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谁是曹操最大的对手?

谁是曹操最大的对手?

  三国君主,曹刘孙。

  然而曹操从来不真把孙权放在眼里。“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之上耶!”把这小子当后生晚辈。

  刘备算他的对手。“刘备,吾俦也。”“天下英雄,使君与操。”

  陈寿写《三国志》时,也说刘备折而不挠,只是干略不逮魏武,所以基业也小了点——但终究是放一起讨论的。

  然而刘备年近五十,还在当阳被五十四岁的曹操追杀;汉中决战时,曹操六十四五岁,刘备也快六十了。

  说刘备是曹操的对手,其实更像是俩半老头一路你追我赶。

  我们读历史书,也知道三国著名战役,一个官渡,一个赤壁。官渡决定了北方,赤壁决定曹操拿不下南方。

  则曹操的天大优势,乃至曹魏基业,说在官渡奠定的,也没错。

  嗯,是了。

  曹操最大的对手,实是袁绍。

  现在各色故事谈公元190-200年,一般集中在曹操刘备孙策视角。

  所以大家好像觉得:曹操在河南山东打,打得差不多了,才去打袁绍;哎呀!袁绍怎么那么多兵?好,曹操以弱克强打败了袁绍!真励志!

  ——问题来了:袁绍先前是怎么变强的?难道是上天变出来的?父辈留给他的?

  曹操的山东河南那片基业,是自己打出来的。

  袁绍的河北,也不是凭空来的。

  话说,袁绍这人,很复杂。

  在说他是什么样之前,先得说:他不是什么样。

  《三国演义》及许多其他三国题材衍生作品,比如游戏漫画,都容易将袁绍描述成这样子:

  纨绔富二代、靠祖宗吃饭、浮夸、跋扈、土豪金,曹操的配角。

  这个报导,其实有点点偏差。

  袁绍的亲爸爸是谁,就有说道。《后汉书》说爸爸是袁成,五官中郎将。《魏书》又说他是袁逢庶子,去给袁成当儿子了。

  反正,比起袁术这个司空袁逢正牌儿子,袁绍起点不算高。

  古代的嫡庶有多狗屁倒灶,我们是知道的。

  袁术是: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典型富贵人家小孩的出身。

  袁绍则是从小帅气,能聚众;父母过世,他守孝补孝,还帮衬同时代很多士人,是个从小聚人气的孩子。

  当时宦官看袁绍不爽,说他不听呼召、而养死士,不知道是不是有图谋。于是袁绍去给大将军何进当手下。

  庶子出身,年纪轻轻就蠢蠢欲动有想法,当时评价挺高,上头都知道了,宦官都忌惮了:

  可见袁绍并不纯是赖着祖宗混的,是个自己很有想法的人,真算是自强不息。

  公孙瓒就曾骂过袁绍。按《后汉书》说法,公孙瓒说袁绍:

  你妈妈出身那么低,你怎么还敢这么努力,不想着谦虚呢?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

  如上所述,袁绍出身不及袁术,但来了个弯道超车,搞得袁术都不高兴了:

  袁绍辟大将军府,不得已起从命,举高第,迁侍御史。弟术为尚书诏,不欲为台下,告疾求退。

  比起袁术那种路中饿鬼的跋扈架势,袁绍属于默默努力型,但野心从来不小。

  袁绍从小养死士,后来又跟人合谋除宦官。

  到升任司隶校尉时,参与谋划引外军入洛。

  实在也是个枭雄。

  之后何进与宦官一起完蛋,董卓到了,袁绍出奔。

  我们说东汉末年大乱,是何进宦官董卓们一锅炖。

  但若说是袁绍帮着裹乱、掀了东汉的桌子,让乱世开始,也不为过。

  说曹操是乱世奸雄,其实袁绍何尝不是?

  看看袁绍的玩法:聚人、搞阴谋、召众将、对付太后……何进都听着呢:

  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后汉书·何进传》

  袁绍是从小有心思,也确实上进的枭雄。

  从结果上来说,他将东汉朝乱的方向推了一把。

  至于心思深到什么地步,是不是故意搞乱天下来争霸的,天知道。

  反正,袁绍即便不是阴谋家,也绝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吃祖先余荫的好好先生。

  他能得人推戴,一半是出身,一半也是个人努力。

  还记得当日诸侯反董时,曹操孙坚还去扑董卓,袁绍们却在关东作壁上观么?

  从结果来看,说袁绍存野心比曹操早,一点问题都没有。

  说性格。

  所有史书都说,袁绍姿貌宏雅,喜怒不形于色,威仪端正。对任何人都有礼貌。所以许多人都肯跟他。

  郭嘉后来黑袁绍,也只好这么挑刺:

  袁绍看到人饥寒,就很触动很帮忙;看不见的,就不管了。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於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

  这后一句,实在有点苛求了:看不见的怎么管呢?

  但可见,连骂袁绍的都承认,袁绍算是很能得人心的。

  所以曹操、荀彧和荀攸,虽然都说袁绍外宽内忌、但也基本承认:袁绍的关键词,都是宽厚有恩,倾心折节。

  不止对手下,对百姓也不错。后来袁绍死了,河北老百姓都哭。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袁绍这种大家庭里出身不算高的小孩子,努力上进,又得人心;所以单骑出奔到河北后,虽然起家资本不算厚,但能聚人。

  后来袁绍忽悠公孙瓒,施压韩馥,领冀州牧,再就是一路打了。

  我们说三国,多是曹操刘备孙权视角。其实袁绍挺能打的:毕竟,河北四州地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袁绍和曹操最后官渡对决,但中间,其实是袁绍河北、曹操河南,两人背靠背联盟,对抗北边的公孙瓒、南边的袁术刘表、东边的陶谦(与后来的刘备、吕布)。

  匡亭之战,袁绍跟曹操一起打跑了袁术。后来又扫荡黑山军——也就是这一战出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话。

  袁绍又打东郡克臧洪,之后和公孙瓒一路打没停过。最后灭掉公孙瓒拿下幽州。

  到官渡之战前,袁绍有河北之地,不是祖宗留给他的,是他自己搞定的。当时大概天下最强了。

  曹操虽然有郭嘉十胜十败论、荀彧的各色鼓励和情报,但他自己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所以,直到官渡之战,袁绍的历程是:

  门第不错但出身不如袁术;从小存着心思招纳人众;举止风度受人敬仰;为人宽和聚拢人心;一直存心搞宦官也确实搞掉了;靠背景连实力,硬生生打出河北天下的枭雄。

  势力之强,当时第一。

  那时,天下真仿佛会是他的了。

  然后出了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太庞大太传奇,不多说了。

  只说一个细节:

  官渡之战,是河北的袁绍,渡过黄河,去打河南的曹操。

  官渡之战隔年还有仓亭之战,还是袁绍渡河打曹操。

  仓亭之战后不久,袁绍病死了,袁绍自己病死后,儿子们分崩,曹操才北上。

  在袁绍死之前,袁曹之战,一直是袁绍攻,曹操守。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七年时间,平定北方。

  就像赤壁之战并没让曹操垮掉,只是阻止了他的统一大业似的,官渡之战,其实并不是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更像是曹操阻止了袁绍的南进,改变了曹袁势力对比。

  袁绍的真正问题,其实还是死得早:

  自己儿子们一散,问题暴露啦。

  当然,官渡之战与袁家败落,对袁绍的性格描绘,也很有参考价值。

  曹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所有人都说:袁绍为人宽,但好谋无决。宽缓,迟。

  曹操说袁绍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荀彧说袁绍的军队没有军法。

  归根结底一句话:多,但慢,不严明。

  我觉得,袁绍个人魅力与背景(虽然是庶子),让他能团结许多人,百姓也喜欢他;但也是这点性格,让他对待手下人,对待儿子,对待军队,都不够严明。

  所以规模大了、人员杂了,就头疼。

  好玩的是,刘晔后来说刘备,也是这个字:有度而迟——迟。

  刘备和袁绍都很能聚人,但在曹操那派眼里看,袁刘都不够狠。

  曹操自己是严明果决型,所以看任何对手,都觉得慢一拍。

  袁绍(以及刘表)好在背景姿貌都迷人。袁绍性格还很好,各阶层的人都能吸引。但规模一大,处理关系就不大对了,而且他对人的好,也没好到刘备对黄权那种推心置腹到犯愣的地步:大概,这就是袁绍所谓外宽内忌了。

  同样被曹操手下评价为迟,但一般说刘备宽厚,袁绍外宽而内忌。体现在用人上,刘备是真推心置腹,简直到了愣的地步;袁绍则是对人好,得人心,但最后内部有派系,聚人而不能团结拧成一股绳。审配许攸们于是惹出事来了。

  大概,这就是袁绍了:

  门第很高,但出身不算高至少不如袁术;从小有野心,也自强不息,搞了宦官们(也间接乱了局势);单骑出奔,聚人攻伐,拿下河北之地,一度是天下最强。

  为人宽厚,但不太严明;野心大但疑似搞不定太复杂的派系,搞不定太琐碎的人士关系(相比于看似浪荡不羁但机变迅速的曹操),因此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就不如严明紧凑狠辣的曹操,结果得天下未遂。

  最后身体不行,死了。

  大概,如果官渡是袁绍胜了,而且他再多活两年,荡定兖豫司徐,估计现在史书就不会说袁绍“外宽而内忌”,而是反过来一窝蜂说曹操“暴谲寡恩”、“多行不义”之类了吧?

  史书从来是胜利者书写嘛。

  之前说过,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去给袁绍祭墓,加戏加得绝妙。

  曹操让陈琳在袁绍墓前,将骂他的檄文再读一遍。众将反对,曹操道:

  “念!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这段豪迈灿烂,是魏武的天下气度。

  但在此之前,是这么段:

  “昔日我与本初共同起兵时,本初曾问我:若事不济,方面何所可据?我问之曰:足下意欲如何?本初曰: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亡,我……我不能不为流涕也!”

  当初的对话,简直就是早早预言了他们的命运啊。

  如果以结果论,刘孙都比袁绍活得长,也建国立业称帝了;但若以时势论,巅峰期袁绍,实在才是东汉末曹操真正最强的对手。

  俩人出身都不是一般平民,但一个庶子豪侠,一个赘阉遗丑,也都被袁术那种贵公子针对过。

  能闯出来,俩人也都是从逆境中,努力奋斗过来的。

  公元200年之后,是三国分鼎的故事。刘备在荆襄奔走、益州分鼎;孙权自擅江表(得亏他哥哥纵横吴会),各有传奇的一面。

  但袁曹的天下,也不是凭空捡来的——真是一点点打下来后,又兄弟对决出来的。

  在公元189-200年,故事主旋律其实可说是:

  袁绍曹操兄弟俩,先是各自背靠黄河,联手抵御天下强敌。

  最后回过头来,彼此相爱相杀:赌注是整个北方,以及天下霸主之权。

  终于袁绍吐血,曹操渡河;袁绍的儿媳妇成了曹操的儿媳妇甄皇后;袁绍曾经的核心邺,成了曹操魏王国奠基之处,还立起了铜雀台。

  年轻时,他们俩还荒唐,一起玩抢新娘。

  谁知道那时玩闹的伙伴,最后会在官渡,玩抢天下的游戏呢?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善哉行 其三

两汉 曹操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肠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肠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肠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肠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却东西门行

两汉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蒿里行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善哉行

两汉 曹操

痛哉世人,见欺神仙。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