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求自保,同时欲令曹操于不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下当时的背景:
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冬(公元219年),“襄樊之战”胜利后,曹操即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同时亦上表向曹操称臣,并提出了“天命在曹”的说法。曹操看到书件后,指着孙权的信与大臣们说:“这小子是放肆地要把我放在炉子上烤啊”(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孙权说的没有什么可异议的!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不对吗?
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髃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孙权的目的就是想让曹操称帝。无他!
公元220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吕蒙偷袭了大后方,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也落入东吴手中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异常地愤怒。由于刘备在西川和汉中的根基不稳,人心没有完全归附,所以选择了隐忍。
而孙权为了转移刘备的怒火,派使者到许昌给曹操送了一个大礼。
关羽的头颅,这个用意非常明显,孙权是想让刘备知道,关羽是曹操授意东吴杀掉的,罪灰祸首是曹操。
但曹操的做法也是非常高明,他命人厚葬了关羽,并且上表天子封汉寿亭侯。
给曹操挖“坑”,为西征巴蜀做准备
实际上获得曹操的支持仅仅只是孙权要求的最低结果,他实际上还盘算了一个更好的结果:那就是曹操真的称帝!
曹操明白称帝时机未到,实际上孙权同样明白。如果曹操一旦称帝,那么必然激起曹魏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强烈反弹,哪怕曹魏不发生内部叛乱也需要曹操花很长时间来安抚各方政治利益集团。
那么这个时候,孙权便可以趁此机会在击败关羽之后进取西蜀,这样才能和曹操形成真正南北对峙的局面。当然,曹操毕竟不是吃素的,立刻便看出了孙权的“祸心”,不过为了应付荆州的关羽依旧选择了与孙权联手。
正是因为孙权的图谋被曹操所识破而没有将效果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后人往往会忽视其隐含的这一层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