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分布

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分布

  217年发布第三道《求才令》时,曹操已经六十三岁了,垂垂老矣。第三道《求才令》颁布不久,是年十月,曹操下了一道《立太子令》,正式立曹丕为太子,结束了长达近十年的立嗣之争。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死于197年南征张绣时。坊间流传,曹操最先属意的接班人是曹冲,就是传说中称象的那位。但是,曹冲于十三岁患病夭折。随后,竞争者聚集于曹丕、曹植之间。储君之位的争夺,从来都不是两个儿子之间的事。就像当今的风险投资一样,朝臣们也会下注,支持他们属意的人选,以待将来。当时,曹丕身边有“四友”,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曹植身后是丁仪兄弟。这些人的背后,又有暗使援手者。围绕立嗣问题,曹丕的依靠的是汝颖人物,而曹植的帮手是谯沛人物。显然,最下功夫的是汝颖人物。因为他们被曹操的求才三令打压的抬不起头,希望扶植曹丕为太子,将来翻盘。再之,争储虽明争暗斗,但以暗斗为主。与汝颖奇谋之士相比,谯沛那帮粗鄙武夫,在耍阴谋诡计方面也不是对手。 曹操集团中,人物归集,主要有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五个渠道。按先后次序,第一批是陈留起兵至兖州起家那几年的旧臣。大概有曹氏宗亲,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等;荀彧、程昱、戏志才、韩浩、王必、毛玠、枣祗、任峻、乐进、于禁、李典、许禇、典韦、满宠等。多是谯沛人物、武将。第二批是迁都许昌阶段来归人物。著名者有郭嘉、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以上均为荀彧推荐);贾诩、袁涣、国渊、何夔、董昭、 刘晔、陈登、蒋济、刘馥、司马朗、贾逵、张辽、张郃、徐晃、李通、臧霸等。以汝颖士大夫为主体。第三批为冀州邺城阶段来归人物。王修、邴原、管宁、崔琰等,以北方士大夫为主体。第四批是荆州及赤壁战后录用的人物。有文聘、王粲、司马芝、和洽、裴潜、庞德、郭淮、仓慈、鲍勋等。若按出身和利益勾结划分,这些曹操集团人物,主要的为两派势力。一派是以谯沛人物为首的寒族地主集团,一派是以汝颖人物为首的士族地主集团。曹操本是谯县人,谯沛人物聚集到他身边,是理所当然。为什么士家大族出身的汝颖集团会归附到曹操手下? “汝颖多奇士”。汝颖集团的形成,大概起源于恒、灵时党锢之祸。当时反对宦官当政的两个主要人物,李膺为颖川襄城人,陈蕃为汝南平舆人。跟随的同党人物,多是汝颖地方人。在与宦官做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关系。东汉时期,儒门与豪族地主是两位一体的,所以这些人物都是豪门地主。黄巾起义,流民冲击,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们在联合起来对抗起义军的同时,需要找一个军事安全上的依靠。结果他们找到了曹操。曹操是一个被汝颖人士欣赏的对象。李膺之子李瓒认为“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荀彧最早于191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荀彧不仅是汝颖集团的主要人物,还是当时士大夫心中的领袖。司马懿曾经极口称赞“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官渡战前分析形势,荀彧说曹操在度、谋、武、德等方面都胜过袁绍。郭嘉也认为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曹操这样的一个人物,自然是汝颖士大夫中意的对象。

  东汉末年,表面上是军阀争斗,背后却有大地主势力的支持。各地豪门各自拥戴军阀,相互争斗。像关内大族拥董卓,河北大族拥袁绍,曹操背后的豪门大地主力量就是汝颖集团,曹操也没有让汝颖人物失望。早在184年七月,曹操就率军击败颖川黄巾军。196年,曹操又成功率军镇压汝南、颖川黄巾军,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

  曹操挟汉献帝迁都颖川郡之许昌,也正是汝颖人物归附到曹操手下的一个标志。曹操集团中的汝颖集团,主要人物有荀氏、钟氏、陈氏等颖川高门大族著姓人物,还有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等,以及虽不是汝颖人但由汝颖人物引进的同样高门大族的人物,如司马懿等。这些人物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他们都信奉儒学,多是饱学之士;其次他们都是世家、大地主、豪族。结成利益集团,共同进退,就是必然。汝颖集团是一个从东汉沿袭下来的传统世族势力,曹操在经济基础和安邦谋略上,对这一集团有很大的依赖。 谯沛集团则是曹操的宗族、乡亲组成的庶族地主集团。主要人物是“家富而性吝啬”的夏侯惇、曹洪、许褚等。他们在当时看来,只是一时的暴发户,很被世族豪门看不起。谯沛集团人物尚武,曹操手下的著名武将,如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都是寒族出身,同气连枝,自然也是这一集团的附庸。曹操行军打仗,战场拼杀,所依赖的,自然是这一集团的人物。原本庶族暴发户在社会经济上的地位,远不及那些高门大户,是黄巾起义给了他们机会。黄巾军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田庄、门阀、儒学都原本已经固化的制度结构,在起义军的冲击下动摇了。各地武装力量纷纷而起,那些世族地主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安全,有时不得不与这些新兴力量结合。不仅曹操集团中存在士族与寒族这两方面力量的并存与融合,相信当时其他并立的军阀内部,也是如此。 曹操时候统兵征讨与宿卫将军,都是谯沛集团的人。担任过大将军、都护将军、督军的有夏侯惇、曹洪;担任过四征将军的,只有夏侯渊、曹仁与张辽;于进、徐晃、张郃、乐进等名将的职位在四征将军以下。宿卫的将军中护军、中领军有韩浩、史涣、曹休、曹真,以及许褚,都是谯沛集团的人。曹操在世时,汝颖集团的人物没有机会染指兵权。就曹操本人而言,他对汝颖人物只是利用,虽不敢过于得罪,但也不会太多照顾。扶持谯沛人物,让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与汝颖集团形成均势,应当是曹操心中所想。举个例子。当初枣祗给曹操建议屯田时,曹操考虑再三,不知曹操顾忌屯田制本身的缺陷,还是在担心屯田对汝颖人物利益的损害。后来实行屯田时,制度安排是,屯田按军事编制,由军人掌握,自成系统,不隶属州郡。我们知道,当时军人归属谯沛集团控制,相应地,屯田的利益,自然就落入到谯沛集团手中。当时许昌的屯田掌握在曹操的妹夫任峻手中,淮南的屯田掌握在沛国人刘馥手中,专门的军屯自然也掌握在谯沛人物手中。控制屯田,就控制了土地和农民。谯沛集团迅速壮大起来。曹操能够理直气壮地发布《求才三令》,宣布其政治主张,与谯沛集团的壮大也不无关系。 曹操抑制豪强,虽不是针对汝颖集团,也必然会对汝颖集团的利益造成损害。曹操平定河北以后,所推行的一些抑制豪强的政策,已经引起了士大夫的不满,孔融被杀以后,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后来随着曹操逐渐壮大,曹操代汉而立的趋向越来越明显,矛盾就出来了。因为在汝颖人物看来,“汉”是他们的精神和利益所在。曹操始终不敢代汉称帝,大概就是忌惮汝颖集团的势力。汝颖集团之所以与曹操合作,是因为曹操能够为他们提供武装保护,更是因为曹操奉天子。这些儒生的理想是匡济天下、扶救汉室。但这一理想随着荀彧自杀身亡而宣告终结之后,他们隐忍不发,却在暗地里全力辅助曹操最年长的公子曹丕争夺储位,把希望留待将来。 在立嗣问题上,曹操一开始更加属意更有才华的曹植。聪明如曹操者可能也没有察觉,他的偏好与倾向,会在曹丕与谯沛集团之间形成一道鸿沟。既然谯沛集团更加偏向支持曹植,曹丕就只有拉拢汝颖集团寻求支持。荀彧荀攸死后,汝颖人物最突出者是陈群。史载,曹丕与陈群“待之交友之礼”、“人日以亲”,曹丕身边“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均为汝颖集团主要人物。同时,曹丕对汝颖集团另一重要人物钟繇也深相结纳。汝颖集团成为曹丕的主要依靠。

  汝颖集团下的功夫果然收到奇效。曹丕一上位,马上任命陈群为吏部尚书。曹丕代汉以后,随即任命陈群为中领军,继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随后又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汝颖集团人物开始执掌军权,谯沛集团对军权的垄断被打破了。从曹丕的角度看,宗室是危险的王位竞争者,汝颖人物才是他的支持者。曹丕抬高陈群、司马懿等人的地位,打压宗室,正好反映了汝颖集团的诉求。后来曹爽与司马懿的决斗,才是这两个集团斗争的白热化,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

  直到258年“淮南三叛”被最后消灭,谯沛集团在曹氏政权中彻底被剪除。曹魏统治的性质,也由豪族与寒族联合统治且以寒族占优,转变为豪族专政的局面。曹操去世后近40年,没等他建立起来的魏国消失,魏明帝时选官的根据已经是门望、儒学了,历史就已经回复到了正常轨道。再往后司马氏取代曹氏时,举国上下没有一丝波澜。

  谯沛集团与汝颖集团斗争的结果,司马氏取代曹氏,历史又回复到东汉时代的轨道上。儒家豪族阶级的统治,在司马氏那里,后来竟又向前演化出门阀政治,历史前行的惯性,大概也是趋势性的力量吧。这些结果,看似人事,实由天谋。确是当时历史趋势发展的必然啊。这也反证出,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除了曹操,历史上还有谁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且能取得短暂的成功?其实也不短,半个世纪呢。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两汉 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谣俗词

两汉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气出唱

两汉 曹操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冬十月

两汉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