。
平生江湖期,梦寐不可遏。
青青西门槐,少解马上暍。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