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白、岑参、王昌龄、高适,那些诗过玉门关的牛人输给了他

李白、岑参、王昌龄、高适,那些诗过玉门关的牛人输给了他

  玉门关活在了唐人的诗歌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借问梅落凡几曲,从风一夜满玉关”(高适)。但,王之涣吟诵下的《凉州词》,那悲壮苍凉的情绪,让人难以拒绝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这是每一个来到玉门关的人都会吟诵的古诗,尤其是目睹了在风沙中残存的玉门关之后,更会有壮士悲歌之感。所以,当我动笔写玉门关的时候,本想免俗不提王之涣老先生,但这首诗怎么也绕不过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前,春风难度。王之涣写下这首《凉州词》时,唐玉门关在何方?如今已经找不到确切的所在。但它无论在哪里,一定都是西风烈烈严冷刁寒,一定都有将军百战折戟沉沙的肃穆。

  玉门关是目前敦煌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它是开拓西域的前沿堡垒,又是丝绸之路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安全。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道,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进入中原,玉门关也因此而得名。可见玉门关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一匹又一匹的骆驼从玉门出发,又向玉门归来,驮着沉重的货物,胡天飞雪,大漠沙歌,商人不绝,脚印遍布西域。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我们从敦煌市驱车约90公里抵达玉门关遗址,这里西距罗布泊东沿约150公里。玉门关并非一个独立的关口要塞,而是一个规模宏大、构筑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以玉门关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在这条线性遗址区域内,有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7段长城边墙遗址。这些烽燧或修筑于沙梁土台上,或修筑于风蚀台地上,或修筑于湖滩岸的戈壁滩上,砌筑方式或用沙砾土夹芦苇、胡杨木和红柳枝叠筑而成,或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其中两座城址即是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和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

  1907年4月,英国人斯坦因在小方盘城遗址发现了那枚标明“玉门都尉府”字样的汉简,认定这里就是玉门关所在地。1943年10月,考古学家夏鼐、阎文儒又在这里发掘出写有“酒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此后,史学界认定这里就是汉代玉门关。

  


  这座四方形小城堡,矗立在戈壁滩的沙岗岩上。小方盘城关城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但墙垣尚存。黄土墙垣的残骸,伤痕累累的墙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沧桑和历史剥蚀。北墙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和邮驿之路。登上观景台,四周虽然空旷,但依然是绿洲的痕迹,远处隐约地能看到古长城残壁蜿蜒,烽燧兀立,偶有几棵胡杨树。近处则是沼泽洼地,生长着芦草和红柳。

  千钧一发的重要关口,为什么不设在类似嘉峪关的隘口,而设在一马平川的孤城之地?尤其是从空中俯瞰玉门关,会发现这里几乎是一片平地,作为关隘并不险要。其实,在西汉,出城门的沼泽地或许是护城河,秦长城东西阻拦,马鬃山在北边横亘,南边则沿着敦煌西塞墙一直通向阳关,塞墙和烽燧以外是望而生畏的库姆塔格大沙漠。只是,长城不在了、沼泽干涸了,所以这里才变得平常无奇。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旅人的前行灯塔和沙场将士的心灵归途。他们望见玉门关、阳关,要么行在正途,要么死而足矣。对于无法回到出生之地的远征军来说,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凯旋故里,而铁蹄进入了两关,就回到了故乡,精神的故乡。因而,东汉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垂暮之年上书陛下:“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就是玉门关的力量。

  它更大的力量是“锁水”。玉门关的设置,因水而起,锁住水源,就有了“万夫莫开”的自信。在以骆驼、马匹为交通工具的古代,要想穿过大漠就必须择水而行,流淌在长城沿线的疏勒河,成为玉门关的军事防线。

  玉门关还是没能避免变成残垣的命运。在这旷野中,它所有的同伴都走了,只剩下它对抗着大漠肆虐的风沙和无边的寂寞。回首黄昏下的玉门关,它与孤单的黄色、低洼的芦草为伴,它的记忆只在那鼎盛的大汉王朝。

  王朝已远,烟尘断绝,终被废弃。

  这座汉代的玉门关,为何会被后来的王朝遗忘?

  汉玉门关外的三陇沙、白龙堆等沙漠、盐碱地带,地形复杂,环境险恶,历来被视为畏途,到隋炀帝设立伊吾郡以后,丝绸之路又开辟了由晋昌到伊吾的新北道,即国道312线,玉门关东迁到了瓜州境内。

  玉门关大概是从东汉永平十七年,也就是公元74年,就已经从敦煌西北,向东内迁。这被称为唐玉门关。

  唐代玉门关迁移到瓜州具体位置,一直众说纷纭。据记载,玄奘在瓜州晋昌城询问西行路程,“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葫芦河,下广上狭,逥(同回)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但是,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关在晋昌城东二十步。

  唐玉门关就像大漠上的海市蜃楼,在史书上清晰而又模糊,而实地则已经尘埃落尽,荡然无存了。

  据两关,阳关西出无故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就是耳熟能详的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即是阳关、玉门关。

  玉门关与阳关互成犄角,相互策应,一阴一阳,拱卫中原王朝一方平安,又连通西亚欧州诸国,实为古代中国最主要的海关要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诗人王维的《渭城曲》让阳关至今名声大噪。阳关设在敦煌西南一片叫南湖的绿洲上,巨大的湖泊在唐代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个支流,南湖绿洲曾经是汉代龙勒县、西晋寿昌郡的所在地。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龙勒县是收复天马的地方,是进入国境的首站。玄奘从于阗经罗布泊回国,唐太宗接到玄奘的文书后,命令敦煌太守到阳关迎接。元时,马可•波罗入境后也经停阳关。

  阳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稀可见断断续续的古代墙基。在阳关旧址曾发现古代铁制生活用具、生产用具。那些房基、陶片、铜器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一个偌大的古代城池就在脚下。

  敦煌是中原王朝最西边的一个城,所以,阳关、玉门关是敦煌西边最主要的关口,是长城的组成部分,理应固若金汤。但,阳关关城或毁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敦煌博物馆原馆长荣恩奇认为:“沙子底下是澄泥,肯定有过洪水,在这个澄泥底下才是农田的痕迹、房子的痕迹、城墙的痕迹等等,这就说明阳关毁灭之前经过了一场洪水。洪水冲刷来了以后,植被破坏了,露天的渠道都完了,人们没办法才迁徙走了,西南方向和其它地方刮的风沙,慢慢侵入了,所以阳关就没了。”

  距罗布泊不远的雅丹魔鬼城

  金戈争鸣让人心生敬佩,凋零残垣又让人心生怜悯,也许苍凉寂寞也同样可以拨动人的情怀。离开玉门关,我们便出发前往雅丹魔鬼城。

  雅丹一词来自于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山丘”,是干旱地区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雅丹魔鬼城坐落在茫茫戈壁中,曾经是水草丰美的河谷。河流干涸之后,在大风的不断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坐着游览车,进入雅丹地貌腹地,成百上千的风化石伫立在茫茫戈壁上。如果不是开放为景点,这里定会荒无人烟,只有千奇百状的石头摆着各种让人类去想象的造型。

  雅丹魔鬼城也没有摆脱俗套,第一处景点叫“金狮迎宾”,风沙石酷似一头狮子,如草原之王一般傲视着整个雅丹王国。最后一个景点叫“西海舰队”。导游口口相传着这个“故事”:某年某位军方首长来到此地,看到星罗棋布的土丘阵列向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整装待发的舰队,便说:“中国有东海,南海,北海舰队,就是没有‘西海舰队’,就叫‘西海舰队’吧。”

  雅丹地貌之所以被称为魔鬼城,是因为这里地处风口,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到12级,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似魔鬼嚎叫。此外,这里距离罗布泊并不遥远,更为魔鬼城增添了神秘色彩。

  也许是因为白天进入雅丹的关系,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暗沙飞舞、狮吼狼叫,而是像走进一个千姿百态、扑塑迷离的梦幻世界。大概经过了亿万年的历程,这里的土丘也倍感无聊,于是幻化出各种形态来打发时间。

  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这些土丘才会知道自己的结局,就只能跟自己做着一个个魔术般的游戏,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乏味。穿梭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想象这些土丘度过漫长岁月的岁月历程,也许跟我们一样背负着困惑、感伤和美好。

  一座玉门关,半部河西史。

  玉门关经过漫长历史的无数次变迁,其原址已经变得虚幻,而玉门关已经成为历史的符号,永不磨灭。

  回首玉门关,阳光下仍是一片苍凉。这是一个遥远得连春风都不愿意眷顾的地方,但有着中国人的怀古情感和西行执念。

  一个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消失于一片沙海?这座城池的最后一缕炊烟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玉门关,更多的谜团等待着解开。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唐代 岑参

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
九月山叶赤,谿云淡秋容。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
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夕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心澹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释,出处乃不同。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秋夕听罗山人袖三峡流泉

唐代 岑参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袖三峡泉。
此曲袖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夏初醴泉南楼送太康颜少府

唐代 岑参

何地堪相饯,南楼出万家。可怜高处送,远见故人车。
野果新成子,庭槐欲作花。爱君兄弟好,书向颍中夸。

送楚丘曲少府赴官

唐代 岑参

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微子城东面,梁王苑北边。

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单父闻相近,家书早为传。

卫节度赤骠马歌

唐代 岑参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鞁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送李司谏归京(得长字)

唐代 岑参

别酒为谁香,春官驳正郎。醉经秦树远,梦怯汉川长。
雨过风头黑,云开日脚黄。知君解起草,早去入文昌。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