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动静结合,最后14字更显不俗胸怀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动静结合,最后14字更显不俗胸怀

  松树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它代表着高洁、坚韧以及一份傲骨。诗人们通过描写松树,也寄寓自己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李白曾描绘松柏,“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商隐也赞美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下面介绍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动静结合,最后14字更显不俗胸怀。

  

image


  古松

  宋代: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image


  这首诗的大意是:古松枝干高耸,直上云天,迥然超出众木。山壑间夜风吹拂,松涛阵阵,月笼千山,阴云罥挂。岂是凭借沃土的栽培,不过倚靠造化的神功。朝廷宗庙若缺少良材,正可材尽其用,但如果没有良匠,就不要随意砍伐。

  

image


  北宋嘉佑三年,王安石任提点江西刑狱。江西名士王韶颇具诗才,有一次他陪王安石同游庐山,王韶见山中古松挺拔,便即兴赋诗。王安石读后也诗兴大发,于是和诗一首,抒发内心感慨。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对庐山非常熟悉,庐山的古松枝叶繁茂、躯干挺拔,首联就是描写古松的茂盛与高耸,“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森森,描写古松的繁茂;青冥,指青天高处。

  李白有诗,“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附林,指独立于山林之外,这里引申为不随俗从众。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百余寻,极指其高耸的模样。

  

image


  庐山的古松得天独厚、气势不凡,卓然独立、高洁脱俗。诗人先做了总体概括,接下来继续从侧面渲染,“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千山万壑、风生月照,作者通过渲染衬托,突出古松坚韧不拔的高大形象,其实正是以松喻人,展现出诗人的高风亮节。

  

image


  颈联转而进行议论,“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王安石熟读诗书,也喜欢采集先辈的妙句,这两句就是化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粪壤,即肥土。唐人柳宗元有诗,“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诗人赞扬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纯洁,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高尚追求。

  

image


  最后诗人表达了不随波逐流的心愿,“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作者对前途既充满期待、也深怀担忧,他希望得到赏识提携,为国效力;更担心遇到平庸之辈,才不尽用,同时也委婉地道出了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image


  细味王安石的这首七律,作者借物抒怀,以物喻己,首联对古松高耸进行静态描写,颔联又有万壑风生的动态描写。同时作者还借助想象,虚实相生地展现出千山月照的瑰丽图景,通过多纬度、多视角的描画,读者仿佛已经看见了庐山苍松,也听到了松涛阵阵,更被诗人不懈的追求和高洁品质所感染。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宋代 王安石

去序三朝圣,行崩万国天。
忧勤无旷古,治洽最长年。
仁育齐高厚,哀思罄幅员。
欲知千载美,道德冠遗编。

送李秘校南归

宋代 王安石

四十青衫更旅人,悠悠饥马傍沙尘。
久留上国言空当,却走南州食转贫。
自作诗书能见志,应知时命不关身。
江湖胜事从今数,肯但悲歌寂寞滨。

仲元女孙

宋代 王安石

双鬟嬉戏我庭除,争挽新花比绣襦。
亲结香缨知不久,汝翁那更镊髭须。

张剑州至剑一日以亲忧罢

宋代 王安石

客舍飞尘尚满鞯,却寻东路想茫然。
白头反哺秦乌侧,流血思归蜀鸟前。
今日相逢知怅望,几时能到与留连。
行看万里云西去,倚马春风不忍鞭。

送耿天骘至渡口

宋代 王安石

雪云江上语依依,不比寻常恨有违。
四十余年心莫逆,故人如我与君稀。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安石

泊船棠阴下,滩水清且浅。回首望孤城,浮云一何缅。

久留首吾意,欲去犹缱绻。驰心故人侧,一望三四反。

萧萧东堂竹,异日留息偃。无恩被南国,疑此行当剪。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