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读懂曹操大智慧的人,方能成就人生大事业

读懂曹操大智慧的人,方能成就人生大事业

  


  

  如果问谁是三国时期顶级风云人物,我认为非曹操莫属。

  曹操一生叱咤风云,气吞万里,运筹帷幄,文治武功。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文武全才的史诗级的风流人物。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曹操20岁出仕,戎马45载,基本统一九州大地,虽然未能最终统一全国,但是也为后来为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纵观三国所有风云人物,最善于也最惯于充分运用权谋机变者莫过于曹操,他明觉快断,极富谋略,目光长远又思想缜密,把军事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你能读懂曹操的大谋略、大智慧,无论对做人还是做事,都能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而此后一年,本来与袁术结盟的吕布,却与袁术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并表面化。

  看到此景,想要征伐袁术的曹操灵活应对,选择了拉拢吕布当朋友。

  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吕布为左将军,并亲自写了一封信对吕布“深加慰纳”。

  吕布与哀术本有宿怨,在得到名正言顺的加封并得到曹操的表扬后十分高兴。

  此举进一步加深了吕布、袁术之间的矛盾,促成了袁、吕同盟的迅速瓦解。

  紧接着,曹操分而击之,消灭了袁术和吕布。

  古之成大事者,不仅善用贤能,非常情况下,也善于联合对手,拉拢敌人,达到自己的制胜目的。

  我们为人处事离不开种种利害关系,这是成大事必须要考虑和重视的。

  在能力不足、实力不够强的时候,要能够放眼未来。

  懂得借助他人甚至是对手的力量,来为自己争取胜利。

  这是一种在自己处于弱势时必须懂得的机变策略。

  想到,看到,还要去得到。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阳,在他篡逆失败后,很多人都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而当属袁绍和曹操集团最具这个能力。

  袁绍深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好处,但因为他缺少勇气和魄力,却去算了小帐,袁绍想到的是,汉王室衰颓已久,帮他们重建是很困难的。

  如果把皇帝请到邺城,军事行动还要请示,会行动的机密性和机动性,得不偿失。

  况且皇帝身旁还有很多公卿大臣,尊重他们,会使自己的权力变小;不尊重他们,则会带来违抗皇权的麻烦。

  因此袁绍犹豫了。

  而在此时,曹操想到的是,晋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诸侯就如影相从;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残杀的义帝缟素戴孝,天心归心。

  黎民百姓都有怀念故主的情节,如果他能够迎接皇帝,一可以顺应民望;二可以感服英雄豪杰;三可以扶持大义来罗致英俊。

  也就是荀彧所说的大顺、大略、大德他全占了。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曹操想到、看到也做到了。

  在他兵贵神速,克服一切困难远征乌恒后,第一时间迎天子还于许都,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大战略,也为日后曹魏集团的进一步崛起奠定了基础。

  想到、看到和得到绝对不能划等号。

  “挟天子”这个机遇,平等的摆在袁绍和曹操面前,但是袁绍犹疑错失良机,曹操果断行动抢得先机,最后也导致他们的历史结局也大不相同。

  要想抓住大机遇成就大事业,如果只停留在想象、观望的阶段,而缺乏实际的行动,注定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釜底抽薪”以弱胜强。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阳平大败袁尚后,回军攻冀州。

  由于冀州守卫森严,难以攻下。

  于是曹操就采取了决漳河之水,淹城攻敌的策略,导致冀州军士几天内皆饿死,曹操不攻而胜。

  曹操引漳河水淹城,从谋略上讲,是他在充分考察地势后,以迅雷之势对敌人所采取的“釜底抽薪”的策略。

  而这一策略,曹操可谓是屡试不爽。

  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在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爆发的官渡大战时,曹操就使用过。

  官渡大战中,在敌我力量悬殊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亲率5千军士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仓,彻底扭转了战局,导致袁绍大败。

  在此经典之战中,曹操的“釜底抽薪”这一策略发挥的更极致、更彻底。

  法无常势,置之死地而后生,最有效的策略莫过于釜底抽薪,让敌人没了最重要的东西,取得胜利、决定乾坤的必定是自己。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薪”指的是对手的关链资源,也是其发展的瓶颈。

  只要你找到这个“瓶颈”,给对手以致命一击,必定会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学会釜底抽薪,灵活处理,能够为我们带来成功。

  机会来了就不要错过。曹操与袁绍之间由对立走上对决,虽然是利益争斗使然,而决定成败的,则是二人对时机的把握不同。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在讨伐公孙瓒后,不顾“百姓已经疲惧,粮草也不充足,百废待兴;而且曹操有天子做后盾,讨伐曹操有违道义”这一事实,听不进谋士沮授的建议,悍然发动官渡之战。

  而袁绍的贸然行动,对于万事俱备的曹操来说,却是一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好机会。

  也正是他抓住了这次机会,让信心满满的袁绍大败而归,最后连东山再起的能力都不复存在了。

  论把握机会,曹操可谓是胜人一等。

  姜太公认为:“时难得而易失,因机而发,时机未到,不可妄动,时机一到,不可迟疑”。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善于取乱,乘机取势而发家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给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的。

  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作为,一定要善用捕捉机会,利用机会,要待机而动,也要伺机而发。

  机会不常有,机会来了就别错过,才能更有机会成功。

  看本质,预测未来。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乌桓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又率少数亲随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一些文臣武将都认为,无论从辽东地理、气候条件,还是兵将士气上来说,都有应该一鼓作气,平定辽东。

  而曹操却下令回师许昌,令人大为不解。

  可曹操却抚须笑着说,公孙康早就畏惧袁氏会吞并他,现在二袁在他那里,必会导致公孙康疑心重重。

  若我这时去讨伐他们,反而会促使他们团结起来对抗我。

  缓一时讨伐他们,二袁必会谋取公孙康的地盘。

  不用我出兵,公孙康也会杀了二袁的。

  果不出曹操所料,数日后公孙康派人送来了二袁的首级。

  曹操在此事上审时度势,认为不战而可坐等袁兵的溃败,最终也是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地取得了对袁氏割据政权的胜利。

  采用“无为而无不为”,“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这一做法,就是要综合分析现象,看本质,预测未来。

  也是我们当世之人需要向曹操学习的大智慧。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谋。还是曹操征乌桓之战,由于乌桓的所在地辽东路途遥远,天气等自然条件恶劣,曹操亲率的三军和随行的数千辆兵车行进的都异常缓慢。

  曹操命令众将士假装撤军,并且在路旁竖一块大木牌,上面清楚的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来进军”。

  北虏的探马看见这个木牌,以为曹操大军真的已经远去,于是踏顿也就放松了警惕。

  而此时的曹操命令田畴率领大军,登上徐无山,直出卢龙塞,经过平冈,越过白狼堆,直捣踏顿老巢,结果仓促应战的踏顿大败。

  曹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拘于时巧为先,非常之时用非常之谋获胜。

  所以《魏书》赞他能“因事设奇,谲敌制胜”,故行军打仗做事都能“变化如神”。

  要做大事就要勇于打破常规,独辟捷径。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困境,只有打破了思维定势,才能够激发新的思维,找到出路。

  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不拘于外部既定形式,勇于以巧为先,才能最终取胜。

  08

  善于机变,以奇制胜。曹操小时候就学会离间父亲和叔父之间的关系,关键时刻利用儿时玩伴袁绍为自己开脱,这些都是他的机灵善变。

  在正史中,虽然没有曹操刺杀董卓这一故事,而罗贯中却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杜撰了“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 孟德献刀”这一桥段。

  我们姑且不争论史实,却能看到曹操的善于机变。

  曹操刺杀董卓的计划败露后,情急之下双手捧刀极其恭敬的跪在床前对董卓献宝刀,引得董卓大喜,打消了疑虑。

  曹操又在董卓引他看马时,借口试试马好不好骑,跨上骏马逃奔而去。

  在这种内有董卓差点识破自己的暗杀计划,外有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情况下,曹操善于观察和应对,保住了性命,未来才有了叱咤三国的曹孟德。

  很多时候,头脑灵活是随着时机的变化而采取的应付手段,无一定的成规和形式。

  我们在做人做事时,想要用好它,就要机会在手,计谋在心,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通过长期经验的积淀,做事也就更顺手。

  凡事都要走一步想三步。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考虑到自己与袁绍正面抗衡捞不到好处,因此主动让出了大将军职务,自己任骠骑将军。为了能够掌握实权,曹操在认真反思后,制定了分几步走的计划。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以献帝名义废除三公职位,恢复自己丞相一职,使得比袁绍的大将军职位要高,并且在重要岗位上都任用了自己的人。

  建安十五年(210年),又任曹丕为五宫中郎将,为丞相副,也同丞相府一样,建立完整的工作班子。

  曹操步步为营,先将冀、青、幽、并四州控制在自己手里,然后迫使献帝下诏把天下十四州后合并为九州,为自己建立集中政权又进了一步。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曹操此时除了名义上没有称帝外,这简直和皇帝没什么两样。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把曹操的地位提高到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下诏晋封曹操为魏王。同年八月,曹操任命大理钟繇为魏国相国,以此为开端,全面进行巩固其魏王政治地位的活动。

  曹操就这样按着事先的计划,走一步,看三步,有步骤地在体制方面从献帝手里转移权力,有目标有秩序的前进,完成了建立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

  此时的魏王曹操,地位和实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他名义上还对献帝称臣,实际上却早已大权在握。

  凡事最后能够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做好现在,更加着眼于未来,走一步想三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排除前进道路上任何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障碍,直至达成目的。

  任何想要有长远发展的人和事业,都不能够只着眼于现在,不顾将来的生存机会和利益。

  着眼于未来,有助于看清方向,瞄准目标,调整现在的步伐。

  即使现在遭受到暂时的损失,只要是对未来的大势有帮助,也照样可以选择因大失小。

  输得起一时的小,才能赢得起长久的大。

  


  曹操是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风流人物。曹操的一生,遇险无数,在他创立曹魏帝国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

  而他却能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以他的大智慧成就了他的文治武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唐代大文学家、诗人张说在他的千古绝唱《邺都引》中写道“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以此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

  而毛泽东笔下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则更雄浑大气的赞誉了曹操这个三国风流人物。

  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运筹帷幄、敢于挑战的军事家,曹操的政治、军事权谋和大智慧,充分体现在他的戎马一生的战例之中,值得后人去学习和研究。

  愿此篇为您解读的曹操大智慧系列,能给您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却东西门行

两汉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两汉 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善哉行

两汉 曹操

痛哉世人,见欺神仙。

谣俗词

两汉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董逃歌词

两汉 曹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