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创作方向——“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柳永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唐五代时期,词到了文人手中渐渐脱离了世俗民众的生活,改为集中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的不顺,常常混迹于歌楼酒肆,因此对于普通老百姓以及歌妓们的生活、心理都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他改变了之前文人的创作方法,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表现他们所感兴趣的人物、事物。
柳永在《少年游》中描写歌妓“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他并没有因为她们歌妓的身份就轻贱她们,而是以一种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们,表现的是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但也因如此,其中不乏一些色情露骨的描写,受到后人的诟病。
二、语言表达方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不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运用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如《爪茉莉》中“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够很容易就读懂词义,因此传诵的人群与范围会更多更广。
三、表现方法——铺叙和白描。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于词,同时善于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创造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与铺叙相配合,柳永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雨霖铃》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不加任何辞藻,形容尽致。
四、题材取向——“尤工于羁旅行役。”
晚唐五代词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从最初进士考试落榜后的“偶失龙头望”到“游宦成羁旅”再到“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等一系列的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他追求仕途的曲折坎坷的人生体验,较为全面的展现了出他在追求仕途的过程中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